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老戏新篇薪火相传——定西市百花演艺闯出传承创新路
陇山巍峨,渭水汤汤。在定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上,秦腔的粗犷与板胡的悠扬,早已融入当地百姓的血脉。
从1951年成立的定西市秦剧团,到2013年改制重生的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这家国有文化企业带着七十余载的戏韵积淀,在时代浪潮中既守着“唱念做打”的老规矩,又闯出了“薪火相传”的新路子。
戏台立乡间,好戏暖民心——庙会演出撑起发展新蓝天
“咿——呀——”高亢的嗓音划破清晨的宁静。阳光透过叶隙,斑驳地洒在地砖上,为小院带来一天的生气。
上午八点,数十位演职人员早已开始了一天的晨练,开嗓、念白、练唱、压腿,为一天的演出或排练做着准备。

演员在院子里进行晨练
2013年4月,定西市秦剧团改制更名为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由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改制成为市属国有文化企业。财政拨款大幅缩减,从哪儿开拓新的市场,成了公司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
通过不断摸索尝试,公司终于在市场化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戏台”——乡村庙会。
“从当初的财政补贴占大头,到如今,村里庙会的演出收入成为主要来源,我们真正实现了‘戏台生金’。”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晓波说。
翻开公司近三年的演出汇报材料,一串串亮眼的数字映入眼帘:2022年97场演出,营业性收入132.69万元,占总收入的57.8%;2023年301场演出,营业性收入207万元,占总收入的64.9%;2024年323场演出,营业性收入328万元,占总收入的82.4%——逐步攀升的数字里藏着的是秦腔与乡村土地的缘分。
“从今年上半年的演出情况来看,庙会演出数量仍呈增长趋势,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对文化活动的需求也增加了。”王晓波介绍。
此外,公司不断拓宽演出版图,除了在甘肃本地进行演出之外,在新疆、青海、宁夏、山西、陕西多地都曾开展过巡演。
回忆起去年2月份公司在陕西省周至县广济镇桑园村的演出,王晓波仍十分动容,“演出过程中突然下起了雨夹雪,但台下的观众没有一人离开,反而热情更高,掌声更响!”这场戏迷与演员的“双向奔赴”令人感动。
近几年,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先后被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评为全省“千台大戏送农村”先进集体,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先进集体。
公司借助乡村庙会搭建的秦剧戏台不仅实现了改制更名后的自负盈亏,而且极大丰富了村民们的文化生活,发展了一大批忠实的秦剧戏迷。
残卷焕新彩,新戏映时代——经典“抢救”与现代创作双轨并行
秦腔的保护与传承中,既有沉淀百年的经典剧目亟待打捞,也有呼应时代的新篇章需要谱写。
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在坚守传统的同时,始终坚持顺应时代潮流、反映时代主题,让古老的秦腔既能重现历史荣光,又能映照当代生活。
6月25日,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秦腔甘肃派濒危表演艺术流派传承与创新人才培训项目在定西开班。
作为重要参与力量,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在甘肃省文化艺术研究院带领下,对定西市内濒临失传的剧本进行搜集、整理、创作、排练,并拍摄留存。
“我们在挖掘失传剧目的时候,遇到了不少困难。因为我们年龄小,有好多戏都没有看过,连名字甚至都没听过。”青年演员冉慧军坦言。
为了抢救这些珍贵遗产,公司专程寻访市内老艺人,80多岁的通渭老艺人蔺相如便是其中之一。
“找到老人时,他颤巍巍地口述唱词,我们一字一句记下来,再对照史料整理剧本。”冉慧军回忆道。
如今,《精忠报国》《红逼宫》等濒危剧目的片段已重新立上舞台。

演员正在排练《红逼宫》选段
在打捞历史的同时,公司的创作笔触始终紧贴时代脉搏。从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百合花开》,到摘得“敦煌文艺奖”的《柴生芳》,再到即将排练的《山楂红遍常家河》《路过榜罗镇》,现代秦剧已成为公司的另一张名片。
王晓波介绍道,“我们已经展演过的剧目《元古堆》,是围绕农村克服困难、脱贫致富的主题进行创作。”
即将开始排练的《山楂红遍常家河》是以通渭县常家河镇的山楂小镇为原型,宣传劳模精神;《路过榜罗镇》则讲述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

演员正在排练《红逼宫》选段
“但不管是老戏还是新戏,‘手眼身法步’的功夫不能丢,‘灯服道效化’的讲究不能少。”王晓波如是说。诚然,正因为传统与现代在戏台上交相辉映,秦腔才能展现出真正的生命力。
新枝接古干,云端传薪火——人才培育与多元传播共拓前路
要想秦腔能一代接一代的传下去,人才培育是重中之重。
建团70多年来,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培育,先后培养了名贯西北的秦腔名家杜干秦、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得主雷通霞和李小雄、秦腔名家李志翔、胡林焕和康建海等一大批秦腔艺术表演人才,被行内誉为培养秦腔艺术表演人才的“摇篮”。
改制之后,公司尝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方式来吸纳人才。“一种方式是通过提高待遇,吸引其他市级院团或民营院团的演员加入。”王晓波介绍,“另一种则是在各大院校进行招募。”
如今,公司内设兰州文理学院音乐舞蹈戏曲大学生实习基地,通过吸引大学生来公司实习,进而将其培养发展为正式演职人员。
青年演员的职业选择,往往映射着家庭的影响和熏陶。冉慧军的爷爷是戏迷,“家里人都喜欢听戏,我爷爷也是唱戏的,所以我随之就喜欢了这个行当。”
15岁时他前往陕西艺术职业学院学习,毕业后,回到甘肃,选择进入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工作。
近3年的舞台经历让他实现了从“模仿”到“吃透”角色的蜕变。
“要演好这个人物,不仅要学习唱词,还要走进他的世界,”冉慧军说,“就拿《精忠报国》来说,除了阅读剧本,我还会去查一些资料,看有关岳飞的电视剧,进一步了解这段历史。”
“我们公司里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农村的,那个时候生活比较艰苦,秦腔既是自己的爱好,更是谋生之本。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坚持下去。”11岁便入行的青年演员高育红说。
如今,他们在定西市百花演艺有限公司中快速成长,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
为了让秦腔走出戏台,公司还鼓励演职人员们积极拥抱新媒体。“许多演职人员都在快手、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上开通了个人账号,自发分享排练日常、经典选段。”王晓波说。
除此之外,公司也欢迎其他各方对秦腔进行传播。“下乡表演时,经常有博主来直播,”王晓波说道,“我们也都欢迎,这也能让更多人看到秦腔的魅力。”
从乡村庙会的戏台,到濒危剧目的“抢救”现场,再到现代秦剧的排练厅,最后“飞”上云端,进入千万人的手机屏幕,秦腔的传承早已超越地域与形式。
正如桑园村与公司互赠的锦旗所书:“秦腔越关山,情谊永相连”。在定西这片土地上,老艺人的嘱托、青年演员的汗水、戏迷的掌声,正共同谱写着秦腔艺术薪火相传的新篇。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4级研究生徐香楠、吴庆,2022级本科生李佳音;指导老师周兆瑜、斗维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10【重走西北角】非遗皮匠肖砚杰:传统皮具在跨界合作中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 2025-07-10【重走西北角】延安剪纸艺人李福爱守正创新 巧手剪出美好新生活
- 2025-07-10【重走西北角】直击张掖森林消防野外驻训:手心老茧刻忠诚 冷水浸骨为守护
- 2025-07-09【甘快看·重走西北角】咸阳袁家村:“新村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