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直击张掖森林消防野外驻训:手心老茧刻忠诚 冷水浸骨为守护

2025-07-10 11:07 来源:中国甘肃网

  7月7日下午,张掖的天空带着几分阴沉。作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中国西北角”张掖线采访活动的一员,我随队走进了张掖市森林消防支队的野外驻训基地。这天是个特殊的日子,88年前的硝烟早已散尽,但和平年代的守护者们,正用另一种方式诠释着“守护”二字。

  山岳的重量:每一个零件都是血的教训

  绳索救援训练场设置在一片空旷的场地,由无数泛着炫目银光的钢架堆叠而成,肃南大队四中队中队长魏晓军的声音带着穿透力:“被困人员处于低谷,两侧高地可搭建绳索救援系统,现决定采取T型救援的方式展开营救……”随着教练员一声令下,全体队员根据小组分工,迅速展开救援行动,有序完成了锚点架设、倍力系统搭建、绳索操作、转移伤员等训练科目。

  我注意到他们背上的装备,问了才知道足有20斤重,我试着提起放下,却发现手心早已在短短时间内勒出红印。在一位消防员讲解安全绳时,我瞥见他掌心的老茧,层层叠叠像老树皮,那是常年与绳索较劲留下的印记。高空速降攀升时,绳索与金属卡扣摩擦发出“咯吱”声,他们像山鹰般在演练铁架间穿梭,滑索演示时身影在空中划过一道利落的弧线,熟练且沉稳。

消防员手部老茧 晋文喆/摄

  消防支队特意给予了我们尝试滑索的机会,轮到我们亲身实践时,同行的同学说刚把安全锁扣好就觉得手心冒汗。钢索不算长,也就几十米,但悬空的瞬间她还是一阵心慌。当看到消防员们控制绳索的坚毅面容时,我突然明白反复练习的背后、那20斤装备的背后不仅是汗水和重量,更是无数次训练凝结的底气。

  队员在讲解时指着堆在一旁的绳索说:“这些绳子看着差不多,其实承重、延展性都不一样。哪根用在锚点,哪根用来转移伤员,都是有讲究的。”他拿起一个防坠卡扣给我们看,“有了这个,就算一根绳子断了,也能让我们不至于坠落。”细碎的光斑下,这枚卡扣铭刻着我们看不见的危险与磨砺。

消防员讲解现场 晋文喆/摄

  水域的温度:每次下水都要穿救生衣

  刚抵达水域救援训练场,雨点就噼里啪啦砸下来。甘州大队二中队中队长杨守宁站在岸边,声音穿透雨幕:“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救援的危险性,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流速不小……”他身旁的水陆两栖车轮胎还在滴水,几名消防员为了明白地向大家演示,正从岸边跳下来,直接蹚进水里。

消防员训练现场 王雨菲/摄

  杨队长说:“水温大概20度。”盛夏的七月,湖水溅到我脸上时刺得我下意识缩了缩脖子,这天穿长袖都觉得凉,他们却只穿着作战服在水里泡着。杨队长说下雨正好模拟复杂水文,队员们要练的就是在各种天气里保持战斗力。

  我获准登上消防艇尝试。刚坐稳,艇就像离弦的箭冲了出去。速度快得让人反应不过来,身体一个劲往前倾,只能死死抓住旁边的绳子。浪花顺着风往脸上拍,起初是凉丝丝的,后来就变成狠狠地抽打,眼睛都睁不开。不到三分钟,衣服从里到外全湿透了,头发黏在额头上,狼狈得很。

  回到岸边时,看见消防员们还在水里训练。身边队员抹了把脸,不知道是雨水还是汗水顺着下巴往下滴。杨队长说他们平时训练比这苦多了,“每次下水都要穿救生衣,不是怕自己出事,是怕万一有意外,还能留着力气救别人。”这是对自身和人民群众安全的双重守护。

  废墟中的希望:有我们,你别怕

  地震救援训练场像个被劈开的废墟。断墙之间拉着警戒线,地上散落着预制板和钢筋,空气里弥漫着灰尘的味道。甘州大队一中队中队长吴永彪正演示顶撑气囊技术,随着他按下按钮,橙色气囊“嘶嘶”膨胀,条形木块层层叠加,把压在“生命”身上的水泥板顶了起来。

消防员训练现场 王雨菲/摄

  旁边的肃南大队三中队中队长刘师超在演示向下破拆,电动冷锯切开水泥块时火花四溅,碎石飞扬,他戴着护目镜,动作稳得像钉在地上。“不同场景用不同工具,狭小空间得用蛇眼先看清楚,高空破拆要固定好三脚架。”他手里的工具换了又换,每样都用得得心应手。

  我们围着看蛇眼探测器,屏幕上能清晰地看到墙后的模拟人体。我问道:“这些设备这么先进,是不是就不用那么辛苦训练了?”刘队长听见后解释道:“设备再好也得人来用。我们每周都练,驻训这15天更是从早到晚泡在训练场,就是怕掉链子。”

消防员训练现场 王雨菲/摄

  而在模拟狭小空间的破拆救援中,消防员钻进仅能容身的缝隙,演示如何在黑暗中定位、破拆、转移“伤员”。他们的动作在冷锯的轰鸣声中,每一步都是那样的精准有力。刘队长说,地震时,很多幸存者就是被这样从废墟深处救出来的。“救援时,首先要做的安抚受灾人员的情绪,让他们冷静下来。”他说这话时,语气很轻,却让人想起那些灾难中,橙色救援服带来的希望。

消防员训练现场 王雨菲/摄

  离开驻训基地时,雨已经停了。夕阳把训练场的影子拉得很长,消防员们还在收拾装备,金属碰撞声远远传来。这15天的野外驻训,每年一次,重复着看似枯燥的科目。可正是这些重复,让“每一个零件”都成了护身符,让“救生圈”永远待命,让那句“有我们你别怕”,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回去的车上,我不断揉着尝试提起救援背包时被勒红的手心。我想起消防员手上的老茧,想起他们泡在冷水里的样子,想起废墟中那抹橙色。这些和平年代的守护者,从来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把别人的安危与希望,扛成了自己的日常与坚守。

  (作者韩鑫彤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5级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权玺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