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敦煌曲子戏老艺人程道庚: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23-08-03 09:30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手里拿着已经页脚泛黄的戏本子,76岁的程道庚挺直背,往库房走去,继续近几年他的兼职工作——仓库值班。

  库房在空荡的院坝一角,是由铁皮组装起来的简易房。在门前的木桌上放下戏本子,另一张木桌上方挂着二胡和三弦。房间里有三张凳子,分别放在进门处、床边和一张木桌旁。“这些都是我私人的。”程道庚站定,笑着说。

在值班库房中,程道庚摆出曲子戏乐器 杨芸/摄

  在门边的凳子坐下,他开始敲起板鼓……作为敦煌曲子戏河东唱腔的代表人、河东独一家曲子戏自乐班老班主程道庚,常常如此,在值班时练戏。

程道庚唱起曲子戏 杨芸/摄

  十三岁学艺,六十年唱戏

  “我老汉本姓张人称捣鬼,家住在甘肃省沙洲城北,庄稼活伙计干我不吃亏。”

  手中快板一打,两声响后,二胡的旋律一起,各式乐器跟着程道庚的节奏和了起来。迈起步子,假动作将袖口撩起,程道庚脚八字打开,一前一后站定亮相,气势十足地开了嗓子。

  已经说不清这是第多少次登台。儿时因喜爱唱歌跳舞,两年半的读书生涯中,程道庚担任了班级的学习委员兼文体委员。十三岁因家贫辍学,他去吕家堡村所属公社干活。“太阳不落不收工,”程道庚说,“除了干活和开会,天天晚上耗二胡。”那时,曲子戏的学名还没敲定,普遍被称做眉户戏。老艺人们隔三岔五地因祝寿、结婚等红白事被请来院子里坐唱,村民的娱乐就依托他们。

  “小时候觉得好玩,经常听,学会了以后在干农活的时候悄悄练。”程道庚几乎没缺席过老艺人们的表演,还从他们那里学会了打梆子和碰铃。

  “那一天同志把话拉,在一起议论你沙妈妈,七嘴八舌不停口,一个个伸出拇指把你夸……”虽一直只讲本地方言,再唱起《沙家浜》的选段,他的吐字发音却很标准。京剧普及的日子里,程道庚和戏班子的老搭档也放不下曲子戏。

  八十年代以后,曲子戏开始再次普及,程道庚记得,敦煌曲子戏在九十年代末达到了鼎盛。1998年的冬天,程道庚又学了板鼓。打击乐是整个乐队的定心针,往往是他手中的快板一拍、板鼓一响,其他乐器和唱腔才跟了起来。

程道庚所在戏班演员一起练戏 杨芸/摄

  “十唱九不同,同了没人听。”程道庚说。以党河为界,敦煌曲子戏在党河以南为河东唱腔,以北为河西唱腔。敦煌曲子戏唱腔不同,唱法也就不同。如今,敦煌曲子戏河东唱腔仅留存程道庚所在一家自乐班。少时学艺,和曲子戏结缘就是大半辈子。四年前,程道庚不再做班主,排练室却没少过他的身影,主要负责教戏和排戏。

  半辈子留下一段唱腔

  据马希刚的《敦煌曲子戏研究》,敦煌曲子戏起源于隋唐、五代甚至更早。敦煌藏经洞出土的遗书中的“敦煌曲子词”“敦煌变文”和“俚曲小调”是敦煌曲子戏的鼻祖。清代雍正年间,敦煌迁来了大批移民,敦煌曲子戏又吸收了西北秦腔、眉户及甘肃各地曲子戏、民歌中的各种曲调,在单一的说唱基础上,经过长期与敦煌民间音乐文化的相互融合逐渐在敦煌发展成了独有的地方曲种。

  在程道庚看来,和华亭、新疆等地的曲子戏不同,敦煌的曲子戏与当地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相谐,表现得更加的粗放、劲道。“听起来往往前半句一样,后半句的调子和咬字就发生了变化。”

  曲子戏的表演主要分为舞台表演和地毯坐唱两种形式,民间自乐班以坐唱为主,常常在庙会、节庆、红白喜事等场合出现。曲子戏的戏台简约,舞台表演时,演员站在台前,乐队伴奏成员在戏台左右分坐,根据所司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

  “我看现在年轻人喜欢卡拉ok,对传统的这些东西好像不感兴趣。”程道庚说。在他看来,年轻人工作忙碌、为生计奔波等原因也不允许他们有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学戏,曲子戏现有的戏班子越来越少。

程道庚戏班所获奖项 杨芸/摄

  “学的时候年轻,记得牢得很,老了记不清了。”靠着记忆教戏,曲子戏省级传承人曾到程道庚家中交流唱腔,他的手机上也常常有人留言请教戏曲的唱腔。

  屏幕漆黑,只有视频的进度条在往前移动,程道庚播放起一段唱段。“这个拉板胡的人死了,去年死的。”放满茶叶的茶水刚下口,他说。因为生病,他的这位老邻居、老搭档还没有完成录制曲子戏的愿望就去世了,手机中《会友》的唱段还是他留存的。“这就算这半辈子,完整地留下的一段唱腔。”

  “班主,让你们的学生再唱一唱”

  “能排戏、能教戏、能写戏、能唱戏,还会各式乐器。”见到程道庚前,敦煌市自乐班的同事这样介绍他。

  敦煌曲子戏总共的戏曲有110本左右,而常用的则大致六七十本。由敦煌市文化馆工作人员杨玲创作,程道庚配调、演唱的《敦煌曲子戏百戏赞》诞生后,得到了广大戏迷的认可和称赞。《敦煌曲子戏百戏赞》和往常的戏不同——戏词由曲子戏戏名串联形成。

《敦煌曲子戏百戏赞》戏本 杨芸/摄

  A4纸张的页边已经泛黄,《敦煌曲子戏百戏赞》这几个字是程道庚用笔写上的,右下角写着“程道庚,2022.4”,共6页。本子每页最多放下15行字,目测至少用二号字号打印。在成型的本子中,也有他后来用笔修改的别字或是补充的戏名。戏本最后一句是“敦煌曲子戏人称赞,传承万万年。”

  程道庚用红色波浪线勾画出戏词中戏本的名称,几乎每句都有一个戏名,且以戏名为基础,结合戏曲故事进行适当扩句,使得每句形成自己的逻辑或阐述故事的道理。例如“冯爷送女美名传”一句,就指明了收得义女并帮助其救父的正直员外的形象,《冯爷送女》为曲子戏其中一折的戏名。

  “三分唱七分相。”程道庚说,扮相好不好关系着观众对角色的带入。往往在拜师学戏前,程道庚会领唱几句判断演员的嗓音条件,再做上几个行当代表性角色的出场动作。

程道庚演示小生亮相动作 杨芸/摄

  “敦煌曲子戏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阶段了”,这是程道庚进门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敦煌曲子戏讲的几乎都是田间地头、和百姓息息相关的故事,此外就是传承下来的神话传说、哲理寓言等,程道庚选不出来最喜欢的戏本,“都挺好呢,都教人做人,主要讲清人道、孝道,遇到问题要怎么解决。”

  2016年到2018年,程道庚成为“戏曲进校园”的曲子戏师傅,教了三届学生,学生年龄段分布在8至14岁不等,以社团的形式参与学戏,其中第一批学生如今已经考上了大学。

程道庚给学生们排练的《小放牛》 杨芸/摄

  (作者杨芸、党新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指导老师郭翠玲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