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2022甘肃两会】以“四强行动”推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以“四强行动”推动甘肃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 刘伯霞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最引人关注的是“四强行动”。省委十三届十五次全会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这次《政府工作报告》再次进行了强调,我认为是有背景的、有深意的。
强工业。一方面,甘肃的工业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等为主的工业体系,建成了中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另一方面,甘肃经济仍然为投资拉动型,但固定资产投资较低(占全国总投资的比重不到1%),尤其近年来甘肃工业产业投资连年下滑,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年弱化,以至于以“投资增速下降尤其是第二产业投资下降”为主要原因,引起2015年以来甘肃经济增速的下降。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强工业行动,也是抓住了主要矛盾。强工业,要做好“五抓”“三化”“一融合”:要抓工业目标,抓工业要素,抓工业项目,抓工业企业,抓工业产业,不断增强工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甘肃传统产业比重大,要继续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要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工业经济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
强科技。虽然甘肃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已居全国第二梯队。但“科技创新投入偏低,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强科技行动。强科技,一是要着力加大科技投入。“十四五”规划提出的1.5%的投入强度目标太低,至少应达到2.4%以上,这才达到全国2020年的平均水平。二是要重点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一方面,高质量科技供给不足,另一方面,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已有的科技成果没有变成现实生产力,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力不强。同时,因为经济欠发达,对科技的支持力不强,投入太少,反过来又制约了科技的发展。
强省会。对于甘肃的其他市州来说,兰州市已经很强了,其GDP相当于排2-5名的庆阳、天水、酒泉、武威四市之和,占全省GDP近1/3,但和其他26个省会城市相比,兰州中心城市带动力不足。尤其是2020年中国进入“强省会”时代,以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发展,成为新一轮城镇化的指导原则;做大做强省会,还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城市竞争的必然。而且,做强省会,做大中心城市,进而做大都市圈和城市群,从而在城市竞争中抢得先机,这也将是未来10年的大势所趋。2020年,兰州市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人口排第15名,GDP排第22名,经济首位度32.02%,排第10名,与“首位度35%以上、GDP万亿、人口千万”的强省会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实施强省会行动,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全省发展新优势”是及时的、必要的。一方面,要强省会,增强省会核心主导功能和辐射带动能级,彰显省会担当。另一方面,“强省会”最终是要带动全省发展,因此,还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全省经济副中心,一省多点发展,这与“强省会”并不对立,还会避免“一市独大”的弊端。
强县域。强省之基在于强县。而目前甘肃县域发展基础薄弱,区域差异明显。67个直管县土地面积占全省近九成,人口占七成,GDP占四成,税收占二成,县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不到二成,经济、税收、财政规模较小,县域面积、人口、经济、税收、财政呈现“97422”格局,发展基础非常弱。2020年67户亿元以上企业分布在24个县区,63个县区无亿元以上企业;阿克塞、东乡、古浪、环县、康县、礼县、临泽、玛曲、武山、夏河、张家川、漳县、舟曲13个县,仅各有1户纳税千万元以上企业。同时,还存在县域城镇化水平低、科技支撑力弱等问题。因此,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强县域行动的重大部署非常及时、非常必要。强县域,一是要抓重点、抓关键,真正把群众增收摆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二是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分类指导,突出特色,错位发展。建设一批生态大县、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旅名县。三是要抓产业、抓园区。要着力发展带动性强的产业、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能盘活资源的产业。要突出特色建园区,加快产业经济集群化。四是要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小县大县城”战略,抓好县城建设,推动产城融合;聚力做强乡镇节点,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发展成县域副中心或新型小城市;做美农村腹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五是要提高县域科技创新能力,增强县域经济竞争力。发挥国家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优势,加大研发力度,力争在优良品种培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强科技推广,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推进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应用,推进互联网与县域产业深度融合,加快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进一步健全完善产业链条,提升县域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县域产业发展新动能。
(作者系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相关新闻
- 2022-01-20【聚焦2022甘肃两会】补齐短板多向发力 持续壮大县域经济
- 2022-01-20【聚焦2022甘肃两会】促进重点工业产业链提升壮大
- 2022-01-20【聚焦2022甘肃两会】擦亮“金字招牌”助力国家级经开区大发展
- 2022-01-20【聚焦2022甘肃两会】提高甘肃对内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