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陇西:“老规矩”融合“新玩法”“千年药乡”焕生机

2025-07-22 11:06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一座看似普通的切片交易市场每年吞吐着超过20万吨中药材。

  清晨七点,天刚刚亮,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早已人头攒动、人声鼎沸,一排排药材柜整齐排列,药贩一边熟练地翻看切片成色,一边与商家讨价还价。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 吴庆/摄

  “老规矩”与“新玩法”良性共生

  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建于2012年,占地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是集交易、仓储、物流、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这个市场大概有4000个仓库位,每天人流量3000余人,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中药材原产地交易市场,可以有效解决产业上下游客户买(卖)难、交易成本高等问题。”首阳中药材交易市场经理史彤边走边介绍市场的规模,“陇西是中国黄芪最大的道地产区,被誉为‘中国黄芪之乡’,这个市场是黄芪价格的晴雨表”。

史彤介绍市场架构 李佳音/摄

  2024年首阳中医药交易市场的交易额近100亿元,占据全国约20%市场份额。而黄芪等道地产品,则占据了更为绝对的全国市场份额,85%的全国黄芪交易源自首阳,使其成为定价中心。

  在这个传统的中药材交易集市,有着一套精妙的市场运行机制。

  药商游走在交易市场的各个角落,以相对较低价格从市场农户手中收购,进行再加工后又进入市场,以更高的差价售卖出去。

  首阳镇销售商孙敏既是农户,又是销售商,他是陇西县鑫鑫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的社员。“我们祖辈都在这里种药材卖药材,批发零售都有,目前有四十多种药材在售,直接跟药贩谈价格比卖给加工厂要多挣钱。”他坦言,专业合作社种植的中药材质量有保障,每天散客前来买药的人也不少。

孙敏中药材精品店 吴庆/摄

  为提高销售量,部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还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售卖中药材。

  市场内设有很多拥有药品销售资质的药企,他们采用“样品定价+批量交割”模式,收购种植户手中的中药材。部分大药企还与农户签订“保底协议”,不仅有效抑制中药材价格波动,还提供种苗和技术指导。

  “这种传统模式售卖中药材的‘老规矩’与药企收购中药材的‘新玩法’”,形成了药材流通的良性共生生态。

  “看货定价”显智慧

  首阳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充满传统智慧。

  “样品交易”“看货定价”是这里独特的定价方式,采购商先查验商户精心准备的样品,再前往仓库查看大货,最后根据整体质量议定价格。

  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充分的议价空间,又避免了价格混乱。

交易市场大厅 吴庆/摄

  “我们不会干预中药材市场交易价格,农户产品质量好,价格自然就能定得高;药材产量不行,价格自然就会上浮”史彤说道。

  在每年6-8月的淡季,商户会主动增加切片厚度,以延长保存期;而到了9-11月的采收旺季,采购商则会提前支付30%定金锁定货源。

  这种独特的“季节补偿”机制,使得首阳市场在近几年中从未出现过价格崩盘的情况。

  史彤说:“2022年当归价格波动期间,商户们通过自发调节出货节奏,将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15%以内,远低于全国其他市场30%的波动幅度。”

  信用连带”保品质

  在没有专业检测设备的露天环境下,首阳市场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质量管控体系。

  很多摊位的麻袋上都插着写有产地、商户姓名、联系方式等的硬纸板,这些看似简陋的标识实际上是商户的“信用凭证”。

  史彤说:“这里流传着‘三看一闻’的验货口诀——看色泽、看纹理、看断面、闻药香,这是祖辈流传下来的识别中药材品相的一套传统方法。但是,药企则更注重中药材检测的数据。也就是说,既要看经验,更要看数据。”

  很多商贩在年复一年的市场交易中已建立起深厚友谊,“我做这个大概有7-8年的时间,像黄芪、党参、甘草之类的我们都会卖,我这兄弟做的时间久,都有十几年了,就是他带着我做的。”陈师傅一边和旁边商贩打闹一边说道。

  长期合作的商户之间形成了“质量连带”关系:同一个村的商户会互相监督,因为一家的质量问题可能影响整个村子的信誉。

  “很多种相同药材的农户经常会自发集中到一个区域来卖,相互之间既会互相监督也会共同商议价格等。”史彤补充道。

  这座看似传统的交易市场,正以其独特的内生循环机制,持续为西北地区的中药材产业注入活力,展现了一个传统集散地的顽强生命力与创新智慧。

  在这里,千年的药材交易传统与现代市场规则完美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首阳模式”。

  *本文系《甘肃省中医药产业文化建设宣传》项目成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吴庆、徐香楠,2022级本科生李佳音;指导老师斗维红、周兆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指导老师文建强的工作单位为甘肃省中医药管理中心)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