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咸阳市秦都区:“居民自治+医养结合”探索社区治理新路径

2025-07-09 09:04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下午两点刚过,纺机社区的日间照料中心就热闹了起来。四位精神焕发的老人围坐在麻将桌旁,牌落有声,笑话家常。“我们把这儿当娘家了,几乎每天都来,可热闹了,一天过得快乐又充实。”81岁的白凤芹说。

社区老人在日间照料中心进行娱乐活动 董婷婷 摄

  这个场景发生在咸阳市秦都区纺机社区,其乐融融的画面背后,是纺机社区不得不面对的“银发难题”:这个面积仅0.2平方公里的社区,有着4321人的常住人口,其中60岁以上老人多达1332人,占比接近31%。如何让这么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特别是其中失能、半失能和生活困难的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呢?

  深入调研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在纺机社区党支部书记杜创的办公桌上摞着两沓资料,其中,一份是收集来的居民需求调查问卷,另一份是根据原始问卷的数据做成的调查报告。上面记录着社区1332名60岁以上老人的安全防护、日常服务、康复辅助等多种需求的详细调研信息,这是社区8名工作人员联合志愿者多次上门拜访整理完成的。

居民调研资料 于凌 摄

  “我们就是得摸清大家最真实的需求,才能精准地开展我们的工作。”杜创介绍道。深入调查研究的背后,是对群众需求的精准回应,更是对基层治理细节的极致打磨。

  激发互助居民自治显活力

  纺机社区的居民多为原纺织机械厂退休的职工及子弟,邻里关系较为紧密,认同感强、归属感深,这是居民自治能够生根发芽的沃土。

  社区的“悦邻里帮帮团”会主动排查需要关心的老人,为他们提供精神慰藉和生活上的帮助。“红白理事会”负责社区婚丧嫁娶事宜的组织协调。如给社区的人办白事,会象征性地收取200-300元的费用,盈余会用于三个渠道:“第一部分给办白事的人补贴100元车的油费,第二部分是小年前给辖区九十岁以上的人免费发米;第三部分就是在小年的时候,我们会邀请我们辖区的孤寡老人,举行一场小型的文艺汇演。”杜创介绍道。

杜创介绍社区情况 董婷婷 摄

  此外,社区设置了“小梁调解室”来化解邻里纠纷。社区舞蹈队则由居民自发组队建成,每年都会举行两场大型文艺汇演。这些组织由居民自发组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极大地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也让老年人找到了发挥余热、体现价值的平台。

  构建医养融合体系 助力老人安度晚年

  “医养结合”即“医疗”+“养老”的结合。社区与纺机医院合作建立了纺机社区卫生服务站,主要在日常医疗服务、居家养老服务和机构养老服务方面为居民提供帮助。

  “最初我们想着只做养老,但是因为居民有看病的需求,最终还是决定把医疗保存了下来。但是床位有限,我们只能收一些失能半失能的老人,以此作为一个突破点,再加上拓展我们的居家养老,最终就形成了现在‘医养结合’的格局。”医养机构负责人乔娟说。

  日常医疗服务主要是开设社区医务室,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及健康咨询等服务,并建立健康档案,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居家养老服务主要是面向困难群众的兜底服务。老人可享受每月四次免费或补贴的上门服务,可以提供用药指导、身体监测等。这种模式可以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得到专业的照护,减轻家庭负担,同时也盘活了医疗资源。吴爷爷的女儿说:“咱们这里的不管是技术,还是咱们的护士、大夫都比较好,照顾得也比较细致,我很放心。”

  机构养老服务主要是社区与纺机医院合作建立的街办级养老服务中心,专门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这里依托医院背景,能提供专业的医疗护理,如生活照料、用药管理和康复训练等。

  98岁的康建华是抗美援朝的一名老兵,因心脏病、高血压等病走不了路,但在机构的支持下,已经可以在陪同下进行简单的锻炼。负责人乔娟说道:“老爷子跟我熟,我一来他就高兴,他跟我们护理员的关系也处得可好了。”康建华拉着乔娟的手说道:“这里好!”

康建华老人 图为受访者提供

  全身瘫痪的陈海勤和他下肢瘫痪的妻子住在一间病房里,他的妻子看见我们进入房间慰问,情绪有些激动,哭了起来。乔娟解释道:“她有点脑梗后遗症,一见人就比较激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乔娟连忙安慰:“孩子们跟你聊聊天,不哭,好不好?”说着就熟练拿起抽屉里的药膏,为她悉心地涂抹和按摩。

  乔娟说:“老人在我们这是有病治病、无病养老,双重结合。让他们花最少的钱能在社区获得最好的服务。”

  纺机社区善于将资源进行最大程度的整合,体现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智慧,激发了社区的内生动力和互助精神,实现了效益最大化,有效应对了深度老龄化挑战。长此以往,杜创也收获了居民普遍的认可,81岁的白凤芹说:“我们就冲着书记来,大家都愿意来这儿,在这可高兴了!”

  在这里,养老不再是沉重的负担,而是有“邻”相助、有“医”可靠的踏实晚年,纺机社区的故事,或许能为更多银发浪潮下的家园提供一份温暖的参考答案。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董婷婷、于凌;指导教师张华、张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