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 2024重走中国西北角 >> 定西线

【重走西北角】孙维民:五代传承小曲戏 讲好传统文化故事

2024-08-06 16:51 来源:中国甘肃网

  “通渭人家”工作室里,摆满了各种小曲戏演奏乐器。“这是三弦、二胡、扬琴、板胡……”孙维民兴致勃勃地介绍着这些宝贝。 

小曲戏省级非遗传承人孙维民 王文彬 摄

  孙维民是通渭县小曲戏省级非遗传承人。他指着墙上的乐器说:“这些乐器,我都会弹,也能和唱。”

  回忆起曾经唱小曲戏的日子,孙维民说:“学唱小曲戏主要是家传,我是第五代传承人。”

  通渭小曲戏起源于陕西省的眉县、鄠邑区,是民间流行的各种民调小调的集合体,因其深扎根于西北民间,群众听着着迷,感到“迷胡”,故也称其为“迷胡子戏”。此外,古时候还称其为“清曲”,意为不经化妆,不戴行头,家庭院落或地摊“清唱”。2011年,通渭小曲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曲艺名称便被确定下来。

  通渭小曲戏一大特点就是豪迈。尤其在表现英雄人物、历史故事或重大事件时,演员们会通过激昂的唱腔、有力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来展现豪迈之气。《苏武牧羊》《张良辞朝》等就是代表性曲目。

  通渭小曲戏在抒发壮阔豪迈之情时,也兼具缠绵悱恻之思。孙维民介绍:“通渭小曲戏的故事,要有波折和起伏,这样的曲子人们才爱听,很多曲子就因为爱情故事的起伏而吸引人。”

  由于传统通渭小曲戏的曲目陈旧,情节脱离现实,传承发展面临困境。为此,孙维民在老调的基础之上谱写新词,既解决了通渭小曲戏当下缺乏青年听众的困境,又避免了因创新过多而使原来传统曲调丢失的弊端。

  孙维民已自编20多个新曲。他从桌子上拿出来一沓稿纸。其中既有打印出来的曲子,也有自己手写的曲子。孙维民将稿子摊开平放在桌上,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

  孙维民手指桌上的稿子说:“这个《定西宽粉》是为宣传定西而新作的戏。”

  谈及唱小曲的45年,孙维民用一个“值”字来概括。

  初学小曲戏,是兴趣使然。刚开始是和家里兄弟们一起表演。后来,其他人陆续离开了这个舞台。但孙维民满怀热情地着手组建起自己的小曲戏班子,继续追寻和传承这份深爱的艺术事业。

  对孙维民来说,现在小曲戏不仅是兴趣,也是一种责任。孙维民坦言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

  为了发扬小曲,他不断走出去,去各处宣传通渭小曲戏。孙维民说:“最自豪的一件事,就是在北京唱通渭小曲戏。”他还期待有朝一日,通渭小曲能走向国际,在海外演出。

  此外,他也把妻子、孩子和孙子都拉入到小曲戏队伍里。孙维民指着一张双人照片说:“这就是我和我妻子一起上台表演的照片。”

  孙维民还收了60多个徒弟,进军直播平台。他的直播间,颇具专业性,各式各样的话筒、镜头、滤镜,应有尽有。“我孙女唱的小曲戏播放量最高,快到50万了。”孙维民高兴地拿出手机,展示他8岁小孙女和4岁小孙子的唱戏视频。

  四十余载春秋,孙维民始终将小曲戏镌刻于心。日复一日,无论世事如何纷扰,他总能在繁忙的缝隙中寻得一片宁静之地,每天至少两小时,将自己交付给小曲的世界。

  (作者王文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3级研究生,杨扬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本科生;指导老师谭泽明、李昕昕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