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咸阳茯茶“链”动产业兴 千年技艺焕新生
青砖黛瓦间飘来茯茶沉香,老匠人的手在温茶器上翻飞,年轻学员围坐聆听“发花”秘诀……盛夏时节,咸阳茯茶产业园里一派热闹景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泾阳茯茶制作技艺”的传承核心区,这里不仅是千年茯茶技艺的“活态博物馆”,更成为带动群众就业增收的“致富园”。
非遗传承的“新舞台”
咸阳茯茶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宋明,盛于明清,曾沿着古丝绸之路远销欧亚,是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商品。其独特的“发花”工艺,即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金黄色的冠突散囊菌,使得茯茶具有独特的风味和保健功效,被誉为“中国古丝绸之路上的神秘之茶”。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古老的技艺曾一度面临传承困境。
为了让咸阳茯茶的非遗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企业和传承人共同发力。一方面,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扶持力度,鼓励年轻一代学习茯茶制作技艺。通过举办培训班、师徒结对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掌握这门古老的手艺。另一方面,不断推动茯茶制作技艺的创新与发展。在保留传统工艺核心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茯茶的品质和产量。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多种新型茯茶产品,如袋泡茶、速溶茯茶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茯茶之源” 刘鹏礼/摄
“这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的证书,见证了茯茶工艺的科技含金量。”咸阳泾渭茯茶产业园讲解员谢小青指着展厅的红色证书介绍。茯茶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于2022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兼具历史厚度与国际认可度的“双遗”文化符号。“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里周莹运茶的桥段,其实就是茯茶历史的真实缩影。”谢小青提及,剧中因运输需求偶然催生的“金花”工艺,正是茯茶区别于其他茶类的核心特征——其内部富含的益生菌“金花”(冠突散囊菌),不仅赋予茶汤独特韵味,更被现代医学证实具有消食解腻、调节肠胃的保健功能。
在茯茶生产间的传统工艺展示区,非遗传承人王萌与刘林现场演示手工压制技艺:“一二三四五六七,趁热倒茶不停息,七六五四三二一,接着棒子捶上去……”伴随着铿锵的号子声,师傅们以6斤模具压制茶砖,讲究“力度均匀、松紧适宜”,确保后期“发花”工序的菌群生长。这种源自明代的手工技艺,如今已被改良为智能数控设备——由产业园自主研发的数压机,通过模拟手工力度与次数,将传统工艺标准化,使单个班组生产效率大大提升。

非遗传承人王萌与刘林演示传统技艺 刘鹏礼/摄
“老厂建于2009年,是国内首条高标准清洁化茯茶生产线。新厂2017年落成,占地200余亩,集科研、生产、文化展示于一体。”工作人员马鸿玉带领学子们参观现代化发花车间时提到,车间通过精准控制温湿度,使传统工艺与微生物发酵技术深度结合。而在二楼的农业部加工基地与质检实验室,科研团队正探索茯茶在功能饮品、茶食品领域的创新应用,如“金花白茶”“茯茶糕点”等跨界产品,让古老茶类焕发年轻活力。
守正创新是茯茶产业发展方向,依托茯茶研发中心,团队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研发出茯茶冰淇淋、茶面膜等多种文创产品,让古老技艺对接年轻消费市场。谢小青说:“非遗不能只躺在博物馆里,要让它走进生活、产生价值。”目前,园区已形成“传统技艺展示+创新产品研发+文旅体验”的非遗传承链条,接待研学团队万人次,让更多人看见了非遗的魅力。
父老乡亲的“茶饭碗”
近年来,咸阳茯茶产业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实现从手工作坊到现代化产业的华丽转身。如今,这缕源自西北的茶香不仅香飘全国,更远销海外40余个国家。
走进咸阳茯茶产区,标准化生产线正有条不紊地运转,茶砖的形状、密度、温度被精准把控,昔日依赖经验的手工制茶工艺,已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的现代生产标准。这种变革不仅让产品品质稳定性大幅提升,生产效率也较传统模式显著提高。在泾渭茯茶数智工厂内,数字化控制系统将历代茶师的工艺经验转化为精确的参数指标,填补了茯茶智能化生产领域的国内外技术空白。

讲解员谢小青在介绍产业园情况 刘鹏礼/摄
产业体量的稳步扩张成为咸阳茯茶发展的鲜明注脚。目前,全市61家茯茶生产加工企业形成近3万吨的年产能,带动两万余人就业。2024年,全市茯茶产值突破23亿元,综合产值更是迈过30亿元大关。市场版图的拓展同样令人瞩目,近千个线下销售网点遍布全国,200余家电商店铺在淘宝、京东等平台搭建起线上桥梁,产品不仅覆盖国内各省市,更成功进入美国、日韩等40余个国家的市场。
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引擎”作用持续凸显。咸阳市规划建设的“两园一中心”项目,正成为要素聚合的重要载体。总投资5.7亿元的泾渭茶博园,在200亩土地上构建起完整的产业生态——全国最大的茶叶企业研发中心、智能自动化仓储体系、首个智能茶装备制造企业在此集聚,配套建设的4A级标准茶文化观光区,让工业生产与文旅体验实现了有机融合。
咸阳茯茶创业园已吸引9家企业入驻,全面建成后预计年产能将突破4500吨,年产值可达10亿元,提供500余个就业岗位。而加快建设的中国茯茶文化与交易中心,正朝着“全国茯茶加工枢纽、交易平台、体验窗口”的目标稳步推进,未来将进一步优化产业资源配置效率。

茯茶生产基地 刘鹏礼/摄
品牌价值的攀升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2023年,咸阳茯茶斩获陕西省“最具成长潜力商标”称号,跻身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声誉百强行列;2024年,其品牌评估价值达35.86亿元,成功进入中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前50名。这一系列成就的背后,是当地对标准化生产、品质管控的执着追求。
“在产业发展中,咸阳始终注重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谢小青表示,通过开展茶艺师、评茶师等职业技能培训,建设中国茯茶传习馆等举措,让千年茯茶技艺在当代焕发新生。这种“产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丰富了产品的文化内涵,更让咸阳茯茶在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中找到精准定位。
“这茶砖里,有老祖宗的智慧,更有咱老百姓的好日子。”看着产业园里忙碌的身影,非遗传承人王萌感慨道。如今,咸阳茯茶正在泾渭大地上续写着“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新篇章。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刘鹏礼、2025级博士研究生周永东;指导教师张华、张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咸阳市秦都区:“居民自治+医养结合”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 2025-07-08【甘快看·重走西北角】“焊”筑匠心连千桥:张慧与博睿重装的双向奔赴
- 2025-07-08【重走西北角】黄土高原上的“玫瑰硅谷”:兰州新区智能温室绽放“智慧农业”新光彩
- 2025-07-08瓜州:“小红果”铺就乡村振兴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