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这一年】巩固脱贫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 有效衔接 奏响乡村振兴曲
原标题:巩固脱贫成果 实现共同富裕
有效衔接 奏响乡村振兴曲
美丽乡村,如诗如画。
固根本,帮扶到位。
防风险,健全监测机制。
强产业,力推特色发展。
振兴美丽乡村
■按语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兰州市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起步之年。站在岁末年初的节点回望这一年,我们日夜兼程,夙兴夜寐,赶超的步履铿锵有力,前进的足音振奋人心。这一年,我们感恩奋进、乘势而上。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兰州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436万金城儿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以感恩之情、奋进之心、担当之行,坚决扛起“作示范、勇争先”的使命责任,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迈出新步伐。这一年,我们百折不挠、敢于胜利。面对明显增多的困难与挑战,全市上下众志成城,以“先发力、带好头”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经受住史无前例的疫情大考,夺取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十三五”规划顺利收官和“十四五”规划良好开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兰州奠定了坚实基础。
隆冬时节,兰州山乡,多了些宁静安逸。走进榆中县清水驿乡王家湾村,田野里随处可见钢架蔬菜大棚,温室大棚里芹菜育苗长势喜人。
“合作社主要种植芹菜,也收购周边农户蔬菜。通过发展设施蔬菜产业,已带动30多人稳定增收,年创造务工收入150万元,且每年以保底15万元的分红标准壮大村集体经济。”榆中水禾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青山说,该合作社成立于2016年,目前纳入周边农户30户,建成蔬菜大棚300个,智能化育苗大棚4座,助力村民增收致富,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今年以来,我市围绕“发展精致农业、巩固脱贫成果、推进城乡融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定位,通过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帮扶政策、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实施兜底保障和就业等举措,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
固根本
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
脱贫并非“船到码头车到站”,更当深谙“攻城难守城更难”。如何守住脱贫攻坚成果?首要做好的是帮扶政策、保障机制的有效衔接,保持政策不留空白,保障机制不留空档。
“今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蓝图,出台诸多政策意见,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全面振兴有效衔接。”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局长李明珊说,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全市防止规模性返贫的底线任务,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头等大事。
为提升强基固本责任意识,我市调整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组建成立乡村振兴五大专班和12个有效衔接专责工作组。着力构建全覆盖的帮扶机制,实现市四大家包抓县区全覆盖、市级领导包抓乡镇全覆盖、帮扶单位与所有行政村结对帮扶全覆盖、脱贫村和软弱涣散村选派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全覆盖、帮扶责任人结对帮扶“三类户”全覆盖,全市971家单位结对帮扶全市730个行政村,县乡选派干部767名结对帮扶854户“三类户”。
同时制定“一村一方案”、编制“一村一规划”,做到任务措施责任精准到位。而且构建东西部协作共建机制,新增引导落地企业10个,实际到位投资额3662万元。特别是发挥财政兜底作用,健立起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出台了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落实四级到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资金102383.88万元,其中53%的资金用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此外,将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范围扩大至西固和红古区,今年共整合各类财政涉农资金88607.86万元。
防风险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机制
“为防止规模性返贫,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我们结合县情实际,严格按照‘四个不摘’要求,全面实施‘13539’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永登县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通过三种监测途径、采取五项核查程序、建立三个防贫运行流程,全面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教育帮扶、医疗保障等九项措施,确保监测对象风险因素及时得到消除,坚决守住规模性返贫底线。
对于摆脱贫困的县区,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除了抓实风险防控化解,还须健全动态监测机制,重点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实施常态化监测,对易返贫致贫人口及时发现并进行帮扶。在今年初,我市出台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按照“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原则,实施“14539”防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严格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将符合标准的全部纳入监测范围。
与此同时, 建立防返贫保险政策机制,稳固常态化帮扶举措,持续落实产业奖补、小额信贷、劳务输转、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兜底保障等多项政策,实现856户2870人监测对象全覆盖,通过公益性岗位、乡村就业工厂、选聘招录等方式,解决了3233人的就业。紧盯重点任务持续发力,提升“三保障”成效,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无一人辍学,脱贫人口家庭医生签约率95%,完成637户农房抗震设防改造。持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引导农民群众发展林下养殖、森林康养和生态旅游等林草产业,全面兑现落实生态护林员和草管员补助资金,帮助近4000户建档立卡脱贫户增加收入2600万元。
强产业
着力推动产业有效衔接
“我在合作社干修水电、开装载机等技术活儿,一个月能拿到6000元,老伴在合作社打扫卫生,每月也能拿到3000元,合起来每月能挣近万元。” 榆中县车道岭村民高世湖对如今的生活很满意。这样的生活得益于该村“合作社+农户+乡村旅游”这一新的产业发展模式。
今年以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色,我市多举措发展特色产业,做好产业振兴的有效衔接。着力抓项目谋划储备,建实乡村振兴项目库,涉及产业扶持、村集体经济、教育扶贫、贷款贴息等12大类1244个项目。投入和争取资金15305万元,推进和实施各类项目364个。其中,争取市级到县衔接资金3000万元,实施产业发展项目200个;争取市级财政发改资金3564万元,实施种养殖业、循环农业、品牌培育等项目46个。
持续拓展产业功能,启动5个省级和8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持续推进高原夏菜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成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33万亩;榆中园子岔乡入围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皋兰长坡村入围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稳步扩大蔬菜、百合、马铃薯、中药材等种植面积、产量和规模。启动创建“一百五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即100亿级高原夏菜、50亿级生猪和食草畜、40亿级百合和玫瑰、40亿级休闲农业和一二三产融合、30亿级马铃薯和中药材、15亿级特色瓜果和小杂粮等275亿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优势特色产业集约化、集群化、全产业链发展。
此外,我市不断壮大产业主体,推荐认定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推荐申报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家、产业化联合体1家,组织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至10家、产业化联合体2家;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或产值上亿元的企业23家。
抓提升
建设美丽乡村助力振兴
冬日,走进皋兰县兰沟村,漫步采摘休闲、生态旅游观光区,映入眼帘的紫叶李、樱花、白皮松等景观树木,特色名宿大院,仍能体味到夏、秋舒适的韵味。该村负责人施育锴说,该村坚持“外修生态、内修人文”发展方略,努力打造集观光和采摘、民宿、美食、野营、滑沙等一体的省级旅游示范村。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助力乡村振兴的题中之意。今年以来,我市紧扣“三大革命”和“六大行动”,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厕所革命行动、美丽乡村建设和户厕问题整改等方案,同时安排美丽乡村建设、厕所革命、拆违治乱等专项资金1.47亿元,从政策和资金上提供支持保障。各区县乡镇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积极引导群众投工投劳,捐资捐物,出工出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助力乡村振兴。
以厕所、垃圾、风貌“三大革命”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整改原则,推进“厕所革命”,完成1.1万座改厕任务,整改问题厕所7824座,美化村庄环境。聚焦脏源点、重点污染源,推进“垃圾革命”,清理垃圾14.7万余吨,投用无害化垃圾填埋场11个、处理厂6个。提升“风貌革命”,清理垃圾18.3万吨,整治乱搭建4974余处,清理村庄三堆1.9万处,完成4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1000户美丽庭院示范户,推动村庄从洁净向美丽宜居升级。
同时推进“六大行动”,打造生态宜居村庄。农村美不美、生态好不好,除了提升村容环境,更需做好规划编制。我市坚持推行“多规合一”,推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和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目前全市基本完成村庄布局。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建成自然村组路205.1公里、特色农村示范路18.3公里,完成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106公里,全市58个乡镇、19个涉农街道、676个建制村全部通沥青路。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杨晟途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1-12-31百年征程再启航 奋楫扬帆逐浪高
- 2021-12-31天然气价格为何调整 如何调整——兰州市发改委就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答记者问
- 2021-12-31疫情防控期间暂停团队预约和人工讲解 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元旦期间正常开馆
- 2021-12-31前11个月兰州市经济运行整体平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