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碎胜——医者担当践初心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王富海
杨碎胜近照。
在甘肃省肿瘤医院有这样一位妙手仁心的医者,他行医三十多年如一日,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解除乳腺患者病痛的工作中,他做过5000余台手术,治愈了无数病人。他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他就是乳腺病诊治专家——甘肃省肿瘤医院副院长杨碎胜主任医师,感动甘肃·2009'十大陇人骄子。
他像一位“侦探”,不放过任何病魔造访过的蛛丝马迹,力求精准诊断、精准治疗;他像一位“战士”,在攻克癌症的战场上,带领着他的团队击败威胁女性健康的“红颜杀手”。
乳腺癌,一个令女性不寒而栗的疾病,一个扰乱家庭幸福安宁的罪魁祸首。据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布的全球最新癌症负担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乳腺癌新发病例高达226万例,超过了肺癌的220万例,乳腺癌取代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我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也位居女性恶性肿瘤之首。在涉足这一领域的第一天,杨碎胜便下定决心,要瞄准前沿动态,掌握先进技术,立足临床研究,做推动甘肃省乳腺疾患诊治水平向更高、更规范发展的力行者。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弹指一挥间,芳华尽释然。不论是在门诊,还是在病房;不论是在手术室,还是在学术交流的会场;不论是对待一位农民,还是一位干部,他都能以一种医者的仁心,给予患者生命的敬畏与尊重。
杨碎胜(中)在聚精会神地做手术。
悬壶行医的初心
每个人从医的初心各不相同,只有真正披上白大褂后,才能感受到它的分量。
“自打我有记忆开始,母亲就体弱多病,村里的医疗资源几乎没有,邻村的赤脚医生看病也不专业。那时家里人得了头疼脑热的小病,吃不起药就扛一扛,得了重病,没有办法,就信迷信。当时,求医的过程非常艰辛,但这份艰辛是值得的!因为每次从医院出来,母亲的身体明显好了许多。这里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似乎都具备着神奇的魔力。从此“治病救人”的种子就在我心底种下:长大后我也要成为这样的人。”杨碎胜立志要当一名医生。
心中有梦,脚下有路,才会努力奔跑。
在甘谷县盘安镇一个山村里,杨碎胜度过了自己的学生时代。
十年的寒窗苦读,没有辜负这个穷孩子的努力。
1983年,杨碎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西医科大学。
在这所名校里,一批杨碎胜心目中的大师,滋养着他的学医之心。
在六年的大学生涯中,每天清晨,校园的林荫下,杨碎胜沉浸在医学书籍的阅读中;课堂上,他聚精会神、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忘我地徜徉在医学知识的海洋里;每天晚上,他仍然会流连于图书馆、教室里,在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关于生命的奥妙。
六年的名校就读,没有让杨碎胜忘记少年时的梦想与思乡之情,1989年,他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分配到了甘肃省肿瘤医院。
自工作以来,杨碎胜得到了我省著名肿瘤外科专家李玉田主任医师的悉心指导。1995年,在筹建乳腺科时,杨碎胜因敬业、踏实、认真而被选中,成为我省较早从事乳腺疾病诊断、手术及研究的专家。
传统的乳腺疾病手术,手术和麻醉方法使很多患者疼痛难忍,每每手术结束,患者都会声泪俱下。对此,杨碎胜看在眼里,疼在心上。1998年,他赴上海肿瘤医院进修学习,师从全国著名乳腺病专家沈镇宙教授。学成归来后,在省肿瘤医院率先引进了乳腺癌手术的全程电刀操作技术。此项技术在符合无瘤操作规程的基础上,明显减少了手术出血量并清晰了手术视野,真正做到了患者盼望的无痛手术,刀口小、出血少,给病人带来了福音。
杨碎胜(左二)带领团队查房。
“我累点不算什么"
手是杨碎胜的“利器”。他说“女性乳腺疾病的第一道关口就是“触诊”,只要摸得准,是良性还是恶性基本上八九不离十。能不做手术就不做手术。”
在病人心目中,“他的手指像精密的探测器”。
李女士是一家企业负责人,谈起杨碎胜感慨万分:“我得了乳腺病,非常担心。听说肿瘤医院有一个“杨一摸”,治病有一套,病情如何,只要他一摸就知道了。我总觉得有点悬,便悄悄来到他的门诊观察了好久,发现他确实名副其实,等我住院以后,就更加感觉自己的选择没有错,我手术的时候出血少、创伤小,痛苦也减少了许多。”
每周一、四日,不大的诊室里总是挤满了慕名而来的病人,近4个小时的门诊时间,杨碎胜不顾劳累,一边一丝不苟地诊疗乳腺疾病,一边不厌其烦地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耐心解释,对确诊的患者更是安慰有加,帮助她们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治疗期间,研讨最佳治疗方案、术前查房、鼓励病人、解释病情,每一个步骤他都毫不懈怠。除此之外,每次门诊,每次手术,杨碎胜都要剪短指甲,捂热双手,再接触病人的身体,这是他几十年坚持的习惯。
一开始,妻子并不理解他的这种“细腻”,他对妻子推心置腹地说:“我是乳腺科的大夫,接触的都是女病人,检查的又是特殊器官,这样做,是对病人应有的尊重。”
初来看病的病人,都很紧张、拘谨,见了这位书生气十足、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又能拉几句家常的大夫,紧张情绪顿时放松下来,这才说起自己乳腺疾病的问题。大到治疗方案的调整,小到该如何补充营养,杨碎胜都会有针对性地给出建议。
诊室里,一位婆婆拿出密密麻麻写满了问题的纸条,逐条问杨碎胜,得到满意的答复后离开了。不一会儿,又进来,来来去去,往返三次,每次他都耐心细致地解答……
又一位风尘仆仆、满脸愁容的张女士“挤”了进来。“主任,下面医院说我的病不好,我一早坐班车才到,可你的号挂完了,给我加个号吧。”
其实,这样的节奏已经非常高效了。一个护士叫号维持秩序,一个助手写病历、临床体查,另一个护士开检查单、协助解释病情,他自己负责全面体查、提出诊疗方案。这是他自创的3+1诊病模式,既保证了看病质量,又解决了各地慕名而来的病人能及时看病的问题。
日常的门诊都是这样,杨碎胜从没流露出半点不耐烦。他说:“只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想想,我累点不算什么。”
多年前,他上门诊时发现一个问题,手术患者术后效果如何,是否按时服药,需不需要调整药物,有无复发转移,患者有没有来复诊,医生无从知晓。从医学的角度来说,乳腺癌需要一个综合性的长期治疗过程,如果医生没有条件稳定地追踪病人,也很难为科研有效地收集数据。
于是,从1995年起,他开始通过患者复诊“报到”将患者管理起来。他把诊疗情况详细记录下来,下门诊后誊抄到专门的病历册上,又将病人手术、术中、术后的情况一一复核,发现问题的马上电话随访指导。至今,他已记录了2万多名手术病人的诊疗史,有记录以来的病人,最长持续复诊已20年。
为了给病人提供更快捷的服务,2009年9月,杨碎胜在“好大夫”平台开通了个人网站,专门宣讲乳腺癌防治知识,尽量保证24小时之内回复患者问题。
有人问“我这次体检显示乳房有点钙化,发现乳房又有结节,要紧吗”?答:“从超声报告单看问题不大,定期检查”。
有人问“化疗结束了,需要再做分子靶向治疗吗”?答:“你的FISH检测为阴性,不需要分子靶向治疗。”
网络上,他为病人提供着多重方便。能在当地解决的,不建议往返奔波;需要治疗的尽快安排门诊、住院。
如今,他的个人网站访问量已近500万人次,发表、转载科普文章700多篇,为更多的人普及了乳腺疾病防治知识。
护士小黄说:杨院长的病人都是“最差的”:“一是病重的,其他地方不愿收治;二是经济比较困难的,大部分是农村来的。有外地来的病人没挂上号,坐在诊室门口等,他看不下去,通常会为她们加号,门诊时间一延长,饭都顾不上吃。”
“杨主任见不得病人受委屈。”助手魏大夫说。
手术开始前,他只要看到病人穿着单薄的衣服躺在手术台上,总要给同事再三叮嘱:“快给病人盖好被子,不要冻着!”他做手术以快、细闻名,触诊和查房却慢得出奇。每次查房,他总要把双手搓热,再接触病人的身体。做完检查还不忘和病人说几句安慰的话。
乳腺癌病人常常思想包袱重。杨碎胜总是给助手们说:“我们要治的不是人的病,而是得病的人。”
看到病人的烦恼,就像自己的烦恼一样。陈娟(化名)说:“我今年才刚刚30岁,得了这个病心情特别沉重,一度想放弃治疗,杨大夫查房的时候给我和其她病友讲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鼓励我们心怀希望坚强抗癌。树立起与病魔抗争的决心。”
杨碎胜(左一)悉心问诊。
“看病花钱多,别再乱花钱了”
7月的一天,来自陇南的小学老师陈燕(化名)被确诊为乳腺癌。绝望、恐惧的心情缠绕着她。
给杨碎胜送红包似乎成为她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送了退、退了送,她一次次表白:“请杨主任收下,我是真心的。”实在没有办法,杨碎胜只好暂时收下。
然而,当陈燕出院结账时才发现,红包内的金额早已变成她预交的住院治疗费用。
病区的护士长已经记不清杨碎胜退了多少红包,拒绝了多少次宴请。他甚至连病人送的锦旗都会谢绝,他说“看病花钱多,别再乱花钱了!”杨碎胜不仅个人拒收红包,同时也要求全体医护人员不拿病人一分一厘。如今,乳腺科也成为医院里的“无红包科室”。
乳房手术较身体其他部位手术相对简单,但乳房手术的指证和标准目前无法规范统一。他经常对科室的医护人员说“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医院和医生要从自己做起,千万不能把医院开成药店,把病人当成摇钱树。”
他禁止科室使用价格昂贵、疗效不确切的化疗辅助药。医保病人用药有甲类不用乙类,有乙类不用自费药。对抗生素的应用,他禁止给所有乳腺手术病人预防性使用!这些实实在在的措施为病人切实降低了医疗费用,缩短了住院时间,使病人得到了实惠。
受经济水平、地域差异制约,乳腺癌的防治五花八门,无法形成“共同的声音”。比如,谁都知道筛查很重要,这在大城市可以规范去做,但在偏远的农村却难以实施。
“我经常下乡,就发现很多基层医院即便配备了检查设备,但依然没法辨识早期的乳腺癌,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专业的医生,筛查的医生不是搞乳腺的,再精确的设备也是‘空有一身功夫’。”杨碎胜触动之余更是痛心。
2016年,杨碎胜主动请缨,奔赴迭部县人民医院开展医疗帮扶工作。
初到迭部县,高海拔和严寒的气候环境,让援助队员们极不适应。作为队长,杨碎胜带领医护人员树立“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的信念,以高超的医术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地投入到每一次医疗工作中。
为迭部县人民医院成立了乳腺专科门诊,开展乳腺常见病的诊断筛查及手术治疗。在接诊门诊患者中,杨碎胜查出了一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由于发现及时,他为患者实施了乳腺癌保乳手术。这种方式是针对乳腺良性疾病的一种手术方式,手术切口小、瘢痕少、伤口愈合快,既能根治性切除乳腺病变组织,又保留了整个乳房外形完整。
有一天,杨碎胜利用休息时间,来到电尕镇何日村藏族群众阿桑家进行义诊。他看到家里还不太宽裕的次日草老人及久卧病床的阿桑,心情难以平静,他拿出500元现金送给阿桑……
杨碎胜(右一)与医护人员探讨交流。
做最好的医生
一个医生,如果只知道埋头开刀,只能成为一个“开刀匠”。一把刀一次最多只能救一个病人,而一套理论,一门高超的技术却能挽留千万条生命。
杨碎胜明白,想救更多的人,仅凭自己一双手远远不够。2016年,他开始带教研究生。他说:“技术让更多人学去,为更多人服务,不是更好吗?”
去年4月,他被任命为甘肃省肿瘤医院副院长。他除了正常的门诊、手术之外,还要带教团队的医护人员和实习、进修学生。百忙之中,他总会挤出时间,督促、鼓励全科人员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理论。手术台上,他手把手带教,边操作,边口述步骤、规程及注意事项,哪怕是做过多次再熟悉不过的小手术。
几十年来,他不仅把自己研究的乳腺癌诊断治疗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出来,还把国内外乳腺癌最前沿的技术动态分享给众多的专科医生。在他的倾心培养下,一支技术硬、素质高的乳腺专科医生队伍越来越壮大。
近年来,在中国青年医师乳腺癌手术视频大赛中,在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规范全国巡回报告会上,在上海国际乳腺癌论坛等学术高端会议上,频频回荡着杨碎胜的声音,这不仅是来自甘肃的声音,更是甘肃乳腺癌防治学术领域的骄傲。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杨碎胜在从事乳腺各种疾病的外科手术、微创手术治疗、化学药物治疗、内分泌治疗和靶向治疗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绩。
在国际上,乳腺癌保乳手术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是乳腺癌外科史上的两次革命。前者使得部分乳腺癌病人保留了乳房,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而后者免除了部分乳腺癌病人的腋窝淋巴结清扫,减轻了病人的上肢水肿。国外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开展了上述研究。
1999年,杨碎胜带领的团队在全省较早地开展了保留乳房乳腺癌根治术、晚期乳腺癌尺动脉灌注化疗及乳腺癌改良扩大根治术,并荣获甘肃省医学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优秀项目奖。
2000年,由他开展的前沿课题“哨兵淋巴结切除手术在早期乳腺癌中的临床研究”经甘肃省科技厅立项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30年来,他收获的荣誉很多一一全国先进工作者、甘肃省第一层次领军人才、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国家肿瘤质控中心乳腺癌专家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医风医德标兵”……
一个外国医学家曾说过:“医学技术再发达,病人仍然需要医生那种给人以希望的温柔的触摸,那种无所不包的从容的长谈,但要保留这些是一件难事,在今天唯有‘最好的医生’才能做到”。道理很简单,医生必须是一个人性丰满的人,他才可以把病人看作一个人而不只是疾病的一个载体。医德不是孤立的,而是在深厚的人文土壤中培养出来的。
杨碎胜深谙此道,从穿上白大褂的那天起,他就在心里埋下了“做最好医生”的种子。
相关新闻
- 2021-11-22十二届省政协第63次党组(扩大)会议召开
- 2021-11-22任振鹤主持召开省政府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议 研讨交流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心得体会
- 2021-11-22中共甘肃省委召开人才环境与科技创新专题协商座谈会 尹弘主持并讲话
- 2021-11-22河西学院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赢得全国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