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市州播报 >> 张掖

祁连山下是我家 | 山丹炒拨拉:非遗美食的味觉史诗

2025-07-31 17:53 来源:中国甘肃网

  暮色中的焉支山下,铁鏊火星迸溅,勾勒出一条流动的光带。羊杂与香料在260℃高温中激烈碰撞,升腾的焦香裹挟着河西走廊两千年的风尘,瞬间唤醒山丹人记忆深处的味觉密码——这,就是刻进骨血的乡愁图腾,山丹炒拨拉。

  铁鏊之上,羊心肝率先跳起“滋滋”的踢踏舞。洋葱丝、青椒块旋即加入狂欢。老师傅手腕轻抖,混合了甘州孜然、陇南花椒的秘制香料如天女散花般撒落。刹那间,火舌窜起,将羊杂的脂香、面饼的麦甜、调料的辛烈熔铸成一片金黄油亮。食客们俯身围坐,铁铲在鏊面刮出流星般的轨迹,焦脆的羊肠、绵软的肚丝在铲尖完成最后一次空翻,稳稳落入唇齿之间。每一口都是滚烫的满足。

  铁铲翻动,搅动千年烽烟

  这铲尖的舞蹈,仿佛在翻动历史的书页。相传,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驻军山丹。寒夜难耐,将士们饥肠辘辘。霍将军急中生智,命伙夫以盾牌为锅,置于篝火之上,将宰羊余下的杂碎投入其中爆炒。盾牌狭小,铲刀须不停“拨拉”以防黏黏,“炒拨拉”之名由此而生。虽为传说,但其与河西军旅戍边的渊源却凿凿可考。汉代烽燧之下,戍卒们围火“燔炙”羊杂驱寒充饥,粗犷的烹饪方式,正是炒拨拉最古老的雏形。鏊上跃动的火焰,恍若穿越千年烽烟,仍是边关篝火不熄的余韵。

  从市井烟火到非遗珍馐

  (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此图片由豆包AI生成)

  炒拨拉从烽燧走向市井,每一步都烙印着山丹人的生活。明中期,山丹作为茶马互市要冲,西域香料涌入,孜然、辣椒的辛烈与炒拨拉热烈相逢,滋味得以升华。至民国,城北“炒拨拉巷子”已成规模,流浪艺人弦索相伴,“三样(羊心、肝、肚)羊杂碎”借“拨拉”谐音,定名“三件套”。彼时,这浓烈的滋味已是山丹人魂牵梦绕的符号。

  融入骨血的乡愁滋味

  如今,炒拨拉早已融入山丹人的日常。华灯初上,夜市便如约醒来。摊主王会珍的铁铲翻飞三十余载,铲刃刮过铁鏊铮铮作响,每一铲都饱含岁月的沉着。食客们蜷坐矮凳,在腾腾热气中大快朵颐,汗流浃背却酣畅淋漓。深夜归家的工人、结伴的青年、步履蹒跚的老人,皆在这一口滚烫中寻得慰藉。那铁板上升腾的烟火,是山丹最熟悉的市井温情。离乡游子心心念念:“外头山珍海味,抵不过家里这口铁鏊刮出来的味道,这才是家!”

  美食节:非遗技艺的当代回响

  8月2日,第三届山丹炒拨拉美食节的灶火将再度燃起。当炒拨拉大赛灶台烈焰升腾,铁铲铿锵翻飞,辛香热浪席卷全场,这已远非单纯的味觉盛宴。这是山丹人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深情凝视与集体致敬。那铁铲刮擦铁板的铮铮之音,是霍去病时代金戈铁马的遥远回响,是烽燧篝火的噼啪余韵,更是山丹人灵魂深处,那缕名为乡愁的永恒共鸣与自豪——这份凝聚着世代匠心与情感的非遗技艺,正焕发着新的生机。

  一口炒拨拉,滋味万千,厚重如史诗。它承载着河西走廊两千年的风沙砺石、金戈铁马的铿锵、商旅驼铃的悠远,以及市井巷陌中升腾不息的温暖炊烟。在滚烫的铁板上,历史与当下热烈交融,化为山丹人舌尖心尖上,那生生不息、永远滚烫的故土之恋。美食节灶火将燃,只待八方来客,共赴这场穿越千年的味觉邀约,见证非遗技艺的薪火相传。(王秀玲)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