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甘快看】从戈壁尖兵到庆阳“铆钉”:电力老兵三十年“亮堂堂”征途

2025-08-01 19:37 来源:中新网甘肃新闻

  中新网甘肃新闻8月1日电 (张翠翠)在革命老区庆阳的山峁沟壑间,银线缠绕黄土高原,铁塔矗立峁梁之上。国网庆阳供电公司的马彦涛,这位曾戍边戈壁的战士,用三十年光阴诠释着“退伍不褪色、换装不换心”。他获评庆阳市劳动模范、国网先进工作者等称号,军徽虽入箱底,“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却从未褪色。

  抢险冲锋在前的马彦涛和他的同事们。国网庆阳供电公司供图

  军魂铸基:从“戈壁尖兵”到“电力能手”

  1991年的新疆戈壁,风沙裹着碎石呼啸。新兵马彦涛趴在滚烫沙地调试通讯设备,全师比武哨声响起时,他渗血的拇指抵着旋钮,示波器上扭曲的波形随他咬紧的牙关渐渐抻直。三等功奖章攥在手里,还沾着戈壁沙粒,老兵感叹:“没见过把命焊在设备上拼的。”

  1994年转业,他将《军人守则》折进背包,面对电力系统的“无字天书”当起“新兵”。白天追着师傅爬杆接线,铁工具磨破掌心,就垫着棉布继续;夜晚在煤油灯下啃《电力规程》,3个硬壳本写满笔记,连插图接线柱都标了颜色。一年后独立完成变压器调试,师傅拍肩赞他:“这股劲,还带着兵味儿。”

  任曲子供电所所长时,交叉供电让百姓电表“转得糊涂”。他带“老兵突击队”奔走6000多户人家,面对摔门与威胁短信,他掏出皱巴巴的《军人守则》:“当年能守通讯阵地,今天就不能让群众用‘糊涂电’。”三个月后,电表校准清零,居民王大妈拉着他的手:“你们把亮堂送进了咱心里。”

  危难冲锋:用“血肉之躯”架起“光明桥”

  2013年7月,庆阳市环县樊家川暴雨如注。凌晨3点,112木樊线瘫痪,马彦涛抓起工具包冲进雨里。齐腰洪水灌进雨靴,碎石划破脚底,他吼着“党员跟我上”攀杆作业。雨水混着血水淌成小洼,他盯着断线处喊:“早一分钟通电,群众早一分钟喝热粥。”

  9小时后,郝集村灯泡亮起,他瘫坐泥地啃冷馒头。群众欢呼声中,炊烟混雨雾升起,他抹掉脸上泥印,眼里亮如电灯。老支书端来的热姜汤,他喝得一滴不剩——那暖意里,是乡亲们的炽热心意。

  脱贫攻坚时,他成了电力“拓荒者”。2020年,为124个湖羊合作社通动力电,他带队伍扎了47天帐篷。白天顶烈日立杆,晒脱皮的肩膀贴膏药扛电杆;夜晚围篝火核图纸,手电光映着布满血丝的眼。最后一台变压器嗡鸣声响起,养殖户杨老汉拽着他直跺脚:“我的羊娃子再也不用挨冻了。”这年环县提前完成深度贫困县电网改造,领奖台上他说:“功劳是抬电杆的弟兄们的,我只是喊号子的。”

  马彦涛工作照。国网庆阳供电公司供图

  创新服务:把“问题账单”变成“幸福清单”

  “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天大的事。”马彦涛口袋里总装着巴掌大的笔记本,记着谁家线路该修、哪家电表需校。为让老区用好电,他琢磨出“321”服务机制:固定片区、人员、时间,让群众找得到人;走访困难户、产业户、老党员,服务送上门;培训电工、群众、合作社人员,教护电常识;提前告知停电信息与规范,高效抢修办电,再评“服务之星”。这套“兵味”机制,把“问题账单”变成了“幸福清单”。

  环县木钵镇养殖户张建国忘不了零下15℃的寒夜。温室大棚断电,冷风掀帘,他拨通“供电所马彦涛”的电话,听筒里传来柴油车发动声。二十分钟后,裹军大衣的马彦涛带抢修队闯进来。张建国记得那双握螺丝刀的手,青紫指节贴着冰冷的设备,对方呵着白雾搓手:“咱当过兵的人,电话24小时通着。”

  为帮小微企业减负,他跑遍部门抄录免费接电政策细则,挨家讲解。两年间603家企业省下1597万元,有人送“光明使者”锦旗,他拉过抢修队员:“要谢就谢这些爬杆架线的娃,他们才是真英雄。”

  如今50多岁的马彦涛,工装口袋仍揣着两本书:磨卷边的《军人守则》,扉页“为人民服务”字迹模糊;写满批注的《安规条例》,空白处记着群众用电难题。他常说:“军装脱了,兵魂不能丢;岗位变了,服务人民的根不能断。”

  夜幕下的庆阳,万家灯火连成星海。马彦涛与无数退伍军人,像铁塔铆钉铆在光明事业里。他们证明,有些本色经得住岁月打磨,有些初心永远在时代里闪亮。

  “八·一”之际,向电力战线的退伍老兵致敬——你们的坚守,正是照亮老区振兴之路的光。(完)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