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敦煌莫高窟数字化 用技术为千年壁画写就“永生密码”

2025-11-04 09:39 来源:中国网

“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 网络主题宣传活动

  中国网11月3日讯(记者曹川川)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这里自古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东西方文明交融的枢纽。近日,“何以中国|壁画里的中国?当AI遇见小飞天”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了敦煌,在莫高窟的洞窟深处,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

莫高窟标志性牌坊 中国网记者 曹川川/摄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戈壁间。其开凿于十六国时期,延续至元代,前后跨越约1000年。莫高窟现有洞窟735个,保存壁画4.5万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尊,并有5座唐宋木构窟檐,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演变的一个完整缩影,更是在世界石窟艺术领域占据着崇高的历史地位。

  洞中一画一世界,壁画上的每一缕线条、每一抹颜色都凝结着千年时光的沉淀与信仰的力量,至今仍吸引着无数虔诚的目光与探寻的心灵。在过去,因交通闭塞、气候恶劣,学者们抵达敦煌往往耗时费力,且洞窟内空间狭小、光线昏暗,研究条件极为艰苦,许多珍贵信息难以完整获取。而如今,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介入,一方面缓解了文物保护与开放展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也极大提升了学术研究的效率与精度。

莫高窟第351窟-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照 敦煌研究院供图

  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所副所长丁晓宏告诉记者,截至去年年底,敦煌研究院已完成300个敦煌石窟的数字化采集入库,200多个洞窟的数字化加工,同时覆盖莫高窟及周边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在成果转化利用层面,研究院已在国内外举办50多场数字化主题展览,并从2016年起上线“数字敦煌”资源库,实现30个洞窟的高清数字资源全球共享,累计吸引78个国家和地区超2400万人次访问。2023年上线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更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开放6500多份高清权威素材,大幅降低了敦煌文化资源的使用门槛。

  此外,针对历史上流失海外的敦煌文物,研究院于2024年正式启动了数字化复原工作,并在今年5月31日上线了“数字敦煌?数字藏经洞”数据库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敦煌研究院院藏、国内各大博物馆藏,以及通过国际合作获取的海外敦煌文物数字资源,包含6万多张文物图像、7万多条文献目录,更是通过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提取出了700多万字的文书经卷文字。平台一经推出,便获国内外敦煌学研究机构广泛认可,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物搭建起“数字归途”,也为跨地域的文明研究提供了统一的数字载体。

莫高窟第130窟-壁画数字化采集工作照 熊业腾拍摄(敦煌研究院供图)

  丁晓宏表示,敦煌石窟数字化工作的核心是“永久保存、永续利用”,未来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让敦煌文化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全球共享与传承。

  如今,敦煌数字化已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成为文明对话的重要桥梁。让更多人得以跨越地理与文化的界限,近距离感受敦煌艺术的深邃魅力,真正让活在数字中的千年文明触手可及。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