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饱经苦难的外婆
窗外晓色微启,鸟鸣啾啾,从梦中惊醒的我特别想念已经离开我们长达六年之久的外婆。
梦中的外婆依然如生前一般瘦骨嶙峋,风尘仆仆。她颤巍巍地从一辆出租车上下来,而那辆出租车,在梦里,分明停在我小区的对面!外婆说她来通渭看看我,我搀扶她过马路,马路上车辆疾驰,我催促她走快点,她却说为了来这里,她的鞋底都磨破了,脚痛的不能走……
梦中的情景让我毫无睡意,要知道,外婆活着的时候见车就晕,颠着一双小脚的她一辈子没有走出过生活的大山,更别说毫无瓜葛的通渭,她怎么可能会坐着出租车这么远来看我呢?但梦却是那么真实,尽管梦中的外婆模样是模糊的。
记忆中的外婆体格娇小,头发花白,被岁月雕刻的脸沟壑纵横,永远在忙碌。出生在解放前夕的她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哥哥,下有弟妹三人。因为家境贫寒,不到十五岁就嫁给了外公。
外公兄弟三人,外婆嫁过来时就和婆婆以及两个妯娌一起搭火过日子。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么一大家子人吃喝拉撒搅在一起,难免有些鸡毛蒜皮的事,何况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外婆说,婚后,她的公公为了化解妯娌间的矛盾,很快给兄弟三人分了家。
分家时,外婆和外公分到的家产是一口拦腰箍住的破缸,外加一床外公自己打的旧毛毡和两双筷子两个碗。带着这些家什,他们夫妻俩搬到了农业社驴圈旁的破窑里。窑洞以前是看守牲口的人住的,后来废弃了下来。尽管他们搬来前外公简单的修葺了一下,但窑洞的门还是破烂不堪,不仅上下透风,而且没有拉手,只能用一根麻绳套在一枚钉子上拴着。晚上睡觉时风一吹,门就会“哐当哐当”地响,深更半夜声音出奇的大,十六七岁的她吓得缩成一团,蜷在毛毡里瑟瑟发抖。
毛毡本来是用来铺的,但因为没有被子,她和外公只好用来盖。坚硬如铁的旧毛毡,盖在两个人身上如桶状,一点也不贴身,风从破门里闯进来,毫不客气的溜进外公外婆身上的毡洞里……外婆说,曾经的那种冷让她怕极了。
自立门户后的外公外婆便开始为自己的穷日子打拼,每天起早贪黑积极参加农业社的劳动,本想用自己的双手辛苦劳作混口饭吃,可在那个年代,农民的收入完全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来挣工分,年仅16岁的外婆矮小瘦弱,干活没有力气,总挣不了几个工分。
好在外婆在娘家时,跟随她的父亲以及读书的哥哥认得几个字,这在当时方圆几个村子里是为数不多的,加上外婆聪慧好学,她很快便在农业社做起了记工分的工作。相对于挑土担粪,这个工作不仅体面而且轻松,最让外婆高兴的是它相当于一个青壮年劳力的工分。晚年的外婆每每说起此事,那被岁月雕刻的千沟万壑的脸上总会溢满自豪。
因为工作相对轻松,外婆就有了精力打理自己的日子。他们住的窑洞旁是废弃的破败驴圈,外婆便偷偷养了两只兔子在里边,和外公利用上下工的时间拔一些青草扔里面喂着它们。两只兔子也在外公外婆的精心照顾下很争气,慢慢变成了一窝。外公像那个年代所有的男人一样憨厚老实,生性耿直,只会埋头干活,每天挣全工是他最自豪的事。
那时,家里吃穿用度全靠外婆打点。缺盐少煤、缺吃少穿时,外婆便跑到驴圈里,挑两只来不及长大的兔子交给外公,外公则趁着苍茫夜色挑到城里,换取他们所急需的生活必需品。后来包产到户,外公外婆有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土地,对土地有着天然的、最质朴的爱的他们干劲十足,拼了命的在地里刨食吃。
外婆一生有过7个孩子,但存活下来的仅有4个。她的第一胎孩子五个月时,已经显怀的她依然坚持在地里劳作。听村里的老人说,有次中午上地前,她挺着大肚子将窑洞前的院子扫的干干净净,央外公将半袋子麦子倒在地上晾晒,这是存下来给自己坐月子的麦子,等晾晒好了,她要在夜里就着昏黄的油灯在石磨上将它推成面粉,装在那口拦腰箍住的破缸里。
六月的天,说变就变,刚刚骄阳似火,转眼间雷声滚滚,乌云密布。还在田间忙碌的外婆腆着肚子,颠着一双小脚往家里赶。眼看雨就要泼下来了,心急如焚的她一屁股坐下从一道山梁上溜了下来……
就这样外婆失去了她的第一个孩子,而且是个男孩。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有多痛?外婆很少说起此事,但有时看到村子里的同龄孩子时,总会说:“他要是在,也这般大了……”尽管说的风轻云淡,但我们都知道她平静的外表下早已波涛汹涌,毕竟结了疤的伤口还是会痛的。
遭此劫难的外婆在月子的第五天就上地干活了,而这样的磨难在她的一生当中数不胜数。
六十年代初,妈妈舅舅大姨小姨他们次第出生,尽管已经经历了最困难的时期,但日子过得愈加紧巴,那口拦腰箍了的破缸在生活中似乎也派不上用场了,倒扣在院子里被风吹雨淋……
三个大大小小的孩子在那个破窑洞里爬出爬进,家里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记得小时候,我们姊妹吃饭挑剔时,妈妈总会说这样一件事。村里一户较为富裕的人家过白事,手脚麻利的外婆被叫去帮工,途中趁回家给大姨喂奶的功夫,外婆将帮忙时和面的手在家里的瓦盆里洗了一遍又一遍,最后用它给外公烧了碗苜蓿面泮汤……
关于这件事的真实性我不得而知,外婆生前怕触及她的痛处没敢问,如今我无处可问……
就这样外婆像村头的那棵歪脖子老树一样在风雨中度过了她坎坷又辛酸的一生。在那吃糠咽菜的年代辛辛苦苦,省吃俭用拉扯大了自己的四个儿女,没来得及喘口气膝下两个孙子相继出生,在捉襟见肘的岁月,坚信多子多福的她满心欢喜,起早贪黑,事无巨细地一手拉扯,直到他们成家立业。原以为外婆功德圆满,该颐养天年了,不料四个曾孙子接踵而至,一个个塞她怀里,满头花发的她颠着一双小脚左拥右抱,前拉后扯,没日没夜的哭闹声中帮忙……
或许是这一生的辛劳压垮了她,外婆的生命在她七十五岁那年的十月戛然而止。
因为苦,幸福才显得弥足珍贵。外婆用自己的苦难换来了我们儿孙们的福报,给予我们莫大的恩泽。时值清明,落英缤纷,怀揣满心的思念,在凌晨时分写下这段文字以缅怀我在世间饱经苦难的外婆。
妈妈说清明了,她会在远方给外婆烧去几双鞋子……
(作者:杨红莉)
征稿启事: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孟浩然
一年一度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受疫情影响,为做好防控,今年,我们不便到亲人墓前敬一杯酒、叙思念情。
但,这是一个慎终追远、缅怀故人、寄托哀思的时节。
每每这个时节,总会有那么一瞬间,在记忆的深处、在甜甜的梦乡,亲人的一个笑容、一句问候,让人泪流满面……
拿起一个老物件,亲人的身影总在眼前呈现。遇上一件难心事,亲人的寄语让人勇往直前。或如孟浩然一样,以茶代酒,独坐空堂忆往昔……
曾经的欢笑,曾经的酸楚,曾经的点点滴滴,萦绕心间。曾经,从笔尖流露的思念。此刻,寄托在字里行间。我们,一起缅怀。
一、征稿内容
讲述与已逝亲人的点滴故事,表达对亲人的怀念。讲述已逝亲人的生前事迹,表达对亲人的怀念和从亲人事迹中学到的正能量。
二、征稿要求
稿件体裁不限,篇幅控制在2000字以内,可提供相关图片资料并附文字说明。
三、征稿采用
所有文稿经编审小组审核后,择优在中国甘肃网原创栏目、清明节专题编发。同时,择优在中国甘肃网“西北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各类平台编发。
四、征稿时间
即日起至2021年4月2日,请将电子稿件发送至邮箱:396101201@qq.com。联系电话:0931-8960109 13609382624
相关新闻
- 2022-04-01观察|疫情下的清明 需要更多温情方式来缅怀
- 2022-03-31兰州南北两山绿化指挥部发布文明祭祀倡议:严防森林火灾 守护绿色两山
- 2022-03-31【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度尽百年人生 阐释母爱伟大
- 2022-03-31【清明忆故人·网络寄哀思】祭父文——写在家父辞世后的第三个清明节之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