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从老集市到百亿产业“超级枢纽” 数字赋能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迈入新时代
早上5点,天未大亮,陇西县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已热闹了起来。几缕阳光透过玻璃窗照进切片大厅,厅内,黄芪的药香与商贩们的吆喝声撞了个满怀。
从“袖里吞金”的暗语交易,到“互联网+物流”的现代流通;从山间零散的药摊,到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一跃成为西北最大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既守着“道地药材”的老根,又长出“创新发展”的新枝,在黄土高原上开拓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产业升级之路。
从丝路驿站到产业枢纽——药市迭代中藏着时代印记
首阳的药香,飘了两千年。
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药种,在这片黄土高原扎下了根,让这里成了丝绸之路药材贸易的重要节点;明清时期,南安大街72家药行鳞次栉比,“袖里吞金”的暗语交易里,藏着“西北药都”的繁华。
如今,这份繁华在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有了新模样。
2012年,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试运营,2017年升级改造,引入“互联网+中药产业+金融服务+现代物流”模式,2025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占据全国中药材市场的20%。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外景图 徐香楠/摄
“目前,除了切片大厅,市场内还包括原装药材交易集市。”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经理史彤介绍道,每逢农历双日赶集,市场内格外热闹,周边如岷县、渭源等地也有交易市场,但相对来说,首阳的交易规模是最大的。
如今,这里日均交易原药350吨、饮片60吨。党参、黄芪等道地品种更是占据半壁江山,全国85%的黄芪交易都源自这里,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成了名副其实的“黄芪心脏”。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切片大厅内人声鼎沸。徐香楠 摄
来自河北的药商王女士在市场摆了七八年摊,每天五点多就来占位置。“现在这边外地人也多,”她一边整理摊子一边说,“我们在这边农户家里收货,再拉到市场上卖,方便得很。”她的摊位上,防风、黄芪、党参摆得满满当当,都是从首阳周边农户手里收来的。
像王女士这样的外地商户,市场里有3000多人,来自20多个省市。为了监测中药材行情,他们往往会在市场附近租住下来。“我们找了个小院子,一直住在这边。”王女士说,“等药材的采摘季一过,就到农户家里收购整根的药材进行加工再销售。”
除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散户,分布在切片大厅角落里的中药材合作社也为市场交易额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51岁的孙敏是陇西县鑫鑫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走进他的店面,店内近50个品种的药材码得整齐。“20多年了,店位一直在这边。”

孙敏中药材精品店外景图 徐香楠/摄
他从18岁跟着家人入行,亲眼见证了市场的变迁,“一开始在上面的老市场,后来搬到了新市场。最好的时候两个月能卖二三十吨。”如今,他的货不仅供线下客商,还成了直播带货的货源,麻袋上的二维码,扫开就是药材的检测报告。
从道地优势到创新赋能——黄土药香里的双向奔赴
厅外,晨光已从凌晨5点的熹微转为透亮,厅内,药商们的交易声也较数小时前更盛。明晃晃的阳光直射在摊开的黄芪片上,断面的“金井玉栏”纹路清晰可见。
“这是咱这儿的‘身份证’。”已在本地从事中药材切片生意十余年的陈先生说,“黄芪甲苷含量比国标高20%,这就是陇西的底气。”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切片大厅内药商与客商正在进行交易 徐香楠/摄
这份底气,源于道地产区独特的气候与土壤。首阳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冷凉半干旱的气候让药材慢慢沉淀养分,富含硒、锌等微量元素的黄绵土,更是给黄芪“喂”足了营养。
老祖宗传下的种植智慧,更让这份优势锦上添花。药农们遵循“背阴坡不种当归”“三年轮作”的古训,不催熟、不滥用化肥,让药材自然生长。“咱陇西的黄芪,从种到收都有讲究,差一点都不行。”陈先生说。
正是这份较真,让“陇西黄芪”成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市场上“根本不愁卖”。
2008年,张学成从郑州来到甘肃做中药材生意,成了首阳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建西北药材信息部,用微信、抖音发药材信息。“样品从加工户家拿来,规格、含量、吨位都标清楚,线上对接客户,快得很。”
如今,他的“朋友圈”里有上千个客商,最远的订单来自海南。像他这样的线上商户,首阳已有40多家,“互联网+中药”的模式,让黄土高原的药香飘进了千家万户的手机里。
更深远的变化,藏在市场的数字化里。
2017年升级后,市场逐步建成了覆盖交易、仓储、溯源的数字化平台。物联网系统能够追踪药材全流程,实现“一键交易、一键溯源”,日均物流走货量达50-60吨。
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药材的种植地、加工时间、检测报告一目了然,为当地的中药材交易又增添了一份保障。
从田间地头到出口海外——一片黄芪串起的产业链
在首阳,一片黄芪的旅程远比我们能看到的更长。
整根整捆的鲜黄芪由农户卖给加工户,经过清洗、切片、晾晒,就成了药商摊位上的“黄芪指甲片”;再由药商个人、合作社或药材信息部拍照上传,通过淘宝、抖音等线上平台推送给全国各地的客商;最后经物流企业打包,发往全国各地的药厂、药店,甚至漂洋过海到日本、澳大利亚。
这条从田间到全球的产业链,像黄芪的须根一样,盘根错节,滋养着无数人的生计。
“供货商就是这里的农户。”孙敏的话里,藏着产业链的起点。虽然他自己也种药材,每年能收30多吨,但远远不够卖,“岷县的山里面有好多农户给我供货”。这些农户靠着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再也不用扛着药材翻山越岭找买家——市场里3000多家加工户、三四百家企业办事处,就是现成的销路。

孙敏在向顾客介绍店内的药材切片(左一为孙敏) 徐香楠/摄
产业链的延伸,还带动了周边产业和村民就业。史彤介绍,市场周边衍生出8家物流企业、40多家网店,全年能吸纳10万人次务工。“例如,每年九、十月份是采挖季节,一位男工人一天最低工资是二到三百,女工人如果手快,一天也能赚三百。”史彤说道。
来自内蒙的杜先生是孙敏的老客户,这次专门来收党参。“首阳的货全,质量也靠谱。”他笑着说:“跑这么远来,值当!”
在首阳,像杜先生这样的外地客商还有很多,他们带着订单来,载着药材走,让黄土高原的馈赠,变成了全国各地“药箱子”里的安心。
从汉代的驼铃商队到如今的物流货车,从暗语交易到一键溯源,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的故事,是黄土高原上传统产业升级的缩影。在这里,千年药乡的根脉扎得更深,创新的枝叶长得更茂。那缕飘了两千年的药香里,不仅有黄土的厚重,更有面向未来的芬芳。
*本文系《甘肃省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宣传》项目成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徐香楠、吴庆,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李佳音;指导老师斗维红、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老师文建强的工作单位为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中心。)
- 2025-07-21【重走西北角】舌尖上的内江魂:刘三姐串串香的技艺传承与城市记忆
- 2025-07-21【重走西北角】兰大新闻学子赴京实践 解锁职业发展新篇
- 2025-07-21【重走西北角】触摸信仰温度 淬炼青春担当!兰大新闻学子走进共青团中央团校
- 2025-07-21【重走西北角】兰大新闻学子走进湖南广电开启职业认知新视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