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社会综合

“村村万树”催生“庭院经济” 方寸闲地成为增收“宝地”

2025-04-15 09:38 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晚报

  营儿村迎宾大道

  营儿村全貌

  2025年,兰州市发布“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统筹考虑村庄主导产业、人居环境、生态保护等因素,结合环境整治和增绿增效,规划布局建设一批乡村新绿地、打造一批乡村新景观、培育一批乡村经济新质生产力。以乡镇为单元,聚焦“五边”“四旁”,优化增绿布局,深入开展农户庭院、房前屋后、村道两侧、闲置土地、村庄周边等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做到整理一处、栽植一处,实现留白增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在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的同时,助力村民增收,让房前屋后从“方寸闲地”成为“增收宝地”。

  “小庭院”撬动“大发展”

  永登县柳树镇通过盘活农户房前屋后闲置资源,探索出一条“庭院经济+绿美乡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现在,春天有风景,夏天有阴凉,秋天有果蔬,吃不完的蔬菜水果还可以售卖增加收入!”柳树镇营儿村一社小组长刘丰年说。柳树镇营儿村将庭院经济打造为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农民增收的“新引擎”。走进柳树镇营儿村,错落洁净的庭院、青绿掩映的巷陌,主题街尽展农耕文化、文化广场诉说文明新风,一排排规划整齐、错落有致的拱棚鳞次栉比。

  据了解,营儿村通过宣传动员,家家户户积极响应,形成了人人参与乡村风貌提升的浓厚氛围。规划建设“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和“小绿地”100余处,增设花箱200余个,全村面貌实现美丽蝶变,打造形成人文景观与乡土景观交相辉映的“美丽乡村”。刘丰年将自家庭院打造成“绿美样板”,带头落实“门前三包”。可以看到,门前约60平方米的空地上,种植了十几种蔬菜,包括萝卜、茼蒿、菠菜、香菜、茄子、辣椒、蒜苗、韭菜等,家门口成为了“菜市场”。此外,还有牡丹、迎春树等花卉。沿着他家门前的小径走过去,每家每户都是这样的“小菜园”。

  营儿村村民委员会主任张国强介绍,目前,全村评选“最美庭院”126户、“绿色庭院”50户,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经初步核算,菜园每月可为一个家庭节约100余元,群众既吃上了自己种的放心菜,又节约了生活成本,还让农村环境面貌获得了持续改善。

  绿美产业 为乡村发展添美增富

  “村村万树·绿美乡村”三年行动方案强调,要坚持将村庄绿化美化与绿色产业发展有机衔接,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助力乡村蝶变、强村富民。培育打造新业态,鼓励农业经营主体带资源、带资金开展创业创新,盘活闲置资源,培育壮大乡村旅游、休闲康养、农耕体验、乡村民宿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桃乡”“梨乡”“核桃村”“山楂村”等特色村落和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有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民致富。

  西固区“金关画卷”示范带建立“七定四有”农村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红古区“蔬香花庄”示范带以109国道沿线、村庄巷道、闲置荒地为重点,将清洁行动向农村田间地头、村头巷尾、宅前院后推进,科学规划树木栽植,形成了“栽一片、活一片、绿一片、美一片”的生态格局;永登县“满城渔歌”示范带试点“第三方+村组织+公益性岗位”卫生管护机制,区域环境相比之前显著提升。

  兰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市农业产业发展稳中有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和美乡村创建工作有效推动了都市型现代农业延链增效,促进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通过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缩小城乡发展差距。2024年,兰州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示范带内村集体经济收入增长明显,年均收入突破40万元。

  创新绿化机制 健全管护体系

  “现在的109国道两侧,整齐干净,还栽了不少树,家家户户院子里都养了绿植、栽了果树,家里家外都很美。”河口镇岗镇村村民对身边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记者了解到,河口镇全面推行“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行动,加大109、312国道沿线环境和市容市貌整治力度,拆除破旧广告、清理垃圾、清除杂草、整治流动摊点、规范加水点……一系列措施让沿街面貌整洁一新。此外,该镇对7500平方米的残破墙面进行了改造升级,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栽种云杉、金丝柳等1650余株,绿化面积达5000平方米。

  兰州市鼓励引导全社会共建共治共享。动员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深入开展“一人一棵树”“一个单位一片主题林”“一家企业一片经济林”等“N+1”共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乡贤林”“支部林”“主题林”“爱心林”等特色主题林,力争每一个行政村建设一处绿色景观点、栽植一条绿化带、营造一片风景林,形成路有树、街有景、四季常青、花果飘香的人居生态环境。推进乡村绿化与全民义务植树有机衔接,营造全社会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氛围。

  在健全管护体系方面,要求坚持“三分植、七分管”,确保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强化管理责任。以落实林长制、河长制、“一约四会”等机制为抓手,坚持“谁种谁管护”,划定村庄绿化植被管理区域,构建“门前三包”和“五边”“四旁”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经营主体、农户主动认领的责任体系。明确养护主体。坚持“谁所有谁绿化,谁受益谁养护”的原则,分地域、分地段划片包干确定养护管理责任主体。建立村委会或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公共区域养护、公益性岗位负责重点区域养护、社会力量无偿认领养护、林业碳汇生态产品开发养护的村庄绿化多元养护机制。

  ■记者手记

  乡村蝶变,从庭院开始。走进永登县柳树镇营儿村,目之所及,是蔬果满园的庭院,是欢声笑语的村民。“村村万树”行动,让方寸闲地变身增收宝地,“庭院经济”不仅充实了村民的钱包,更扮靓了乡村风貌。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这背后是政府的科学规划、机制创新,是村民的积极参与。兰州市将乡村绿化与产业发展结合,探索出一条生态美、百姓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乡村振兴的美好图景正在徐徐展开,未来,相信会有更多乡村在这样的实践中,实现美丽蝶变,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杨潇 文/图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