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来稿选登

【2023重走中国西北角】秦安彩陶工艺:文化古韵焕新生

23-08-02 09:21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赵满同

【专题】第十三届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

  在秦安县王尹镇郭山村新建的陶艺体验馆内,靠墙码着数堆陶泥,制陶机一字排开,彩陶制作人谢长进弯着腰正在拉胚。这样忙碌的身影不仅是谢长进的剪影,也是甘肃省秦安县所有彩陶制作人的生活画面。

谢长进正在陶艺体验馆内制陶 马晓梅/摄

  在秦安,彩陶制作技艺不仅是家喻户晓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秦安彩陶制作人世代传承的民间手艺。秦安彩陶,是陪伴着秦安人家的生活用品,兼具工艺美术价值、日常使用价值与市场价值。

  将文化古韵融入创作,将秦安彩陶融入生活,以实用价值开拓市场,如今的秦安彩陶工艺“焕新”了秦安人的生活,走出了发展新路。

  文化古韵融入创作

  “咱们秦安彩陶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从7800年前到4800年前没有断代,都有代表文物出土,文化分层非常清晰。”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安陶艺烧制技艺”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康晓刚介绍。走进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陶艺就业帮扶车间的工作室内,三面博古架上按照彩陶发展的时间顺序,陈列着形形色色的彩陶展品。

  据考古发现,秦安制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7800年前的大地湾文化时期。历经大地湾文化发展与仰韶文化兴盛,秦安彩陶发展出丰富的彩陶纹样与器型。

  而在其他朝代,制作彩陶仍是常见技艺。在秦汉时期,彩陶制作人除生产生活用具外,还能生产陶猪、狗、俑、铃等装饰品;唐宋时期,秦安制陶业达到了精湛的工艺水平;明清时期,秦安彩陶制作技艺广泛普及,城乡各地都有作坊。

  厚重的历史使秦安彩陶形成了独特的制作工艺。秦安彩陶肌理细腻,工艺制作步骤繁复。制作彩陶的原料,使用的是当地的红胶泥。红胶泥从山坡挖出,先晒干,再浸泡去除杂质,之后进行晾晒,随后再次泡湿、踩泥以增加泥的韧性,这样才能得到制作彩陶的原料。

  彩陶的制作,则要经过陶土的选择、拉胚、修胚、抛光、绘画、阴干晾晒、入窑烧制、出窑清洗等步骤,一批陶器制作完成,随天气变化大概需要一月之久。

  出窑后,秦安彩陶的纹样可以逾千年而不褪色。据康晓刚说:“目前我们绘制彩陶,是用赭石或氧化锰等矿物颜料,先绘制再进窑。而这种‘先着色,后烧制’的技术,是从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中的彩陶文物中发现。”

康晓刚正在绘制彩陶花纹 马晓梅/

  除了保留了彩陶文物的制作技术,秦安彩陶的创作,还在内容上借鉴了出土文物。1972年,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中明确表示,“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大地湾文化与仰韶文化文物上,都能发现或暗红或青黑的笔触,在陶器上组成圆点、弧线等几何类型花纹,也有鱼纹、漩涡纹等具有图腾意义的纹路。这些花纹与符号是来自先民的絮语,被千年后的秦安彩陶制作人融入在当今的彩陶作品中。

  秦安彩陶工艺蕴藏的文化古韵也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彩陶制作者前来学习感悟。陇西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陇西陶器彩绘技艺”项目传承人张熙说,“这次来到秦安县郭山村陶艺体验馆,就是为了能够学习交流大地湾文化与仰韶文化文脉,这是秦安县特有的文化‘血缘’。”

  秦安彩陶融入生活

  窑洞里,秦安县兴国镇康坡村村民康宝生靠墙坐着,面前放着拉坯机,空地上的双耳陶罐摆放整齐,“摩肩接踵”。康宝生说,“过去没有塑料、不锈钢,家里用品都是陶器。”在秦安,彩陶不只是艺术品,也是名副其实的“生活伴侣”。

  康宝生正在制作的一批双耳陶罐,在当地也叫“提饭罐”。农人农活时节提开水、带饭都用这类陶器,饭菜直接放罐中,类似于今天的餐盒。

  农人用麻绳或铁丝穿过两个“耳朵”系上结,就能随身携带。平实的底部使陶罐也能随手放在田间地头,不会倾倒。最重要的是,陶器透气性好,食物不会因为受闷而变质。“就算顾不上吃饭,罐里的食物放凉了吃也不会闹胃病。”康宝生一边展示家中自用的“提饭罐”,一边说道。

康宝生正在柴窑内制作双耳陶罐 马晓梅/

  不止“提饭罐”,秦安人的生活中,处处有秦安彩陶的身影。郭山村陶艺体验馆内的博古架上,摆放着各种秦安彩陶产品:既有茶具、陶制博山炉等文玩雅器;也有秦安当地制作面鱼、熬煮罐罐茶的特色用具,还有陶埙、陶笛等乐器。

  “这些有以前秦安人会用的,也有我们后来改造的。”郭山村陶艺体验馆彩陶制作人谢长进说。如今,秦安陶艺并没有拘泥于秦安彩陶原有的实用类型,也参考如青铜器、瓷器等其他材质的实用器皿,用彩陶重新进行诠释。

  秦安陶艺也根据当今年轻人的生活,创造出了一批更加时尚的彩陶产品。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协助下,陶艺就业帮扶车间推出了兼具实用性、观赏性的文创产品。康晓刚就向实践队员展示了代表作品“大地湾特殊符号纹饰创意旅行杯”,杯子的壶纽是两个桃子,杯壁上画着象征着彩陶艺术的漩涡水纹,杯盖上绘有大地湾文化特有的箭头符号,既实用又艺术。

康晓刚正在展示“大地湾特殊符号纹饰创意旅行杯” 马晓梅/摄

  传统工艺成为致富之道

  目前,秦安彩陶制作产业已形成线上线下销售相结合,打通县内销售与外地销售双渠道的销售模式,并摸索出陶艺体验与研学旅行结合的文旅融合新形态。

  在线下,如“提饭罐”一类的实用器具类型彩陶,由彩陶制作人分批交付到县城各个彩陶商店,商店负责零售给顾客。康宝生介绍,“线下零售虽然比较辛苦,但一年也能有三、四万收益。”而对于较大彩陶制作体验馆或车间而言,接待参观游客、承办中小学陶艺体验课等旅游与消费相结合的销售方式,既能增加了彩陶制作人的收入,也反哺了村集体经济。

  这其中,陶艺就业帮扶车间走出了秦安县制陶业扶贫创收的新路线。康晓刚负责的陶艺就业帮扶车间建于2018年,占地667平方米。由天津市津南区咸水沽镇与秦安县结对帮扶,出资100万,兴国镇自筹20万,并在北京科技大学定点援助下建成。

康晓刚在介绍陶艺就业帮扶车间内的电窑 马晓梅/摄

  陶艺就业帮扶车间的出现帮助了16户群众从事陶艺产业,主要供货于大地湾博物馆、秦安县博物馆内秦安彩陶线下销售点。13户贫困户效益增加明显,合作社自主入股分红,村集体经济逐年提升,已成为“一村一品”新亮点。

  在线上,秦安彩陶制作人成为秦安彩陶的“带货人”。在快手、抖音等平台,秦安彩陶制作人们通过发布陶艺制作或成品展示视频,初步积累粉丝并转化为潜在客户,吸引来自县内或外地的粉丝通过私信进行订购。

谢长进在介绍自己制作的彩陶产品 马晓梅/摄

  谢长进的快手账户“谢师傅陶艺”凭借在郭山村陶艺馆内拍摄的视频,已经有4.1万粉丝和23.5万点赞。在器皿易损与消费者难理解手工成本的难题下,秦安彩陶制作人在提高彩陶品质上下功夫,让彩陶在更广阔的领域“活起来”。

  从7800年前的先民遗存到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实用器皿,再到成为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路子,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秦安彩陶工艺,是提高乡村生活品质、留存乡村民俗记忆的一个生动案例。

  (作者雷裕静、马晓梅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级研究生、陈莉红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级研究生;指导老师张华、周玉桥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