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白银线

【重走西北角】张振江:与“铁疙瘩”打交道的40年

2024-08-06 16:05 来源:中国甘肃网

  “嗡嗡嗡”,车间回荡着机器运作的轰隆声,各式车床在不停地旋转,一旁堆放着待焊接的钢板与未加工的基模。

  张振江站在车床旁加工配件,弯腰、搭尺、读数,绑钢筋绳,按按钮,动作一气呵成。“我在这里工作40年了,每天的工作就是与这些‘铁疙瘩’打交道”。

  张振江 骆佳佳 摄

  “以前这里都是黄沙、戈壁滩”

  1985年初到景泰,二十几岁的张振江傻了眼。家在兰州榆中的他,对景泰的想象完全基于对家乡的认知,总想着这里跟榆中应该差不了多少。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以前实在是太荒凉了,都是黄沙、戈壁滩,看不到绿色。”这是张振江对景泰的第一印象。

  40年来,作为景电修配厂钳工班的工人,张振江和工友们不仅要加工配件,还要肩负起泵站水机正常运行的重任,为这片戈壁引来生命之源。每到春秋季节,他们都要对各个泵站的主水泵进行检修。

  “记得有一次水泵发生故障,我们抢修了一天一夜,就为了农户能够正常浇水,当时正值灌溉高峰期,水供不上的话,就会影响庄稼的生长,农户一年的辛苦可能就白费了。”张振江笑着说道。

  大负荷上水高峰期,水机设备发生故障造成停机,会直接影响全局上水任务的完成,事关百万亩农田的灌溉。抢修故障设备,保障上水是重中之重。每当接到业务处室通知,无论白天黑夜,无论是否节假日,张振江和工友们都会以最快的速度,迅速赶往现场开展抢修工作。

  张振江在测量配件尺寸 王思静 摄

  “机器原理万变不离其宗”

  进入修配厂之前,张振江曾在兰州水泵厂接受过系统的培训学习。后来,当景电管理局前往水泵厂招工时,张振江决定加入景电修配厂。尽管他已经接受过专业培训,但对于修配厂的具体工作而言,张振江仍然感到很陌生。

  “刚来的时候,有师傅带着学,但大部分还是靠自己摸索。机器原理是一样的,万变不离其宗。”张振江边解释,边转身在机器上设定好需要加工配件的尺寸,按下按钮,搬动开关,机器便发出滋滋的金属摩擦声。

  看着机器正常运转,确保一个个配件能够合格生产,这就是张振江每天的工作,日复一日。40年如一日的工作并没有让张振江觉得枯燥无聊,反而让他不断提升了自己的技术。

  “目前厂房内器具都是新的,之前的因为太旧已经被淘汰了。”张振江说。

  对新机器的使用总有一个磨合熟练的过程,张振江也一样。“那时厂里刚进来新的机器,没有人敢使用,是他第一个打开机器,摸索着进行操作。”工友冒永斌说。

  对于65岁的张振江来说,现代化设备就像是一个新生事物,不了解、不会用很正常,但他仍一直走在不断学习的路上,向现代化靠拢。

  张振江在操作机器 王思静 摄

  “人要干一行爱一行”

  对一个水利工程来讲,机器配件就像是构建高楼大厦的砖石,每一块都承载着结构稳定与功能实现的重任。

  作为景电工程体系中的一环,张振江和工友们承担着景电一、二期工程泵站300多台主水泵过流零部件加工制造和大转子周期性修复、主水泵进出水蝶阀周期性检修和改进、泵站上水期间水机设备和金属压力管道故障应急处理等生产任务。现在,自动化进程加快,但这些基础工作仍需人来完成。

  “我教了很多徒弟,基本上学会之后就去其他厂子了。”张振江说,“人要干一行爱一行,我是希望他们能留在这里工作的,现在厂里就剩我们几个,年龄都比较大,最年轻的也已经45了。”张振江叹气道。

  冒永斌从刚进厂,就跟着张振江操作机器、打磨配件,说起来也算是张振江的半个徒弟。“我们厂里新鲜的血液太少了,一直在招工,但这个活没有年轻人愿意干,现在就剩我们还在坚持。”

  目前,修配厂的工人总共有7人,年龄都在45岁以上。张振江说,随着时间推移,老一辈工匠逐渐退休,吸收招纳新的员工变得尤为重要。

  在景电工程中有许多像张振江这样的基层员工,他们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坚守,默默奉献。

  (作者王思静、焦瑞琴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指导教师郭翠玲、阎瑾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