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隐蔽斗争人物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
中国共产党早期在甘肃隐蔽斗争人物
田伯萍
秦明
刘仁书
马兰香
马兰香,1907年出生,女,回族,甘肃省榆中县人。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马兰香以开饭馆做掩护,打探消息,传送情报,掩护同志,面对敌人的酷刑坚贞不屈,被誉为“陇上阿庆嫂”。
马兰香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8岁嫁给本村农民米景山。为了维持生计,夫妻俩在榆中金崖老爷庙旁边开了一家饭馆。
1937年,中国共产党甘肃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甘肃工委)成立,以兰州地区及榆中农村为中心,把工作面逐步扩展至河西、陇南、甘南,并派出党员开展工作。1938年春,朱家沟一位教书先生张杰到马兰香家食宿。后来,杨静仁、金少伯、陈成义、傅从俭等人经常聚集在张杰住的窑洞内商量事情。渐渐地,马兰香从其言谈中,知道了他们共产党员的真实身份。通过长期接触,马兰香的思想、生活发生了重大转折。经党组织考察谈话,她自觉地担负起为我党传送情报的光荣使命。她家的饭馆成了党员传递情报的秘密联络站,她也从一个普通平凡的农村妇女转变成一名秘密交通员。
在担任秘密交通员时,马兰香千方百计在发髻、棉袄、牙膏皮等处巧藏情报。一次,有一份加急的情报要迅速交给杨静仁。为防止敌人盘查,马兰香把情报卷成一个小卷装进毛笔套中,然后将笔套塞进鱼肚子里,又在鱼身上浇上冷水,把鱼冻得硬邦邦的。她和丈夫提上鱼,装扮成走亲戚的样子,把情报安全地送到了目的地。
1938年初冬一个傍晚,天空下着鹅毛大雪,马兰香的饭馆来了两个身穿长衫、头戴礼帽、鼻梁上架着墨镜的人。两人谈论着:“朱家沟……等天亮前就动手”。马兰香凭着敏锐的政治嗅觉,意识到这两人说的事情与张杰他们有关,决定不论如何,都得把这一情况告诉他们。可是两个“客人”离开时,已是晚上9时许,金崖离朱家沟30多公里,加之漫天风雪,她一人去报信肯定会延误时间。她想到了邴家湾村的进步青年周焕丰。于是,她顶着漫天的风雪,深一脚、浅一脚,直奔3公里外的邴家湾村,让周焕丰连夜出发去朱家沟报信。次日凌晨四五点,果然有五六个持枪骑马的人突袭了张杰住处,而张杰等人早已接到情报安全转移。
1941年农历正月,张杰等人前往徽县开展工作。他们走后不久,一名男子来到饭馆,自称是杨静仁的“外甥”来找杨静仁。马兰香一听就明白了,因为杨静仁根本没有什么外甥。她从容地答道:“我是卖饭的,哪里有工夫打听客人叫啥名字。”一句话就把他支了出去。谁知第二天那人又来了。他一进饭馆就气势汹汹地问:“杨静仁在哪里?还有那个张杰到哪里去了?”马兰香回答:“我不是说了吗,我不知道!”那人见问不出名堂,就恼羞成怒,抽了马兰香一顿耳光,又双手按着她的头狠狠地往墙上撞,鲜血顿时从马兰香头上流了下来。那人见她仍不说,气急败坏地从案板上拿起一把菜刀,狠狠地在她的右臂上砍了一刀背,呵斥道:“杨静仁他们到底在哪儿?”马兰香坚称不知。那人听了,竟然转身从火炉里夹出一块烧得通红的炭,将马兰香的裤腿猛地拉起,强按她跪在炭块上,马兰香痛得昏了过去,却始终没有泄露一点党的秘密。
1965年10月,马兰香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杨静仁多次要接她到北京生活,老人都婉言谢绝。1986年1月,80岁高龄的马兰香被选为皋兰县政协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并连任第二届常委、第三届委员。
田伯萍
田伯萍(1917年-1984年),又名田之远,化名田君实,贵州开阳县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奉中共中央南方局派遣到甘肃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任教,以教书为掩护,组建了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党支部,秘密开展情报工作。
田伯萍于1936年在遵义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长期在贵州工作。1941年皖南事变后,中共贵州省工委遭破坏,大批贵州籍党员被疏散到重庆,田伯萍到重庆后担任《新民报》资料室主任。
1937年,国民政府开始对玉门老君庙油田开展勘查,并于1938年组建甘肃油矿局,在玉门老君庙油田钻探出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口油井。几年时间,位于戈壁荒原的玉门老君庙,集中了15000名石油工人及家属,石油新城拔地而起。到1942年年底,玉门油矿的原油产量占当时全中国原油总产量的97%。
1941年1月,甘肃油矿局(局机关位于重庆)决定设立子弟学校,急需聘请教师。党组织得知此事后,决定派出田伯萍、宁汉戈、黄小穆和丁酉成4名同志组成党支部到玉门开展工作,田伯萍担任支部书记,后又增加丁毅、孙铭勋,支部共6名党员。
这批中共党员来到玉门油矿后,黄小穆化名黄永森担任子弟学校校长,田伯萍化名田君实,担任教导主任(后任校长)。玉门油矿职工子弟学校党支部的成员,以教职员的身份为掩护,由中共中央南方局直接领导,在玉门开展工作。他们在玉门油矿逐渐站稳脚跟后,广交朋友,秘密发展党组织,与《新华日报》的潘梓年、张立直接联系。通常,田伯萍用暗号称呼“莲姐”(潘梓年),如果玉门这边出了事,称“有病”,如果安全则称“健康”。他们利用公开的电码本破译暗码,传送情报。比如抄一张粮食蔬菜物价表,将表中数字按照某种规律破译,就是情报的真实内容。通过这种方式,田伯萍及支部成员开始向中共中央南方局报送有关玉门油矿的情报。1943年,为加强对玉门油矿的控制,国民党中央派员到油矿设立党训班并成立国民党甘肃油矿局区党部。由于特务密探活动频繁,职工子弟学校里也时不时来一些身份不明的人,因此,党支部决定让大家分批撤离。
新中国成立后,田伯萍历任重庆市军管会人事处长、市政府人事局局长等职,1966年筹办重庆工业大学,1973年出任重庆市教育局局长、党组书记,后任市人大秘书长、市政协副主席。1984年病逝于重庆。
秦 明
秦明(1916年-1948年),原名乔映淮,字清川,曾用名高明、李国华,甘肃靖远县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他在中共甘肃工委的领导下,开辟了兰州经庆阳至延安的秘密交通线,并建立靖远中转站。
1933年春,秦明考入甘肃省立一中读书。1936年毕业后赴南京求学,后因经济拮据,于同年7月返回靖远,在北湾小学当教员。这期间,他利用业余时间和好友万良才、刘宗道等人一起创办了靖远“同进消费合作社”,发行进步书刊。1937年初,他辞去教员工作,再次来到兰州,进入甘肃学院高中部就读。“七七事变”后,秦明参加了由我党领导的进步青年组织——甘肃青年抗战团,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秦明等人还成立“秘密读书会”“同仁消费合作社”,发行《读书月报》《星期生活》和部分延安出版的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主张合作救国。1937年11月,经万良才、万通轩介绍,秦明在兰州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受党组织委派打入国民党在兰州的西北训练团。
1938年10月,经八路军驻甘办事处介绍,秦明和新婚妻子一起赴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在中共中央青委领导的“中国青年干部训练班”(通称“安吴青训班”)学习抗日革命理论。1939年3月,秦明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靖远,担任中共靖远县城关支部书记、靖远县委秘书。他以西关小学教员的公开身份为掩护,在靖远县城各学校积极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同年秋,秦明担任了中共靖远县委委员,他利用自己三哥在县城里开的小杂货铺,建立了县委的秘密机关,制定了严密的联络暗号和接头办法,并派可靠的同志化装成卖货郎,肩挑货担往返于5个基层党支部之间,传达上级指示,了解基层情况,把5个党支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党组织的战斗力。
为了冲破国民党顽固派对我党的限制、封锁,及时传送党中央的指示,沟通中央与中共甘肃工委的联系,中共中央指示中共甘肃工委开辟兰州到延安的秘密交通线。1939年冬,秦明受命开辟兰州—靖远—海固—庆阳—延安交通线,并建立靖远中转站。经过一番认真准备,这条秘密交通线很快就开始运转。党中央和中共甘肃工委的机密文件、指示、信件、消息经由这条交通线,秘密顺畅地传递往返。1940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被敌人破坏,工委书记李铁轮、副书记罗云鹏等负责同志被捕。为了保存党的有生力量,秦明等人立即撤往延安。在延安大学学习一年多后,秦明于1942年4月被调到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当语文教员。
1946年4月初,秦明被派到设在庆阳的中共甘肃工委工作。同年6月,中共甘肃工委又派秦明前往靖远,寻找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的靖远秘密党组织。秦明克服重重险阻,只身来到靖远,找到何清涌等人,了解当地党组织的情况,向他们传达了中共甘肃工委的指示,布置了任务,规定了今后的联络暗号。同年10月,秦明被中共甘肃工委派往环县,任县委常委、统战部长,负责环县周围的秘密工作。1947年3月,秦明先后在环县武工队、游击队工作。在一次掩护其他同志突围的战斗中,不幸被敌军俘虏。
秦明虽因被捕而失去自由,但在狱中他并没有停止斗争。敌人唯恐军心动摇,先后把他转押到中宁、平凉等地监狱。秦明在押期间,中共甘肃工委多方设法营救,但均未能成功。1947年6月,秦明被敌人押到兰州后,他和狱友高波(我军某部团政委)秘密建立了狱中党支部,带领全体难友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1948年5月2日,秦明和高波等人被国民党当局用飞机押送至江苏镇江金山寺“国防部训导所”。在狱中,秦明等人积极斗争,帮助王会文等同志成功越狱。同年10月,秦明被敌人以组织狱中暴动为由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年仅32岁。(本文由甘肃隐蔽斗争历史研究小组提供)
相关新闻
- 2021-03-24【红色人物·百年百宝】一张列席证诉说历史风云
- 2021-03-24【红色人物·百年百宝】一把琴,一个人,一首歌
- 2021-03-24【红色人物·百年百宝】一面墙为何占据C位成为镇馆之宝
- 2021-03-24【红色人物·百年百宝】千钧一发的紧急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