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重走西北角】非遗“狮子登杆”点亮西槽村 文化传承与集体经济共舞

2025-07-09 16:20 来源:中国甘肃网

  在兰州新区的西槽村,一项起源于晚清时期的民俗艺术——“狮子登杆”在此传承百年。如今,这一文化瑰宝正通过创新发展模式,走出一条非遗传承与乡村集体经济协同发展的新路径。

  百年记忆:独一无二的非遗瑰宝

  晚清时期,一位高姓河南艺人流落到兰州,将“狮子登杆”传入西槽村。这一技艺在民国时期盛极一时,常与太平鼓、秧歌等歌舞形式出现在重要的年节纪念日的社火中,寄托着劳动人民祈求风调雨顺、盛世太平的美好愿望。

  提起“舞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起源于广东的憨态可掬的“南狮”,其特点是颜色鲜明,活泼好动,能够在表演时很好地与观众互动。而与南方毛茸茸的小狮子不同,来自北方大地的“狮子”在面具的设计上更加古朴雄浑,整个体型也会偏大,更贴近于威严而具有震慑力的猛兽形象。在表演形式上也与南狮有很大差异,追求力量,更显沉稳。

  西槽村的“狮子登杆”主要分为地狮与十米高杆表演两个环节,前者结合武术形式,表现为狮子与手持兵刃的武士搏斗,趣味性更强。后者则需两个人紧密配合,在悬空的长绳上攀爬,做出许多惊险的动作,如“倒挂金钩”“立马桩”等,现场表演极具视觉冲击力与震撼力。该项技艺于2015年入选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入选甘肃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北方唯一、全国仅存两家的独特非遗项目,其文化价值不言而喻。

  “狮子登杆”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的接受度与知名度也非常高。“从前我在观看表演的时候都是站在人群外面远远地看,但当我第一次近距离地站在高杆下观看时,感到特别震撼。在我们小时候,每当得知有狮子登杆演出,人们都会奔走相告,我们对这个表演的感情也很深厚。”西槽村村民俞树琼说道。

西槽村武狮形象 马可/摄

  困境与破局: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实践

  尽管拥有悠久的历史与扎实的受众基础,但“狮子登杆”的传承之路仍然充满挑战。登杆表演者韩良孝今年56岁,从事狮子登杆表演6年,他在采访中说道,现在自己愿意带徒弟、愿意教。

  2024年4月,喜乐文化传媒公司应运而生。依托“狮子登杆”等文艺特长,喜乐文化公司还成立了女子龙鼓队、水鼓队等演出团体,承接区市各级广场舞大赛、村歌大赛、农民丰收节、篮球赛开幕式等30余场大型活动,带动130余人就业。同时,公司还与中川小镇达成合作,小镇提供了300平米的场地用于非遗展馆与排练厅建设,双方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展望未来,西槽村制定了清晰的规划,短期内将着力于完善非遗展馆建设,推出文创产品,与学校、青少年宫合作培养年轻传承人。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马可,指导老师张艳彬、秦冬雪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