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冰上山 植绿不息 昔日荒山变“氧吧”

今日的白塔山绿意盎然

背冰上山
四月的兰州,乍暖还寒,但连翘金黄的花朵率先点亮了城市的色彩,随后迎春也不甘示弱,满枝的黄花肆意绽放。从白塔山拾级而上,沿途落叶小乔木和灌木早已被春色浸染,嫩绿的新叶在微风中轻轻摇曳。谁能想到,7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山秃岭,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无数建设者的辛勤付出,如今,这里已构建起完善的人工生态体系,基础设施一应俱全,生态文化蓬勃发展。放眼望去,白塔山条条山梁绿树成荫,道道沟壑郁郁葱葱,昔日的荒山已经变成了城市的天然大“氧吧”和人们休闲游览的开放式绿色公园。
背冰上山绿荒山
兰州市在黄土高原的荒山秃岭上引水上山,大面积采用高扬程灌溉造林绿化,不仅在全国是第一位,在世界也是罕见的。
“每天早晨都有浩浩荡荡的背冰大军,从黄河沿岸奔向皋兰山。”兰州市南北两山环境绿化工程指挥部副指挥任智斌回忆,1956年春,兰州市成千上万的居民群众在党员干部的带领下,展开了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运动。他们在植树的同时,到黄河刨冰,把冰块运到新种的小树旁边。1957年2月25日至3月5日,兰州市林业局发动全市10万人次,背冰900万斤,浇树30万株,使上年栽植在干旱区的幼树得到一次冰水灌溉。连续几年,在寒冬腊月里,用车拉人抬的办法,兰州人把黄河上的冰块运上南北两山,埋在新植的树苗下提高造林的成活率。
任智斌说,当时每个人,每筐冰,都是冰天雪地中酝酿着的一个个绿色希望。此后的几年中,城关区又陆续在大青山、龙尾山、徐家山等地大面积植树,使荒山的面貌有了初步的改变。
2024年,兰州市投入资金704万元,全面完成139处上水工程泵房检修和主干管网排查,实施曹家沟水库应急抢修维护、大砂沟供水管道应急改造等8项水利应急维修项目,改善灌溉面积1240亩。制定《兰州市南北两山灌溉管理制度》,实行精准调度、科学灌溉,完成灌溉水量1765万立方米,保障了23.6万亩上水造林区林木的正常生长。
背冰上山、植树造林的壮举已留在历史的记忆中,但背冰植树的精神却一直鼓舞着后人为绿化家园不懈奋斗。
守正创新绘画卷
1983年,蔡仁智用自行车驮着半麻袋柠条籽第一次来到长洼山,在这里开始了他的新征程。经过他的精心呵护,柠条籽在黄土坡上发了芽。
“那时候没有苗子,我们将10厘米左右的红柳泡到水里,然后移栽到山上,总共是3200棵。但因为条件艰苦,存活率都不太高,能活下来60%就不错了。”尽管连买树苗的钱都没有,但蔡仁智还是抱着“接了任务就要做,能做一点就做一点”的想法努力克服困难。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培育出了侧柏、雪松、塔柏等树苗多达45万余株,这些绿化用苗不仅自给有余,还提供给省市其他单位。如今,长洼山上已经形成了白杨、榆树、雪松、龙柏、刺柏、云杉等80多个品种的茂密山林,更有杏树、梨树等经济作物。
在兰州市南北两山绿化和改造提升过程中,作为资深专家的兰州市园林绿化局退休干部、高级工程师李正平,先后向市生态建设管理局提交了6篇“加强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等方面的调研报告和技术文章,在他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兰州市利用革新技术推广干旱造林20多万亩。
2024年,我市围绕“三绿廊、两面山、多点位”总体布局,通过实施重点造林项目、开展大规模义务植树等多种方式,完成上水造林2000亩。积极推广文冠果等经济树种栽植,完成薄弱区域补植造林1000亩,开展义务植树80余场次,补植造林2000亩。
宜居宜游惠民生
“我生长在兰州,小时候一到春天就是黄沙肆虐,如今抬眼便是青山隐隐,雨水也多了起来,南方的朋友过来旅游都说兰州很宜居。”离家多年的杨永杰惊讶于兰州的生态发展,曾经因为兰州的自然条件和气候不好而移居南方的他,如今也动了回兰州养老的念头。
兰州的绿色仍在继续延伸,兰州人的自信与自豪也在延伸。截至目前,南北两山绿化面积达62万余亩,建成电力提灌工程139处、调蓄水池750多座。各类苗木“喝着”黄河水茁壮成长,成活1.6亿多株,形成较完善的人工林生态体系,每年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量超56万立方米,全市水土保持率超71%。
与此同时,经过70余年的持续投入,目前南北两山已建成森林公园20多处,休闲、游览基地80多处,每年休闲、健身、旅游的人数已超过500万人次。
2025年,兰州市启动南北两山十大森林公园建设,按照“一年启动,二年提升,四年建成,长效巩固”的总体目标,力争到2028年,在巩固提升徐家山和石佛沟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持续提升兰山、五一山、西固南山、关山4个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水平的基础上,按照省级森林公园建设标准,新建成仁寿山、九州台、大青山、沈家岭4个省级标准森林公园,初步形成布局合理、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城市森林公园体系。按照“一园一方案”的要求,依托“三北”工程六期、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和文旅项目政策,谋划包装项目、争取资金,实施景观改造工程843亩,完成中幼林抚育697亩、低效林改造1000亩,开展薄弱区补植造林675亩,建设3个停车场3.8万平方米,建成主题展览馆1座,初步将仁寿山、九州台建设成省级标准森林公园。结合金城关5A级景区打造,在九州台罗九公路沿线建设便民服务设施,布设经营网点,为市民游客提供服务。同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两山生态建设深度融合,做好雨情监测、负氧离子浓度监测等工作,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推进“智慧两山”信息化建设。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在适生树种筛选、节水灌溉技术等方面开展研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新模式,为两山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让兰州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为市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家园。
■记者手记
白塔山、皋兰山是很多来兰游客必打卡的景点,也是兰州人平日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谁能想到,70多前这些地方曾是光秃秃的荒山?
采访中,听老建设者讲述背冰上山的往事,那些在寒风中肩扛冰块的背影,是兰州人刻进骨子里的坚韧。
从人力背冰到智能灌溉,从单一树种到多彩林相,这场跨越世纪的绿色接力,凝结着代代人的汗水与智慧。如今的南北两山,不仅是生态屏障,更成为市民诗意栖居的乐园。荒山蝶变的背后,是“绿水青山”理念最生动的注脚。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谭安丽 文/图
- 2025-04-15建好“省门第一道”展示兰州新形象 荒山陡坡变身“绿色窗口”
- 2025-04-15碧口 一个最不“甘肃”的地方
- 2025-04-15百年古村留乡愁
- 2025-04-15“五一”假期临近 陇南推出5条特色旅游线路来兰邀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