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文化

冯玉雷讲座《三危山:昆仑神话的重要地望》评议

2024-08-07 16:47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专题】巡礼马衔山玉文化与文学融合发展考察活动

  7月20日晚,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文化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作家冯玉雷在参加第十七次玉帛之路(玉酒泉)文化考察活动期间,讲座《三危山:昆仑神话的重要地望》。讲座由敦煌阳关博物馆主办,为“敦煌文化百家讲坛”第31期,资深考古学家、玉学家郭大顺研究员主持,我担任评议人。这次讲座是冯玉雷十多年来以巨大的热情和全身心投入玉文化探索和研究部分成果的总结与概括,视角独特,内容丰富,逻辑严密,同时也极具丰富的想象力。我谈一点感想,仅供参考。

  我国神话大体可分为四大系统,有东方蓬莱神话、南方楚神话、中原神话、由西王母、女娲所代表的西方昆仑神话,则是中国神话的主体部分,占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尽管昆仑神话形成较系统文字记录是在战国时期的《山海经》、以及汉代《淮南子》。而它追溯到了黄帝以及大禹的时代。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山与夏族、周族、羌族的活动都有联系。

  昆仑山的地望究竟在哪里?《尔雅·释丘》云:“三成为昆仑丘。”昆仑实非一地,正如毕沅所说:“高山皆得名之”。《山海经·海外南经》:“昆仑虚在其东,虚四方,一曰在歧舌东,虚四方”。毕沅注云此东海方丈山也。

  但神话中的昆仑山的地望绝大多数都在西北。

  《山海经·海内西经》说昆仑山是海内最高的山,在西北方,是天帝在地上的都城。自然被天帝所统治,这位天帝便是黄帝。昆仑山方圆800里,高达七、八千丈。上面长着 一种木禾,高四丈,粗够五个人合抱的。山的每一面有九口井,每口井都用玉石作栏杆。每一面又有九道门,每道门都有开明兽在那里看守着。开明兽是是位半人半兽的神,身躯有一只虎那么大,九个头,长得都是人面,向着东方,立在昆仑山上。

  昆仑又称昆仑虚、昆仑丘或玉山,在神话传说中昆仑山和黄帝以及大禹密切相关,这座山又和美玉密不可分。昆仑神话中的主神黄帝在昆仑山建有宫殿,日常食物是峚山出产的玉膏;西王母在昆仑山的宫阙富丽壮观,如阆风巅、天墉城、碧玉堂、琼华宫、紫翠丹房、悬圃宫、昆仑宫等,大都与玉文化相关。

  冯玉雷先生从甘青地区距今4200年左右至36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玉器入手,将昆仑山神话地望和现实地望变迁紧密联系起来。齐家文化先民对中国远古文明贡献巨大。齐家文化玉器由于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齐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史前玉器文化中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很强的影响力。齐家文化先民制作和使用的玉器规模和体量是位于史前诸文化前列。这与他们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密切相关。据杨明星教授等研究认为齐家文化分布区域构造活动强烈,元古代地层中含有镁质大理岩,镁质大理岩既是软玉矿体的围岩,也是成矿母岩,古生代有多期次中酸性岩浆侵入,与镁质大理岩发生接触-交代作用,使得透闪石玉玉矿赋存成为可能,为齐家玉器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

  齐家文化早期在甘肃东部,以天水师赵村七期遗存为代表。主要应当是客省庄二期文化西进陇东南并与菜园文化相融合的结果。玉器主要有玉璧、玉琮、以及多璜联璧。

  齐家文化中期又向甘肃中部和青海及河西走廊扩展。青海民和喇家遗存比较典型,共出土玉器和玉料100多件。

  齐家文化之晚期,在齐家坪、尤其在武威皇娘娘台等墓地出土大量玉器。另据近十几年来考古资料表明,齐家文化晚期也向陕北和关中发展,在陕北和关中地区发现了许多齐家文化的重要玉器。正如冯玉雷先生讲座中所引用的陇县王马咀出土的五孔大玉刀,是迄今所见史前时期体量最大的玉刀。宝鸡、凤翔、扶风、武功、长安等地出土的齐家文化玉琮和玉璧特别引人注目。

  陕西关中地区夏时期遗址和墓葬出土齐家文化玉石器地点,已遍布从关中西部至关中东部以及商洛洛河上游。从陇县川口河遗址到西安东郊老牛坡遗址,再到秦岭南麓商洛东龙山遗址,发现一批色彩浓厚的齐家文化墓葬,它说明了此期有齐家文化川口河类型的先民已成规模迁徙至关中东部乃至秦岭南麓的洛河上游。反映了此期齐家文化已东扩整个关中地区和陕南部分地区。齐家文化先民向东拓展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观点认为是由于距今5000年来的降温事件,引起了持续近千年的西方、北方文化向黄河中游聚合,由于气侯变冷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植被进一步草原化,以粟作为主的农业生产难以为继,逐渐向游牧经济转化。齐家文化部分先民向海拔相对较低,气候相对湿润,土壤相对肥沃的关中地区,甚至丹江流域迁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关中地区不但发现了数量可观的齐家玉器,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齐家文化陶器,有观点认为玉器可作上层交流网而获得,但易碎难以长途搬运的实用陶器,不可能是交流而获取,它无疑是人员流动迁徙后在当地制作的。

  齐家文化持续600余年,其先民一直都在大量制作大量使用玉器,玉器是齐家文化先民的精神信仰之重要载体,在他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齐家玉器的功能和影响及价值。

  迄今所知齐家文化玉器主要有璜、多璜联璧、璧、琮、钺、斧、铲、刀、凿,牙璋、纺轮、臂钏、管、镯等。笔者认为齐家文化玉器除玉纺轮可能为实用器,玉管玉镯玉臂钏为装饰品之外,绝大多数的玉器是礼器或礼仪性用器,反映了齐家文化先民用玉思想以礼玉为主,装饰用玉为辅。

  邓淑苹认为华西先民发展出了“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认识了玉是美而不朽的物质,乃以美玉琢磨圆片、方块,钻凿象征“通”的大孔,用它们祈福祭祷,仪式后瘗埋,希冀神祇能体察民意,禳灾赐福。其祭仪模式植基于“同类感通”的思维,相信富含精气能量的玉制作圆方之器,能感应圆天与方地。除圆璧方琮外,随身携带的钺、刀、牙璋、戈等既是主祭者身份的表征,也可作盟誓的信物,盟誓后瘞埋于祭祀坑。

  齐家文化先民制作了大量玉石璧,玉璧主要用于祭祀,石璧是玉璧的替身,主要用于玉殓葬,也用于祭祀活动。

  多璜联璧,以三璜为主,亦有二璜或四璜,是齐家文化先民使用较多的礼器,少量出现在墓葬中,大量出现在祭祀坑中,主要用于祭祀活动,这和中原文化多出土于墓葬,戴在墓主人胳臂和手腕上用于人体装饰不同。

  齐家文化先民以琮璧组配进行祭祀的实例,甘肃共5组,陕西关中共8组,此种现象决非偶然,甘肃5例琮璧材质尚不完全相同。关中8例,玉璧和玉琮几乎都是同一玉材所雕琢,且每每可套叠使用,应是齐家文化特有的祭祀天地的方式。

  玉钺、多孔玉刀、长条铲形玉器,刃部并无使用痕迹,是齐家先民重要的礼仪性玉器。玉斧、玉锛、玉凿等工具类玉器,也无使用痕迹,并不在实际中使用,是当时举行的生产活动仪式中使用实用工具的象征物。

  齐家文化有些玉器有来自中原,如静宁后柳沟村发现的所谓静宁八宝之中两件雕纹玉琮来自陶寺文化,一件牙璋来自石峁文化,另一件来自二里头文化。齐家文化有部分玉器也出现在石峁文化和陶寺文化中,当时的交流也是双向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丰富和助推了夏时期的文明。

  总之,齐家文化用玉重礼轻饰,与他们所处的生存环境欠优越有直接关系。他们用玉祭天祭地,希望苍天风调雨顺,大地五谷丰登。遇到灾难时,以玉祈福禳灾,体现对生命的关怀。

  齐家文化玉器,是在中原夏王期形成前后,兴于陇西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其玉文化在夏时期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现象。而数量众多,形制多样,风格古朴典雅,简洁大方,在中国古代玉文化中独树一帜。它对殷商两周玉器和玉文化都有影响,由于地缘关系,周文化玉器受齐家文化影响更为深远和广泛。

  总之,正如冯玉雷先生所讲的夏朝是中原文明从多元到一体化进程的开始,除了玉礼器,还以优质玉料资源地为依托(应是甘青地区),创造出凝聚和象征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昆仑神话系统,作为中华文明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东方代表。

  (作者刘云辉:原陕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西北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