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西北角】咸阳马泉花苑社区:家门口的暖心空间 零工“小驿站”托起大民生

零工驿站 令诗卉/摄
“你好!是要修裤脚吗?还是来做零工的?”早上九点多,回迁居民祁美霞坐在手工串珠缝制台前,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负责值班接待。她的手没有停下,珠串在她指间快速穿过,将细密的珠串缝制在衣服上。
像祁美霞这样依靠一技之长重新找回生活节奏的居民,在咸阳市秦都区马泉街道马泉花苑社区并不少见。这是一个典型的回迁社区,经历了老房拆迁、新区搬迁的过渡期,许多居民一度失去了土地与原有的生计依托。为了帮助居民实现“家门口就业”,社区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引入了“零工驿站”项目。
从最初尝试接入几笔手工订单,到如今覆盖服装、美甲、电子芯片排线等多个领域的技能就业,社区为居民提供稳定、可持续的就业途径,务工更放心、就业更安心、群众更省心。
务工更放心:小技能也有大用武之地

零工驿站的手工串珠缝制工作台 令诗卉/摄
祁美霞年轻时在服装厂学得一手针线活,搬迁后却一度搁置。如今,零工驿站的建立,她又重新拾起了老手艺,不仅可以串珠缝制接单,还能靠手工活补贴家用。“手快的时候一天能挣一百块,慢点也有四五十。”她一边娴熟地串珠缝制着衣服,一边笑着说。据介绍,她手中这批衣服不久后将被发往迪拜。
在社区的帮助下,她还在零工驿站开起了自己的小裁缝铺,墙上贴着价目表:普通裤边8元、圆边12元、换裤拉链11元……“钱虽不多,但买菜是够的。最关键的是能守着家,照顾老人。”
让她最自豪的,是有次放下锅铲就跑去帮一个小孩补校裤:“那一刻觉得,咱也成了‘应急小队’的一员。”
零工驿站的模式,不仅让居民们靠手艺增收,还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从“等活干”到“主动接单”,从“闲在家里”到“服务邻里”,回迁社区的居民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在城市的缝隙中找到属于他们的位置。
就业更安心:智能终端链接众多岗位

1号求职机 令诗卉/摄
零工驿站的大厅里,一台“1号求职机”的智能设备静静伫立,屏幕不时闪烁,吸引着来往居民的目光。这台看似普通的机器,却链接着市区两级就业大数据平台,整合了辖区内上万个岗位信息,成为回迁社区求职者通往新职业的“数字桥梁”。
“刚引进这台设备时,大家还半信半疑,没想到真有人通过它找到了长期稳定的工作。”马泉花苑社区副书记屈蕊说道。从超市理货员到工厂技工,从家政服务到物流配送,求职机覆盖的行业广泛,尤其适合文化程度不高但有一定技能的居民。
过去,许多居民找工作只能靠熟人介绍或劳务市场碰运气,而现在,只需在“1号求职机”上扫码登录,系统就能自动完成“社区定位——技能匹配——岗位推送”的全流程,精准推荐适合的岗位。从“指尖上的零工”到“屏幕里的长聘”,回迁社区的就业服务正变得更智能、更长效,让居民在城市化转型中走得更稳、更安心。
群众更省心:家门口的培训课

排线培训 令诗卉/摄
一个驿站的运转离不开人才保障,培训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在马泉花苑社区,来自秦都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的老师们承担起了“教”和“培”的任务。她们按照“前期调研-社区对接-学员报名-集中授课”的流程进行,常年驻点开展培训。截至目前,已在社区开设了10个班,累计培训500余人。
“我们几乎每天都有新学员,课程也是不断轮换更新。”秦都区职业技能培训学校负责人刘虹介绍,“即便是同一个技能,也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难度与内容,力求‘教得会、学得下、干得成’。”
培训课程采取滚动开班模式,确保居民随时可以“充电”。从基础手工的课程设置,到紧跟就业市场需求,“我们不只是教技能,更希望培养居民终身学习的习惯。”刘虹表示。
祁阿姨说:“马上又有第二期培训了,我还去报名!老师讲得特别细致。”这种“家门口的课堂”,正让越来越多的回迁居民实现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提升”的转变。
在马泉花苑社区,零工驿站不仅提供了就业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回迁居民在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就业困难。从祁美霞重新做起针线活、实现自我谋生,到智能设备帮助居民获取岗位信息,再到“家门口”的技能培训班持续开展,零工驿站正在为社区居民的稳定生活提供多种支持。
屈蕊表示,未来零工驿站会持续关注居民的更多需求,完善服务体系,进一步为回迁居民提供稳得住、靠得住的就业支持。
(作者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2024级研究生朱王莹、令诗卉;指导老师张淑芳为兰州财经大学商务传媒学院教师,张华、张博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咸阳“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守护老旧社区焕新生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追寻先贤足迹 聆听爱国故事——兰大新闻学子走进咸阳刘古愚纪念馆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咸阳袁家村:“新村民”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 2025-07-09【重走西北角】齐心协力一起干 咸阳林孟村趟出集体增收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