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民乐:七彩花田里的“藏金”密码

2025-08-06 16: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民乐县,从初春的苜蓿花到盛夏的油菜花,从田埂边的萝卜花到坡地上的向日葵,各色花海不仅扮靓了祁连山下的原野,更成为农民增收的“聚宝盆”,藏着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

  近年来,民乐县将花卉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政策引导、科技赋能、三产融合,让一朵朵小花串起了一条从田间到车间、从种植到文旅的富民产业链。

  洪水镇的种植基地里,茼蒿花正以燎原之势铺满田野。不同于观赏性花卉的浓艳,茼蒿花细小而素净,簇拥在翠绿色的茎叶间,像撒了一地的碎星。“别瞧它不起眼,种子可是香饽饽。”王秀兰捻起一朵刚绽放的茼蒿花,花瓣上还沾着昨夜的潮气,“这花结的种子能当香料,还能榨油,收购商早就订好了,一公斤能卖八十多块。”

  与茼蒿花同期绽放的,还有茴香田的黄色小花。在民联镇的千亩茴香基地,细密的黄色花穗连成一片,风过时掀起金色的浪,空气里飘着浓郁的辛香。种植户邵学恒正在田埂旁查看作物长势,“以前只知道茴香能当菜卖,后来农技员说花穗收了能做调料,现在一亩地光卖花穗就能多赚五百块。”

  进入六月,三堡镇的萝卜花沿着田埂铺展开来,淡紫色的小花像给大地系了条蕾丝花边。“这花不是摆设,是‘致富信号’。” 三堡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乔峰蹲在田埂边,轻轻晃动萝卜秧,“萝卜开花意味着地下的块根即将成熟,而这些花本身也是宝——蜜蜂采了萝卜花蜜,酿成的‘菜花香蜜’在网上也能卖到一个好价钱。”

  更让农民受益的是“花-果-叶”的全链条利用。萝卜花凋谢后,鲜嫩的萝卜被运往蔬菜加工厂,切成条制成腌菜;萝卜叶则被青贮成饲料,送到附近的养殖场。“以前扔在地里当废料的萝卜缨,现在一吨也能卖个好价钱。”乔峰算起账来,“加上萝卜和花蜜,一亩地的综合收益比单纯种粮食翻了两番。”

  七月的扁都口,油菜花将山谷染成金色的海洋。游客们举着相机在花田里穿梭时,农户们正忙着给油菜花授粉。“这些花不仅能吸引游客,结的油菜籽更是我们的‘金豆豆’。” 南丰镇村民马占山说,村里的油菜种植合作社引进了高油品种,花期结束后,饱满的菜籽会被送到榨油厂,榨出的菜籽油通过“农超对接”直供城市超市,每瓶售价比普通菜籽油高出三成。而油菜花蜜、油菜花粉制成的保健品,更是成了电商平台的畅销品。作为民乐县“文旅+农业”的标杆项目,扁都口油菜花景区年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发展民宿、餐饮商户80余家,形成了“花期赏景、花后收籽、全年盈利”的长效模式。

  盛夏的阳光里,六坝镇的向日葵花田像一片金色的海洋,花盘随着太阳转动,沉甸甸的花籽在花盘里孕育生长。“我们种的是食用葵,花盘能当观赏道具,籽能榨油、做零食,连花杆都能粉碎还田当肥料。”种植大户刘红梅笑着说,去年她在花田里搭起观景台,门票收入加上葵花籽销售,一亩地赚了五千多块。

  更小众的玻璃苣花,藏着更大的惊喜。在洪水镇的田野里,蓝色的玻璃苣花像撒在绿毯上的蓝宝石,吸引着不少摄影爱好者。“这花不仅好看,花瓣能做花茶,种子能提炼精油,是化妆品厂的抢手货。”基地负责人介绍,玻璃苣的种植周期短、见效快,每亩纯利润能达到四千元,成了农民眼中的“蓝色黄金”。

  从黄色的茼蒿花到蓝色的玻璃苣,从田间的萝卜花到山谷的油菜花,民乐县的花海从来不是“无用的美丽”。这些绽放在田野间的花朵,在“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市场导向”的三重驱动下,经过科学种植、精深加工和文旅融合,变成了农民手中的“金种子”,铺就了一条色彩斑斓的富民路。

  如今,民乐县正以花为纽带,持续深化“农业+文旅+工业”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每一朵花的价值都得到极致释放。当夕阳为花海镀上金边时,田埂上的农民望着饱满的花穗,眼里的笑意比花还要灿烂——这便是“花海藏金”最生动的注脚,也是民乐县用花田写就的乡村振兴答卷。

  通讯员 赵玉梅 图/文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