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陇西智慧中医堂:科技赋能 让千年药香焕发“新生”
定西市陇西县,素有“中国药都”“中国黄芪之乡”的美誉。依托千年中药材种植的深厚积淀,这片土地正以崭新姿态焕发中医药文化的时代活力。
近年来,陇西县中医医院倾力打造的“陇西智慧中医堂”,以“文化传承+科技赋能”为双轮驱动,构建起集文化体验、智慧服务、特色诊疗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平台,让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在新时代绽放璀璨光芒。
古韵流芳:中医药文化的沉浸式传承
匾额题字苍劲有力,古筝雅韵袅袅不绝。步入陇西智慧中医堂的一楼大厅,浓郁的药草香便与悠扬的传统民乐交织在一起,扑面而来。环顾四周,中医药文化的厚重底蕴通过文化长廊与博览馆徐徐铺展。
中医药文化长廊以时间为轴,清晰勾勒出中医药的发展脉络,从中华医药始祖、中药鼻祖神农氏,到医圣张仲景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再到近现代中医药的革新突破,每一段历史都在方寸墙面间诉说着中医药一脉相承的智慧。
“中医理论体系成型后,‘治未病’始终被置于核心位置。”该院健康管理科护士长张华说道。在她眼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本身,就是一部从古延续至今的“生存智慧录”。
《黄帝内经》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实践。智慧中医堂专门设立“治未病门诊”,将“早预防、早干预”的健康观念融入日常诊 疗,让中医药的智慧光芒照亮健康生活。

治未病科 张珂茵/摄
中医药特色产品展览馆内,黄芪、党参、当归等道地药材静静陈列。张华介绍,核心展区的药材多产自陇西本地,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其有效成分含量尤为突出。馆内还陈列着传统药材加工工具,“这是可调式切片器,通过微调部件就能精准控制切片厚度。”她边说边演示,让古老技艺触手可及。
科技赋能:传统中医的现代化蝶变
望、闻、问、切,是传统中医诊断疾病的精髓——观气色、听声息、问症候、摸脉象,通过“四诊合参”与整体辨证,医生便能洞悉病情、对症施治。
随着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智能化医疗设备正悄然融入中医诊疗流程,为这门古老学问注入“标准化、可重复”的现代基因,推动中医药迈向现代化新征程。
目前,陇西智慧中医堂已引入中医经络检测仪、TMT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将传统“望闻问切”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更坚实的科学依据。
“中医经络检测仪堪称数字化‘中医 CT’,通过检测手部经络信号,结合后台系统运算分析,能精准评估人体整体健康状态。”张华介绍道。展板上的文字进一步阐释其价值,该设备秉承“治未病”理念,可及时发现亚健康状态,为疾病预防与健康长寿提供科学指导。
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生张珂茵亲身体验了这项检测,将双手置于仪器上,几分钟后,一份包含多项指标分析、潜在健康风险提示及调理建议的报告便清晰呈现。“报告内容详细全面,让人对自身健康状况一目了然。”她展示着手机里的检测报告说道。

张珂茵正在接受检测仪检查 王烁童/摄
而TMT医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则能以小于0.05摄氏度的超高灵敏度,捕捉人体细胞新陈代谢产生的热辐射,通过特有成像与“由表及里”的层析技术,动态反映人体健康状况与潜在病灶,为中医辨证提供可视化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项临床辅助检查均已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让百姓能以更低成本享受智慧医疗带来的健康红利。
从中医药历史的系统梳理,到诊疗技术的科技赋能,陇西智慧中医堂正让古老的中医药智慧在新时代持续创新。这不仅推动了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更切实提升了区域居民的健康保障水平。
近年来,陇西县高度重视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尤其在中医药领域,以陇西智慧中医堂为阵地,通过建设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不断增强全民中医药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同时积极推进“中医药进社区”,让传统医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展望未来,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持续振兴,陇西智慧中医堂将继续以传承为根、以创新为翼,书写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新篇,为全民健康注入源源不断的 “中医智慧”。
*本文系《甘肃省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宣传》项目成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本科生向芳霆、王烁童、张珂茵;指导老师斗维红、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文建强的工作单位为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中心)
- 2025-07-03民乐:“三业融合”拓展就业新空间
- 2025-07-22【重走西北角】“陇上·八里乡宿”:“宿”说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思路
- 2025-07-23【重走西北角】延安市东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医养结合”托起老人幸福晚年
- 2025-07-23从“坐堂办案”到“上门问诊” 甘肃省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打出调解质效提升“组合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