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收官“十四五”】静宁苹果:县域经济的“压舱石”农民增收的“钱袋子”

40年深耕细作,只为一颗“致富果”。如今的静宁县,果园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累计斩获9张国家级名片、21项国家大奖,区域公用品牌价值突破181亿元,地头收购价更是连续20年领跑全国……这一连串闪耀的数字,不仅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的“成绩单”,更生动诠释了其作为县域经济“压舱石”与农民增收“钱袋子”的核心地位。
历届静宁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发展果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县域经济的重中之重,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特别是“十四五”以来,静宁县抢抓“甘味”出陇政策机遇,把苹果作为“拳头产品”来打造,静宁苹果已成为富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眼下正是静宁苹果丰收季,双岘镇果农孙富强正在果园里忙着摘果、装筐、称重,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孙富强说,他从2015年开始种植苹果,初始种植了20亩,收益可观,之后又成立了合作社,继续扩大种植规模。
“近五年来,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逐年增多,种植面积也达到了现在的100余亩,收入大大增加。今年,亩均产量达到4000斤左右,总产量能达到30余万斤,收入非常可观。”孙富强说。
像孙富强这样依靠苹果产业增收致富的农户,在静宁县并非个例。依托“苹果最佳适生区”的自然优势,如今静宁县果农人均苹果收入超过1.2万元,群众增收总额中80%以上来自苹果产业,这颗小小的苹果,真正成为了农民手中的“致富果”。
如果说种植大户是“田间地头的经营者”,那么果品企业便是串联“从果园到市场”的“桥梁与引擎”。近年来,静宁县以“龙头引领、加工增值、多元营销”为抓手,全县161家果品链上企业协同发力,构建起“一产强基、二产壮骨、三产赋能”的全产业链格局,推动苹果从“鲜果直销”向“多元增值”深度转型。为激活产业活力,静宁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鼓励有识之士返乡创业,投资兴业,为产业注入新鲜血液。
甘肃西物优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星2019年响应“归雁工程”号召回到家乡投资创立的“甘小星”品牌,充分利用帮扶车间对静宁苹果进行精深加工,实现年产值800万元,带动了更多果农致富。

“通过这五年的发展,我们从乡村工厂变身为中央工厂,落户于静宁县国家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园,产品也从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年加工苹果4000吨,实现年产值5000万元的突破。”王星说道。
静宁苹果产业的提质增效,华丽转身,离不开全县上下的“同频共振”。“十四五”期间,静宁县精准搭建“政策框架”,为产业发展定方向、强保障,让各项扶持措施落地生根;种植大户深耕“田间基础”,将标准化技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品质优势,让静宁苹果口碑越做越响;果品企业聚焦“链条延伸”,通过精深加工与多元营销,让苹果附加值持续提升、市场销售不断拓宽。如今,这颗“致富果”已然绘就出了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足、县域繁荣”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通讯员 吕苗 司磊
- 2025-11-07【决胜收官“十四五”】灵台:从“水源保障”到“水润城乡”
- 2025-11-06【决胜收官“十四五”】民勤:绿富同兴奋笔时代答卷 全面振兴放歌奋进华章
- 2025-11-03【决胜收官“十四五”】民勤:五载耕耘厚植人才沃土 聚力引航夯实发展根基
- 2025-10-30【决胜收官“十四五”】民勤:全链牧歌新 “羊”帆再起航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