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人物

“五一”黄河之滨劳动之光 | 李海明 让掐丝珐琅画成为甘肃文化名片

2025-04-30 09:1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李海明在工作室

  掐丝珐琅手把件小铜茶壶

  掐丝珐琅饰品

  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浩瀚星河中,掐丝珐琅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熠熠生辉。作为甘肃省掐丝珐琅画的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以其深厚的艺术造诣和不懈的坚守,让这一古老技艺在西北大地上焕发新生。

  择一事终一生 与掐丝珐琅画的不解之缘

  在李海明的世界中,掐丝珐琅之美是万物的升华,更是传统文化赓续的神来之笔,那是蕴藏其中的坚守和热爱,也是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和使命。

  近日,笔者走进李海明的工作室,近距离感受他的艺术世界,聆听他与掐丝珐琅画的不解之缘。

  熟悉李海明的人都知道,日常生活中,他是一个寡言之人。到什么程度呢?能说一个字的绝不说两个字,能用一句话回答的绝不用两句话。但只要说起掐丝珐琅,那就是另一个李海明了。滔滔不绝,话题不断。

  掐丝珐琅画源于景泰蓝工艺,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当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风靡全国、苏州博物馆的“胖宝剑”备受推崇,非遗与文创成为“最佳CP”后,李海明也走上了一条鲜有人走的赛道。

  “以前,掐丝珐琅画都是达官显贵的专属物品,但艺术最终的归宿不是远离大众,而是走向大众。”本着这样的理念,李海明不仅将掐丝珐琅画创新性地运用于平面绘画,使这门技艺从实用器走向纯艺术领域,还运用独特的色彩呈现出金属质感与釉彩光泽,中国画的写意风格和西方油画的色彩表现,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语言。

  “经过多年的创作,这几年最让我欣慰的是从掐丝珐琅画的色彩、形式中跳出来,去呈现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及文化内涵,这也是以后创作的方向……”

  传承之路 让更多人爱上掐丝珐琅

  除了在色彩上造诣颇深,在题材上李海明下的功夫也不小,注重挖掘甘肃本土文化元素成为走大众路线的招牌。为了让掐丝珐琅画更贴近现代生活,他设计了书签、首饰、摆件等文创产品,降低了大众接触这一艺术的门槛。同时,他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制作过程,让更多人领略掐丝珐琅的魅力。

  敦煌壁画、百年中山桥、黄河风情等西北特色景观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在金城关·黄河古渡景区内的李海明非遗传承馆中,中山桥和白塔山以掐丝珐琅画的形式呈现在石板画上。阳光下,中山桥分外婀娜;夜光中,白塔山流光溢彩。相对于一些重工之作,非遗传承馆最受欢迎的莫过于掐丝珐琅的首饰,铜奔马、敦煌飞天、手把件小铜茶壶、醒狮、雨过天晴的胸针都是游客的心头爱;造型复古,色彩斑斓的发簪也收获了一波“珐琅粉”;掐丝珐琅戒指更是年轻群体的首选,十二生肖、十二花神,各种图案,件件都好看,件件都想入,几个小年轻选来选去,“买两个吧,哪个都喜欢。”你看,分秒之间,掐丝珐琅饰品就这样征服了游客的心。

  在传承掐丝珐琅的道路上,李海明的女儿李婕和几名弟子也走上了一条探寻专注、耐力和持续热爱的赛道。巴掌大的作品少则需要三四个小时,多则需要数月。完成一幅两平方米左右的掐丝珐琅画至少10个月,如果题材宏大,3年也是常态。

  “甘肃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掐丝珐琅画可以成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李海明说。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人了解甘肃、了解中国非遗的博大精深。

  从自学摸索到成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海明用40余年的坚守诠释了匠人精神。在他的手中,掐丝珐琅画不仅是传统工艺的延续,更是文化创新的载体。正如他所说:“非遗传承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让传统与时代对话。”

  ■人物档案

  李海明

  国家级技能大师,中国民协中国建筑园林艺术委员会当代艺匠,正高级工艺美术师,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陇原人才,兰州市劳动模范,金城工匠。

  近10年来获得了18项省级奖项、23项国家级奖项、3项国家级收藏证书。作品珐琅宝相花藻井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作品连续入围三届民间文艺界最高奖项“山花奖”。

  ■记者手记

  2023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南京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工艺美术大师们带着各自的作品奔赴南京。那年,李海明带着陇派掐丝珐琅作品《珐琅宝相花藻井》惊艳亮相,一举获得“百鹤杯”百鹤金鼎奖。

  作为“国字号”同台竞技的博览会,甘肃掐丝珐琅画代表性传承人李海明必然是不会缺席的。转眼已是2025年4月,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5月30日即将在福州举行。距离博览会一月有余,李海明的参赛作品已全部完成,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

  4年前,采访李海明时他说过一句话,“我现在最想做的是马家窑、太平鼓珐琅饰品系列,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甘肃文化符号结合珐琅工艺,将时尚元素融入其中,通过跨界合作,让甘肃文化大放异彩。”

  4年过去了,他完成了自己的诺言。但他的心思仍然在马家窑、敦煌莫高窟上,“这些文化是宝库,挖掘得越深越有意义。”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宏梅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