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兰州新区线

【重走西北角】旱沙地里种精品——地方小麦品种的突围之路

2024-08-29 10:11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第十四届兰大学子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旱砂地里能种小麦?还不用浇水,不用施肥?是的,在七月兰州新区北部的上川镇,这种小麦已经长到及腰高了。

  微风吹过,青黄相接的麦浪翻滚。品种还是600多年前元朝人开始种植的和尚头小麦。不同的是,集约化生产所展现的“丰”景。

  靠天吃饭的“摆烂”典型是如何发挥“无添加”基因的最大价值,实现精品农业逆转的?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访小组走访位于上川镇天山村的和尚头小麦种植基地,探寻地方小麦品种作为农业精品的突围之道。

七月上旬王兴河种植的和尚头小麦地 张静怡 摄

  旱砂地上的“绿色奇迹”

  “人造砂田,累死爷爷,饱了儿子,饿死孙子”这是流传在兰州、白银等干旱地区的一句俗语。

  上川镇位于兰州的西北部,这里海拔高,土壤瘠薄,蒸发量是降水量的6倍,农作物曾“十年九不收”。在长期的实践中,和尚头小麦以耐旱皮实、品质优良,得以生存下来。村民们将25cm-30cm的砂石覆盖在土壤之上,保障透水性和透气性。每年夏秋雨水浸润进砂石层,来年开春播下种子,砂石层便相当于覆了一层地膜,起到“保墒存水少蒸发”的作用,再毒的烈日也晒不进来。这种“压砂造田”的技术,使得和尚头小麦在明清时期成为皇家贡品。

  长期以来,和尚头小麦主要由散户家庭种植,质量良莠不齐,亩产100多斤,难以实现经济效益。而兰州新区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创始人王兴河却看上了这门“生意”。尽管他是“老农人”,但10年前也只敢租300亩地尝试规模化试种。

  首先面临的难题是选种,王兴和只能靠经验,捻一捻、闻一闻、吹一吹。他不断试错,最终在农户手中找到了真正的和尚头小麦种子。接下来要解决的便是适合规模化种植的农机具。传统犁具容易将土翻到上面,砂石翻进土里,破坏土壤结构。王兴河动手改良,使得犁头的形状更加尖锐,以减少在砂土中的阻力并增加挖掘深度,犁壁的设计更加宽大,以更好地控制土壤流动和防止砂土流失。

  这种犁形似燕尾,大的于开荒,能轻易撕裂地面的重重阻碍,将地面的石头枯草等拉起来,方便后续耕作。小的能够精准切入土质层,仅翻动土壤而不伤及砂质结构。大小燕尾犁配合使用,有效提升了旱砂地的耕作效率与质量。

王兴河改良后的燕尾犁 张静怡 摄

  王兴河还试验性地引入了微喷技术,将水分以雾状形式喷洒在小麦植株的叶片和根部,避免了大水漫灌导致的土壤湿度过大。这种高效的灌溉契合了小麦在关键生长期对水分需求的精细管理。今年试验成功后,王兴河打算明年推广到整个种植区域。

  “现在我种了十多年,越来越觉得这是个宝贝,它生命力旺盛,适应性极强,不浇水不施肥,三月种上,九月收,由它长去,再不管了!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产品。”王兴河说。

  绿色精品,打造“川砂滩”品牌

  走进和尚头小麦的生产加工车间,采访小组便闻到一股浓郁的麦香。粒粒麦穗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逐渐蜕变,化身为色泽淡黄、口感醇厚的优质面粉。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完成和面、压面、制面、晾面、包装等一道道工序,一旁的包装车间整齐码放着加工包装好的和尚头面条,准备运往各地。它们的名字叫“川砂滩”。

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面条加工车间 张静怡 摄

  “川就是我们兰州新区的秦川、中川、上川,砂就是咱们这的砂井河、砂梁墩、砂湾,滩是咱这的黄茨滩、涝池滩和满水滩”。王兴河要将地域特色“揉”进面里。

  2023年,川砂滩和尚头小麦以爽滑劲道的口感、较高的营养价值以及严苛的种植标准,入选国家级特质农品名录。以此为契机,和尚头小麦产业逐渐走向品牌化,建立起了和尚头小麦种植、面粉和面条加工、展销于一体的产业链。

  目前和尚头小麦制品主要以实体销售为主,销往本地和周边的城市。“不过我打算这两年引进大学生人才,借助互联网平台搞电商,把我的川砂滩和尚头小麦销往全国!”王兴河信心满满,今年又投产了2万余亩,预计年产量能达900万斤。他想通过产业链的精心布局,将年产值提高到3000多万斤。

  “我的小麦现在不愁卖,主要想把牌子做起来,把好质量关。”王兴河表示,目前“政府+合作社+农户”的标准化建设运营模式生产出了高品质的面粉,再通过积极参加农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等活动推广品牌,川砂滩和尚头小麦在打造精品农业路子上越走越宽。

  采访小组看到,三鑫源农牧产业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大厅上书写着“麦翻千重浪,精面一碗香”,王兴河不想盲目扩大产量,而是专注于对产品的深度挖掘与精细化管理,便是对这句话的诠释。

  端好“金饭碗”,助力乡村振兴

  近两年,兰州新区正在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不仅为和尚头小麦种植提供了理想的生长环境,还通过科学规划、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系统优化等一系列措施,提升了农田的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我明年打算扩大到5万亩。”面对绝佳的发展契机,王兴河摩拳擦掌。

  为此,他招聘了不少本地村民,王兴菊就是其中之一。她从小吃和尚头小麦长大,五六年前了解到王兴河的公司需要有种植经验的工人,毫不犹豫辞了饭店的服务员工作。“我就住在附近的村子,现在来这里打工,一年能挣到4万多呢!”王兴菊说。

  王兴河将公司加入了永登县和尚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附近村庄创造了60余个就业岗位。上川镇天山村的村民党桂花也是受益人。“来这里打工不仅提高了我们的收入,也让我们有了稳定的工作可做!”党桂花说。

  曾因土壤质量而撂荒的地,如今又盘活了。公司的发展带动当地农民复垦种植旱砂地“和尚头”小麦3万余亩,加之和尚头小麦具有抗旱、耐瘠薄、耐盐碱的性能,既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说实话,我舍不得农业行业,舍不得和尚头小麦,和尚头特别香。”兜兜转转从其他行业做回农业的王兴河感慨,这些年和尚头种出了经验,好品种得用好的生态技术,尊重自然,才能端好这只“金饭碗”。

  (作者张静怡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冯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侯巍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