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看·重走西北角】一克羊毛的400米“长征”:从“面料皇后”到“中国裁缝”
毛纺“皇后”的硬核实力
走进兰州新区占地19万平方米的兰州三毛实业有限公司现代化产业园,在纺纱厂70%的恒湿车间内,设备在高速运转,一卷卷被称为“面料皇后”的精纺呢绒正在生产。作为1972年建厂、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产品”的老牌国企,三毛实业(甘肃国投兰州三毛实业有限公司)历经风雨,成为当年兰州六大毛纺厂中如今的“领跑者”。
“外界总在传言兰州三毛消失了,可我们不仅活着,还会活得更好!”副总经理宋翠红的声音穿透机器轰鸣,她自豪地指着设备介绍,这里每克羊毛可拉伸至100米、200米甚至到400米(400支纱),能力远超行业的纱支水平,代表了中国毛纺工艺的巅峰。
设备的更新迭代是三毛的生存密码,自动化设备的引入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工成本,员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6000多名到如今不足千人。目前,三毛年产精纺呢绒达600万米,产品远销美国、日本、东南亚、中东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礼服等,印证着其不可替代的技术话语权。同时,公司积极参与设备国产化进程,助力完成首个国产华芳自动化细纱机设计,肩负起行业升级的使命。

宋翠红向兰大新闻院学子介绍厂内设备 张阳/摄
“三毛人”的坚守与传承
在机器轰鸣的车间外,流淌着更具温度的企业故事。全国纺织行业大工匠、生产技术部高级工程师汪淑红说:“1999年进厂时公司就分房安置,这份归属感千金难换。”外贸部业务主管买菊会2002年进厂,从基层挡车工做起,后调入外贸部,如今已扎根三毛23年,“从车间女工到外贸骨干,企业给了我们成长的舞台。”

企业受访人员与兰大新闻院学子合影 张阳/摄
出城入园后的“破茧”
2015年实施的“出城入园”搬迁,成为三毛发展史上的关键转折点。武晓龙2007年毕业后,机缘巧合被“截胡”进入三毛实业搞设备管理,“是团队凝聚力留住了我,2015年‘出城入园’搬迁时,全员昼夜奋战,一年内同步完成老厂区设备拆迁、新厂区设备安装调试并兼顾生产,实现零延误。从年长到年轻的工人都毫无怨言,这是巨大的集体成就。既要拆除老厂区设备,又要确保新厂区如期投产,所有人都拼了。”新的地点、新的环境也会产生新的问题,“成本上升是毫无疑问的,至少翻倍。”武晓龙算了一笔账,自建天然气锅炉让能源成本翻倍,新建污水处理厂年耗资400万元,而每日近三小时的通勤更考验着千人团队。更大的压力来自智能化、数智科技化的崛起,对于以毛纺为主、规模相对有限的三毛来说,这种竞争压力空前巨大。
压力催生了壮士断腕的变革。面对激烈竞争,武晓龙说:“劳动密集型的路走不通了,必须靠设备智能化和数字化来减少用工,没别的选择。”于是三毛选择自我革新——投入5G数据管理平台、世界顶级自动穿筘机,以智能化对冲成本劣势。在织布车间,新安装的瑞士自动穿筘机正以激光精度完成纱线定位,单台设备便精简了十多个岗位。而在中央控制室,工程师调试的5G数据平台即将在八月投用,届时将实现从纺纱到织造的全流程数字孪生。
从幕后英雄到台前主角
真正的蜕变发生在品牌端。2024年春天,当兰州市民走进电梯间、路过中川机场和高铁站,都会被一幅优雅的西装广告吸引——墨绿格纹三件套下方,“派斐仕”(PEANFAS)的品牌标识格外醒目。这标志着三毛正式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高端面料供应商向服装品牌运营商强势转型。依托集团强大的面料研发基础(“派神”面料)和温州、厦门的生产基地,公司聘请意大利设计团队,以“派斐仕”系列主攻高级定制、“派神”系列深耕商务职业装,目标直指产业链延伸和更高的附加值。“我们做服装就是要打自己的品牌。”在这样明确的目标指引下,这个老牌毛纺企业正式吹响了进军C端市场的号角。

三毛实业有限公司外景 图片由三毛实业提供
从1972年老厂房到如今坐拥19万平米智慧产业园,从奥运礼服幕后功臣到电梯广告里的“派斐仕”,“三毛”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缩影。一克羊毛的400米“长征”,承载着老牌国企在新时代重获新生的希望,这句见证技术传奇的车间标语,如今映照着更远的征程。未来,三毛将坚守“面料皇后”极致匠心与品质,不断推动智能化和品牌化,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品牌”,成为定义潮流的“中国裁缝”。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赵蕴涵、蔡雯;指导教师张艳彬、秦冬雪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纯是胆子大” 西槽村电工王伟云端守护“狮子登杆”绝活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咸阳茯茶“链”动产业兴 千年技艺焕新生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陕西礼泉县烟霞镇:打造“休闲农业”鲜活样本 唱响乡村振兴“田园牧歌”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烈日下的“列车大脑”——调度员郭鑫护航中川北站“一带一路”物流枢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