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201期】陈明富:在辽阔西部大地书写青春答卷

2025-04-01 11:37 来源:中国甘肃网

  “老师,我放弃普通推免。”

  2024年9月18日下午,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2021级本科生陈明富提交了放弃普通推免的承诺书,他选择成为兰州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面对周围人“为什么要多花一年时间?”的疑问,这个从乌蒙山走出的青年,选择扎根祖国西部大地,追求理想、磨砺心智、绽放青春。

  “看着天上的星星,我找到了最亮的那颗”

  陈明富的家乡会泽县是云南的一座小城,这里群山如黛,林木葱郁,四时苍翠。

  “会泽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但我们那里非常重视教育,每年有十多个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据陈明富回忆,教育被会泽县视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当地举全县之力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刚上小学的时候我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么学习,只能考五六十分。”但母亲的话语时刻萦绕在他的耳边:“只有好好学习,只有上大学,你才可能走出大山。”

  “我要考上大学,走出大山。”在田垄上,陈明富做出了至关重要的决定,少年的内心完成了从懵懂到坚定的蜕变。

  “仰头望着天空,看着天上的星星,我找到了最亮的那颗。”陈明富说。

  高中时期,陈明富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参加化学竞赛与物理竞赛的机会。第一次来到省城,高楼大厦巍峨耸立,车流不息如织。那一刻,“走出大山,去探寻更加辽阔的天地”的愿望愈发坚定。

  “将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孩子”

  2021年9月,陈明富以优异成绩考入兰州大学。大一的时候,他加入了兰贝创业实践团队,并在团队中萌生了以科普为主题做创新创业项目的想法。

  此后,陈明富先后创建了“兰贝科普志愿服务队”和“身边化学科普志愿服务队”,致力于将科普教育带到偏远地区,将科学的种子播撒到更多孩子的心中。

  团队邀请甘肃省优秀科普作家、兰州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张加驰教授作为专业指导老师,对科普活动和课程设计的安全性进行保驾护航。在这过程中,张老师不仅全程参与科普课程库的建设指导,还亲自带队开展科普活动做示范性教学。

  在开展化学科普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中,陈明富喜欢给小朋友们展示银镜反应、火山喷发、滴水生烟、黄金雨等一系列能够产生酷炫现象的趣味化学实验,他希望自己能将科学的魅力传递给更多孩子。

  在他的努力下,“身边化学科普志愿服务队”逐渐发展壮大,团队坚持“志在心中,愿在行动”的理念,不仅走进了兰州本地的校园和社区,更通过线上线下科普支教的方式为甘肃、云南、青海、西藏等十余个省份的百余所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活动数百场,累计服务数万余人。

  每当看到孩子们充满好奇和渴望的眼睛时,陈明富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我有反哺大山、回报大山的理想”

  2024年9月,《关于组建第27届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2025-2026年度)兰州大学服务队有关工作的预通知》发出。

  “当时已经准备了很久,从八月下旬开始,我就在一遍一遍地过准备的课程。看到研支团招募的通知时,我知道机会来了。”

  在正式加入研究生支教团之前,陈明富在科研和学科竞赛上参加了多项省级和国家级比赛,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还考取了高中化学和高中物理的教师资格证,并仔细学习小学课程的内容。此外,他还考取了计算机二级合格证书和普通话证书,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9月13日,对陈明富来说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学院的推免答辩和研支团笔试都在那天上午。”

  答辩前一天夜晚,陈明富几乎一夜未眠,忙于修改推免答辩的PPT。凌晨四点多,天边泛起了鱼肚白,尽管疲惫,但他背了几遍稿子便匆匆出门赶往答辩现场。上午八点半,陈明富参与了化学化工学院普通推免的答辩;仅仅一个半小时后,他又匆匆赶到了研支团的笔试现场。

  9月16日,普通推免计划公布名单,陈明富确认入围;9月18日,“关于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兰州大学服务队选拔结果的公示”发布,陈明富也榜上有名。

  辅导员张婕的一通电话,让他来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明富,现在你成功入围了两项推免计划,根据有关工作规定需要你做出选择,选择最终的推免方式。”

  没有丝毫犹豫,他给出坚定的回答:“老师,我放弃普通推免,我想加入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当天下午,陈明富前往院办提交了放弃普通推免的承诺书,签署了《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招募协议书》,正式成为了兰州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当陈明富做出这个决定时,并非所有人都表示理解与支持。面对这些不解,他有着自己的信念。“我一直记得儿时在大山深处求学的模样,我也有反哺大山、回报大山的理想。”

  2024年元旦,作为科普课堂活动负责人,陈明富走进了搭建在积石山县地震安置点的教室,为那里的孩子们带去科普知识。在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他说:“我希望能给更多的孩子带去科普,孩子们眼里的光更加坚定了我的理想与追求。”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追着他问:“哥哥,你们还会再来吗?”

  八月,他再次踏上了前往积石山的路途,走进了那间教室。这一次临走时,孩子们簇拥在他们身边:“哥哥,我也要上兰州大学。”那一刻,陈明富觉得希望的种子已经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在辽阔的西部大地上书写青春答卷”

  “作为从大山走出来的孩子,现在有机会回馈大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陈明富渴望回到山区,与孩子们待在一起,找回那份初心和纯粹。

  “我想通过支教去影响和改变更多的孩子,让他们也能够好好学习走出大山,看到更广阔的世界,这也是我对自己人生意义的寻找。”

  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培养体系十分完善,如今的陈明富生活充实,日常学习、科研训练、志愿服务之外,他将更多的时间都放在了与研支团的成员们共同准备支教的过程中:一天一篇字帖、一周三次跑操、一周一次教案、一周三次板书、一个月一次试讲……

  “大家都想为支教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完成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变。”

  在实践方面,陈明富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曾担任了两个小学社团的指导教师,在多次活动中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组织能力。

  对于支教生活,陈明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我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经历去激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更多的孩子爱上科学、爱上学习。”

  谈及支教可能面临的困难,陈明富更多的是坦然:“现在服务地的学校基础设施都很完善,我并不太担心生活条件上的问题。我也从来不怕吃苦。”

  因为家里条件艰苦,他从小就学会并承担了各种家务活儿。当看见他的双手时,就会更明白他为什么有面对一切困境的勇气与决心。

  “左手虎口的肉瘤,是五岁时第一次洗碗因不慎打碎碗留下的碎片;右手无名指的骨节突出变形,是八岁时在地里挖洋芋脱臼未及时处理导致的;九岁割草喂牛时,左手食指被削伤,留下一道永恒的疤痕;右手食指在十二岁时遭遇砖头重创导致了粉碎性骨折,缝了十多针仍歪曲无法伸直……”说起这些,陈明富很坦然。

  

  如今,这双手在黑板上书写下一行行清晰的板书,在辽阔的西部大地上写下青春答卷。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是打动了无数西部计划志愿者的一句话,是数十年来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们口口相传的一句话,也是陈明富对自己的承诺与期许。

  本期陇人相 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沈文刚 通讯员 陈全康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本网原创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