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手艺人李克武:一代接着一代干 让马头骨质琴走向世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萨尔县北庭镇有一个余家宫村,村子不大,里面住着一位远近有名的手艺人,他是做了15年马头骨质琴的李克武。
李克武今年68岁,但他腰杆笔直,腿脚灵活,健步如飞,眼睛炯炯有神,街坊邻居无人不晓,他说,“马头骨质琴是我们宝贵的民族财富,只要我还有一口气,我就要一直做,如果我做不动了,那就下一代做,这才是传承”,认识的人都说他“倔”,他自己却说,“我这不是倔,我是执着”。
传承:岁月失语,惟“琴”能言
初见李克武,是在他家的小院,李克武的大哥——李克恭也在。恰逢雨停,李克武将东边天棚上挂着的黑马尾取下,用手蘸着地上的积水,将土盐抹到黑马尾上,他说:“这样蚊虫就不咬马尾了。”
李克武正在将土盐抹在马尾上 张悦/摄
李克武家的院子很宽敞,西边有一口铁锅,铁锅要用四大桶水才能加满,里面泡着的是用来制做琴杆的马腿骨和用来固定琴弦的牛皮。挨着南屋墙边的是一排未处理好的马头骨,看着有些油腻,“这些头骨返脂了,烧碱加多了,头骨就会腐朽,一碰就碎,加少了,又会返脂,我现在急需一个方法,但只能摸索着来”,李克武说。
进到小屋,一张两米见方的工作台紧挨着窗户,台面上有各种做琴用的工具和杂物,墙上挂着李克武精心制作与收藏的马头骨质琴,靠近琴柱部位,能闻到一股淡淡的奶香和油香味。
李克武家中收藏的马头骨制琴 张悦/摄
上数六代人,李氏家族随左宗棠收复新疆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来到余家宫村,这传承了百年的马头骨质琴制作手艺,便也来到了北庭。
“听父亲和叔伯讲,那时祖上在本地是大家族,和蒙古族的接触和联系比较多,加之祖辈非常喜爱蒙古族草原文化,便常常和他们交流,并一代代传承至今”, 李克武回忆道,“当时有几个蒙古族喇嘛、蒙古族很有声望的族长及拉奏马头琴、四胡、三弦的蒙古族民间艺人常常聚在一起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很是热闹,这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融合”。
但李克武对马头骨质琴最初的记忆是从他的爷爷开始的,“我没有见过我爷爷,不过我大哥讲过我爷爷的故事,我爷爷的琴做得可好,他便把这手艺传给我大哥和叔叔,大哥又传授给我了”,李克武说,“我大哥和三哥还会雕马头,我的这个技艺也是和他们学的”。
“那父亲呢?”
“父亲更喜欢听曲,爷爷便拉给他听”。
李氏家族马头骨质琴的制作手艺便这样传承下来,到今天,这手艺已经传到李克武年仅12岁的孙子李佩轩手中。
“又多了一个未来的传承人”,李克武骄傲地说,“我孙子3岁就会拉曲了”。成年的马,马头骨重,李克武当年便寻得年轻的小马给佩轩做了一把轻快的琴。
“李老师,您能给我们演奏一曲吗?”
“好,我拉一曲《万马奔腾》……”
李克武正在拉奏《万马奔腾》 孙庄/摄
“哗哗哗”,窗外突然下起了大雨, “咚……”,李克武用手拨了一下琴弦,琴声响起,他闭上眼睛,仰起头,没有了刚见面时紧绷的神情。琴弓是他手臂的延伸,内外弦被他自由地掌控。鼓点伴着与雨点打在弦上,余音在琴箱中停留,悠远浑厚、深沉壮阔,仿佛真的有无数匹马飞奔跳跃,气势磅礴,满眼是苍茫辽阔的草原,耳畔是万马嘶鸣。
守正创新:原生态的马头骨质琴
“这琴声,之所以听起来浑厚,就因为它是原生态的琴,我也只做原汁原味的马头骨质琴”,李克武介绍,“从琴箱、琴杆、弦轴、琴马、琴弦和琴弓都是我亲手制作,没有一点机械化的痕迹”。
为了寻找合适的原材料,李克武走遍戈壁、沙漠,寻找动物骨质材料,他也曾偶然寻得一个骆驼头,“这可真是大自然的馈赠”,李克武说,“接着用高温蒸煮、碱水去脂法,保留原材料独有的天然气息”。
李克武边擦拭着琴箱边介绍,琴箱须将马头内杂质掏空,音质方得苍凉辽阔、浩瀚深邃。琴杆则是将两条腿骨穿孔,再用销子串起来,连接成杆。弦轴也是截取马的上腿骨打磨而成。120根内弦,80根外弦和琴弓,都由马尾制作;琴马最快也要3天才能雕刻成形。
“制作一把马头骨质琴需要多久呢?”
“两年”,李克武笑着说,“从拿到马头开始,到一把琴完成,要历经四季轮转,风吹雨打的两个年头”。
李克武正在介绍琴头的雕刻流程 张悦/摄
“不管是什么,只要和土打交道,最终都会回归到土里,经受大自然的洗礼”,李克武对马头第一步的处理仍然沿用老祖宗留下的“土”方法。“如果在沙漠地区,不出三个月,马头就会完美的白化”,但受地域限制,李克武将马头埋到自己的菜园里,半年过后,待马头被微生物分解到只剩马头骨时,再将马头骨取出。
“第二步就是去脂了”,李克武翻弄着院子里泡制腿骨和马头骨的铁锅说,“铁锅中混有烧碱和芒硝,经过一个昼夜不间断地高温蒸煮,骨头中的油脂析出,用勺子打掉浮油,再用净水把锅洗干净,继续蒸煮,骨头才得以去脂和白化。”
第三道工序便是自然晾干。“你们看这堆头骨,这是晾了两年的结果”,李克武指着一堆头骨说道,“只有经过风吹雨打的琴,才是一把好琴。如果当年的马头骨出了问题,那第二年就没得做了。”
说着,李克武捞起铁锅里的牛皮,用铲雪铲将牛皮表面的牛毛铲掉,开启熟皮工作,李克武说牛皮是专门用来固定拉弦尾绳的材料。“这是用在马头骨质琴下颌处的,用于固定琴弦,参考了古老的潮尔琴拉弦方法”,李克武介绍,“显得历史感厚重,传统而不华丽”。
接下来的操作重点就是给牛皮做“面膜”,即抹上厚厚的一层发酵的面糊,让牛皮熟化,“这也是逼的自己又变成了个熟皮子的匠人”,李克武说起一道道制作工序,满眼的骄傲与自豪。
李克武对熟化后的牛皮进行铲皮(图片由受访者本人提供)
李克武说:“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文化方能源远流长。”李克武又拿出一把雕有龙头的大低胡,这也是李克武的藏品之一。“龙头,炎黄子孙中华民族的图腾”,李克武说,他刚拿到这把大低胡时,龙头“破烂不堪,惨不忍睹”,对龙头的雕刻也有很多困难,于是,李克武来到吉木萨尔县北庭园里的八角凉亭寻找灵感,“八角凉亭里有龙的图案”,再结合网络上的图片,一把龙头(大低胡)琴头便完成了。
李克武库房里的琴 张悦/摄
发扬:“我要让马头骨质琴走向世界”
在旁人看来,李克武对马头骨质琴的热爱,有点“走火入魔”。
“他们都说我一把岁数了,还学马头骨质琴”,李克武打趣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齐·宝力高的马头琴表演的《万马奔腾》,让李克武激情澎湃,一下子就爱上了马头骨质琴。“活到老学到老,中国这么好的传统民族乐器,我们应当把他流传下去”,而那时李克武已经53岁了。
目前,吉木萨尔县正在为李克武积极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头骨质琴制作技艺传承人。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方面也与李克武协商,将为李克武安排马头骨质琴展厅。
据北庭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钟丽萍介绍,吉木萨尔县已经着手准备为李克武打造一间工作室,预计2023年底完成。建成以后,将吸引部分研学团队和民间艺术爱好者前来参观,这也有利于马头骨质琴的传承与发扬。
为了让马头骨质琴代代相传、后继有人,李克武辗转多地宣传马头骨质琴文化。如今,有从乌鲁木齐、阜康、吉木萨尔县等地专门来找李克武学习的人。李克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李克武谈到,最近他收了一位叫李庭兵的自媒体歌手,“学了还不到一个月呢,他很用功,很珍惜我教他拉琴”。此外,李克武常常参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教授孩子们马头琴演奏技巧。
“从来不收任何人一分钱费用,我是这么说的,也做到了言出必行!”李克武坦言,所有的教学活动只为弘扬和传承非遗文化。
“我打算多带一些学生,让他们更多人喜欢草原音乐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从我做起,带个好头。”对于未来,李克武说:“我想让咱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每个国人的心里,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门乐器,让这一个宝贵的非遗文化得到更多传承和发扬。”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天山山脉的轮廓若隐若现。吉木萨尔县是一个能看到博格达峰的地方,李克武走出院子,伸手指向博格达峰的方向,“我要让马头骨质琴走出吉木萨尔,走出天山,走向世界”。
(作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研究生张悦、牛可心,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2022级孙庄;指导教师涂博一为昌吉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教师;王晓红、韩亮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 2023-07-27【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腰站子村的年轻人:双向奔赴在希望的田野上
- 2023-07-27【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朱家湾村的老人们:寄情田园山水 见证乡村振兴
- 2023-07-26【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新一代石油人,把青春抛洒给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