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银会宁: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原标题:会宁:下活“产业棋” 奏响“富民曲”
新甘肃·甘肃经济日报
通讯员 魏永刚
在会宁县中川镇中川村,放眼处,一片片望不到边的大棚银光闪闪。大棚内,菜苗吐翠,长势喜人。棚里棚外,到处是忙碌的农民。草莓、圣女果等蔬菜种植,已成为当地致富增收的法宝。
近年来,会宁县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旱作农业、肉羊养殖、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着力强化体系支撑、供销对接和多产融合,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作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之策。
各类富民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会师大地遍地开花。
上下求索 擎起发展新思路
会宁县坚持因势而动,顺时而为,把产业富民作为根本之策,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培育,大力实施“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于是,米粮川上、苏堡塬间、大沟深处,从“聚点成片”到“以点带面”,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产业生机蓬勃,日益壮大。
“一人致富不算好,大家一块儿挣钱才是真的好,全面小康的路上,一个都不能少。”这是家住会宁县翟家所镇杜湾村有名的安格斯肉牛养殖大户岳继军的坚持和信仰。从缺乏技术、背井离乡的打工仔到技术精良、养殖经验丰富的领头羊,岳继军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在一步步艰难的探寻和摸索中,找准了致富新思路,不仅实现了自己摆脱贫困的梦想,更通过“捆绑发展”的模式,与贫困户签订代养协议,通过分红实现抱团发展,带动周边贫困户共同致富。
岳继军说,2018年就响应号召引进了20头安格斯牛,考虑到有些农户没有能力,有些没圈舍,他就主动代养了三家的黑牛,合作社以分红的名义代养的,从2018年下来到2020年,生了17个牛犊,下来分红都好着呢,日子也逐渐过得“牛”起来了。
协同互促 蹚出增收新路径
把产业发展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牢牢扭住致富瓶颈,着力突出地域优势,亮好主打招牌,依托“村有产业依托、户有致富渠道”的整体发展布局,强力推动特色种养殖业互融发展,协同推进。
这是会宁县太平店镇立足镇情实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的“必修课”,也是当地广大群众锲而不舍持续念好增收的“致富经”。
55岁的刘布华原先家住头寨子镇塬边村,2017年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举家搬到了头寨子镇头寨南组。现在的他不仅住上了宽敞、干净的楼房,还分到了5.7亩果园,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是发展特色产业带给一个贫困户最真实的写照和最生动的变化。
据了解,会宁县按照“产业兴旺、基础完善、治理有效、乡风文明”的发展思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旺盛活力,推动全县富民产业实现稳定达标增效,切实让“攻坚龙头”舞起来,把“增收支柱”筑起来,实现了“一地一品”做精特色,“一品一优”做足成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全县基本实现了基础产业常态化、支柱产业长效化、增收产业基地化、劳务产业技能化、金融扶贫经济化的规模化发展模式。
产业富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宽,越走越畅,越走越有效益,越走越奔向小康。
后进赶超 走出跨越新步伐
近年来,会宁县按照“1+N”产业增收模式和“21211”农业农村产业突破行动要求,围绕“守住一头子,多做几样子”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一业领先,三业并进”的发展思路,依托全膜种植稳基础、黑膜洋芋抓片带、药材蔬菜增效益、牛羊养殖鼓腰包,持续强化产业致富引领,并不断取得实效。
在位于会宁县中东部韩家集镇,这里大棚成行、乡野静谧,随处都是田间地头忙碌的农民,当见到当地农户李兆堂时,他正在自家承包的大棚里采摘辣椒苗,他说今年虽然收到干旱天气的影响,但是由于我们利用自来水有效精准灌溉,产量并没有呈现下降的趋势。
一心想要过上好日子的他在2018年开始学着别人种大棚,由于没有经验技术,第一年种植结果并不理想。后来,他吸取经验教训,迅速调整发展思路,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最终实现了后进赶超,2020年种植的6个棚给他带来了2.6万元的收入,让他重新有了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也铆足了劲头在小康的路上愈走愈远、愈走愈坚定。
放眼如今的会师大地,旱塬深处村庄静美,大棚蔬菜长势喜人,养殖场里牛羊成群,一幕幕美丽如画的场景,正在抒写会宁全面小康的壮美蓝图。
相关新闻
- 2021-08-23白银市会宁县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
- 2021-08-23雨后的会宁县城云雾缭绕景色如画
- 2021-08-23雨后会宁县城云雾缭绕 景色如画
- 2021-08-18白银会宁:多举措全力应对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