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非遗——绽放迷人华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也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如意甘肃 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甘肃省拥有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原儿女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流光溢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孕育了优秀的民间艺术,展现了甘肃人民的热情、质朴和豪迈。保护,让非遗遍地开花;传承,让非遗百花齐放;弘扬,让非遗花繁果硕。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注重系统全面谋划,把握重点关键要素,着力挖潜力、增活力、补短板,强有力的工作举措激发时代活力,激扬文化自信,积蓄起文化强省建设的深厚底气,成为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的一项重点工作、成为深受人民群众欢迎的一项惠民工作。
2021年,甘肃省文旅厅制定了《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方案》并推进实施,编制完成《甘肃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甘肃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同时,配合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开展非遗保护领域“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巩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甘肃省文旅厅争取中央财政投入1873万、省级财政投入1000万,补助22个国家级、13个省级非遗项目,支持54名国家级、452名省级非遗传承人开展保护传承活动,开展3期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组织实施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结集出版《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论文集》,成功举办基层非遗保护工作者培训班;组织实施黄河流域(甘肃段)非遗资源调查,启动第五批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实地考察评估6个县(区)政府创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秦安小曲亮相“如意甘肃 多彩非遗”全省非遗展演。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文县白马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县土琵琶弹唱。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2021年,甘肃省740个非遗年俗类系列视频参加文旅部首届“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借力云端游甘肃、相聚网络过大年;盛夏六月,26个非遗项目、1000余件非遗展品、1500件非遗工坊文创产品齐聚兰州老街,完美演绎“甘肃非遗嘉年华”;丰收九月,“如意甘肃·多彩非遗”甘肃省非遗展演首次走进兰州音乐厅,近100名非遗传承人轮番亮绝技、展华彩,联袂奉献承载着泥土清香和匠心艺韵的非遗盛宴。此外,甘肃省文旅厅整合优秀非遗资源精彩亮相上海“百年百艺·薪火相传”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云游非遗·影像展”、首届“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安徽黄山“第五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2021年甘肃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开幕式。甘肃省文旅厅供图
第五批325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甘肃省入围15项,与青海省并列西北五省(区)第一位。至此,全省已有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格萨(斯)尔3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有8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计493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甘肃省已认定68名国家级、617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两批共3家企业入选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临夏砖雕、保安族腰刀锻制技艺等15个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另外,甘肃省各市(州)共公布2186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市州级),认定3452名市(州)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县(区)共公布5396(县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认定8299名县(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甘肃已建成完整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享。甘肃省非遗保护领域深入践行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大众、融入生活理念,展示非遗之美,传承文化之根,为实现甘肃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赋能,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祁晓亮)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