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洛川苹果试验站:科技赋能苹果产业迭代升级促增收
在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延安综合试验站,一大片苹果树错落有致,树龄较大的已经硕果累累。2024年,试验站新审定了“秦彤”“秦富”“秦香玉”三个品种,如今,新品种和新技术的研发仍在继续,“我们用的品种是中国的,砧木也是中国的,适合中国的土地。”洛川苹果试验站副站长邹养军说。从自主培育的新品种到先进的栽培技术,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改变着传统苹果产业。

洛川苹果试验站实验楼 杨文静/摄
自主育种:从“跟风”到“领跑”,13个新品种筑牢产业根基
“这是‘秦脆’,是‘富士’和‘蜜脆’的杂交后代。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好吃!‘秦脆’的硬度比‘富士’低,但是脆度比‘富士’高,汁液更足,入口即化。”邹养军指着地里一片还未成熟的苹果骄傲地说。“秦脆”是试验站推广面积最大的品种,它历经多年杂交筛选,在2016年正式审定。“它的持续性、稳定性强。”邹养军说,“这一片试验田已经连续5年亩产8000斤了。”
“秦脆”正在成为黄土高原苹果的“新名片”。

邹养军为笔者介绍新品种“秦帅” 杨文静/摄
不止“秦脆”,试验站已经审定了“秦富”“秦帅”“秦香玉”等13个新品种,每一个都带着鲜明的“科技基因”,“秦帅”改良自元帅系,口感远超老品种;“秦香玉”果个大、抗病性强;“秦富”是“长富2号”和“蜜脆”的后代,它像“富士”,但是比“富士”还好吃一点。
“新品种要推广出去,不能盲目。”邹养军强调,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在甘肃天水、平凉,山西运城等产区均布有试验站进行区域试种,经过适应性、稳定性验证后,才会推向市场。
技术破壁:从“七年等一果”到“三年见效益”,栽培模式迭代升级
在试验站的示范田里,一行行不足2米高的果树挂满果实,行距4米,株距仅1米。“这是‘矮砧宽行密植’新模式,今年栽树,明年结果,第三年就有效益。”邹养军指着果树说。对比传统乔化栽培“7-8年才丰产”的周期,新技术让果农的投资回报期缩短近一半。

洛川苹果试验站中进入“盛果期”的苹果树 杨文静/摄
这样的“提速”,源于对细节的精准把控。矮化砧木缩短果树“长个子”的时间,让养分更多流向果实,同时让一亩地更多地种植果树,便于机械化劳作。陕西时有冰雹、霜冻等极端天气,试验站研发了集防雹和避雨于一体的网棚。

防雹遮雨棚和白色反光地布 杨文静/摄
此外,试验站还有一项新成果——成本仅0.2元的“发卡式”拉枝器。苹果树枝容易往上生长,拉枝器能将枝条固定成水平状,抑制徒长、促进花芽分化,重复使用可达10年。这些“小发明”背后,是科研人员对“让农民好操作、多赚钱”的执着,“研究要接地气,技术一切都是为了农民能够实践。”

两种拉枝器正在工作 杨文静/摄
笔者在“中国苹果第一村”阿寺村见到了试验站推广的成果。除了拉枝器和防雹避雨网棚外,还有白色反光地布。过去农民用的是黑色的地布,只能做到保墒,即保持土壤在适合植株生长的湿度。但果树内部照不到光的地方很容易产生“寄生叶”,不仅自己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养分,还要抢夺其他叶子的养分。白色的地布能够将光发射到果树内部,促进全树的光合作用。

阿寺村村口的果园用上了防雹遮雨棚 温玉婷/摄
产学研联动:让实验室“长”在田间,培育“懂产业”的新农人
“学生必须在试验站待够180天,从开花到采收全程参与。”这是试验站对专业型硕士的“硬性规定”。试验站160亩基地既是实验室也是“课堂”,3名常驻教师、10余名流动专家带着学生直面产业痛点。
“试验站的主要任务是科研,与产业结合,针对产业中的问题。”争取将问题在试验站解决,“农民成本更低,操作也简单化。”邹养军再次强调。

李亚民接受笔者采访 温玉婷/摄
洛川县还开办了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职业农民”,光阿寺村一个村就有20余名“职业农民”。阿寺村的“职业农民”李亚民告诉笔者,村里参加农广校培训的村民不少,通过笔试和面试的农民可以配发职业农民证。“我也有证书,中级的!”李亚民笑着说。持证上岗之后,果农们对种苹果树遇到的问题更加游刃有余了,地里的产量年年稳定,收入也十分稳定。
从试验田到餐桌:科技红利惠及产业链末端
“给老百姓的一定是成熟的,不仅这个品种成熟,而且还要有配套的技术。”
今年4月,洛川苹果第十次登上太空,成为宇航员的指定水果。“洛川苹果甲天下”,这是每个洛川人都深信的一句话。如今,试验站的首推品种秦脆,在全国的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40余万亩。当笔者问及秦脆是否有望登上太空时,邹教授自信道:“秦脆完全有可能!”
望着试验站里挂满枝头的苹果,科技赋能农业的图景愈发清晰。从育种到栽培,从实验室到田间,每一项创新都在缩短“好品种”到“好收益”的距离。正如邹养军所言:“育种没有尽头。”有了政策的稳定支持,黄土高原上的苹果,一定能一年比一年甜。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温玉婷、谭小雪、杨文静;指导老师王臻、阴雨永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0【重走西北角】非遗皮匠肖砚杰:传统皮具在跨界合作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 2025-07-10【重走西北角】延安剪纸艺人李福爱守正创新 巧手剪出美好新生活
- 2025-07-10【重走西北角】直击张掖森林消防野外驻训:手心老茧刻忠诚 冷水浸骨为守护
- 2025-07-09【甘快看·重走西北角】咸阳袁家村:“新村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