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常说开卷有益,我们从中读出了什么?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4日电(记者 王文坛)汉武开疆,张骞“凿空”,为“地下画廊”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乐舞石窟,一动一静,串联起河西走廊雄浑的文化交响。

张骞出使图。敦煌莫高窟供图
从张掖大佛寺、马蹄寺、高台县骆驼城遗址及周围墓群、嘉峪关新城魏晋墓遗址、榆林窟、敦煌莫高窟再到西千佛洞,一幅幅壁画,记录着国家的经略、文化的繁荣、“一带一路”的形成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画像”成为永恒。
透过“地下画廊”,我们看到大漠边关的金戈铁马,历史深处中华先民的欢声笑语,西域古国的盛世灯火,贯穿东西的商旅繁华,还有玉门关前的羌笛悠扬,更有莫高窟里的优美舞姿……既保留了中原农耕文化的细腻写实描绘,又吸收了西域绘画中动态线条的自由表达手法,形成独特的“长卷连环画”风格。
常说开卷有益,我们从壁画中读出了什么呢?
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是血浓于水的生动注脚
自汉武开疆、张骞凿空以来,河西走廊的历史大幕就此开启,成为国家经略的咽喉要道,让贯通亚欧非的丝绸之路逐渐成型,“列四郡”更加有效保障了丝路的畅通,堪称功在西汉、利在千秋。
历史上,河西走廊一次次见证着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高光时刻……
公元609年,张掖焉支山,因一场“四海一家”的大相聚而永留史册。西巡至此的隋炀帝举办了盛况空前的焉支山博览会,开“世博会”之先河。
1247年,河西走廊更是迎来了一次历史性的会面。西藏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嘎坚赞应蒙古大汗窝阔台的次子阔端之邀,来到凉州(今甘肃武威)会见,史称“凉州会盟”。双方经过反复磋商达成共识,确定了西藏和平归顺事宜,避免了战火与动荡,维护了国家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宁,为元代中央政府实现对西藏地方的直接管辖和有效治理奠定了基础。此次会盟成为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对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巩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扼明长城西端、河西走廊枢纽之地,乃明朝中央政府管控西北边疆的锁钥,也见证着各民族乃至东西方的商贸往来、文化交流,是中华民族守望相助、开放包容的重要象征。
1876年,晚清名臣左宗棠途经河西走廊进军新疆收复失地,沿途命令部下于道旁遍栽树木,留下“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新景象。
“三边锁钥河山壮,万国车书驿路通。”这些零星分布的驿站,犹如“国之血脉”般接力串联起狭长纵深的通道,促成了河西走廊历史上各民族古老、系统、深远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
壁画,这种视觉化记录揭示了河西走廊作为“文明走廊”的本质特征——通过人员往来与物资交流,促进不同文明在冲突中融合,形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在这个丝绸之路主干道上,河西走廊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舞台,是中原通向西域乃至中亚、西亚和北非的必经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互鉴的黄金通道,成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的缩影。
如今,国家安全稳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丝绸之路文明互鉴、生态环境保护,从史无前例的“凿空”到全方位的经略,从彼此往来到深度融合,丝路、长城、壁画、会盟、铁路、航空……这条国家咽喉要道,上演着各民族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故事,它也因此成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华文化符号之一。
从历史中走来,各族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守望相助、手足情深,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携手同心谱写着河西走廊的崭新篇章。
使命责任担当,是深入骨髓的民族特性
前138年,肩负国家使命,27岁的张骞开启“凿空”之旅。
在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其壁画生动地展现了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被司马迁称赞有“凿空”之功的张骞,从长安出发一路向西,为拓展国家生存空间、民族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开创不朽之功。

《驿使图》。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文物管理所供图
在甘肃嘉峪关市新城魏晋墓《驿使图》壁画中,驿使神情专注,头戴黑帻,手持信物,策马飞驰,只为使命早达。该画展现了古代信息传递的场景,反映了社会运行机制与组织能力。驿使策马疾驰、专注送信的细节,既体现了驿使的使命责任担当意识,也折射出古代对效率和公共事务的重视。
深受中华优秀文化影响,在河西走廊,涌现出一批批肩负使命责任、担当作为的文化遗产保护人物。刘国虎便是其中之一,自2001年从部队复员后,被分配到马蹄寺管委会工作;2005年首次抵达金塔寺石窟时,面临交通不便和深山孤寂的挑战。2010年,他主动申请成为专职管护员,放弃家庭团聚和都市繁华,以“磐石初心”长期驻守。
刘国虎的坚守,不仅是对国宝的赤诚守护,更体现了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担当。金塔寺石窟作为北凉时期开凿的“凉州模式”代表,保存着体量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造像与飞天壁画。金塔寺石窟的壁画融合了东西方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多元文化交融的见证,其保护工作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力。这种使命担当精神为壁画艺术注入时代新声,突显了守正创新中焕发的文化生机。
不仅如此,为更好保护敦煌莫高窟,守护者们通过数字化技术得以全球共享,如“数字敦煌”资源库的建设,既保护了文化遗产,又实现了跨时空的文化传播。这种技术革新为当代文化传承提供了新思路,即通过科技手段让历史“活”起来。同时,守护者们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实现病害监测与修复,其保护经验已推广至全国16省(区、市)230余项重点工程,并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拥抱新质生活,是乐活人生的不二选择
今天的我们,每每提及新生代的生活方式,总有讨论不完的话题。实际上,先民们的生活实践已给我们很多启示。
魏晋时期的河西走廊成为文化避风港,彩绘壁画砖艺术融合了中原、西域等多元风格,展现了民族融合与丝路贸易的繁荣景象。例如嘉峪关魏晋壁画墓6号墓的130多块画像砖,生动记录了1700年前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世界。

《采桑护桑图》。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文物管理所供图
壁画砖不仅是艺术载体,更是研究魏晋文化的珍贵史料。壁画砖以农耕采桑、畜牧牧马、宴饮歌、扬场、烤肉等场景为内容,以古拙的笔触还原了普通人的生活图景,直观反映了当时社会结构与生产活动。通过一砖一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河西地区农桑兴旺与畜牧繁荣的景象。这些壁画不仅记录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生存状态,更通过烹饪、出行等细节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

烤肉场景。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文物管理所供图
比如牛耕画面中人物表情的刻画,既体现劳动的艰辛,也流露对土地的敬畏,反映了古人“在劳作中体悟生命价值”的生活哲学。
先民们乐活的入世态度,慈悲为怀,奉献为尚,对真、善、美的追求,赋予生命特别的价值,也为后人笑对人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 2025-11-04【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敦煌莫高窟数字化 用技术为千年壁画写就“永生密码”
- 2025-10-31【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在壁画中 相遇千年时光
- 2025-10-24“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 2025-11-03【甘快看】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丝路壁画迎来新“生机”
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
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