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国华 笔墨如人生半醒半释然
原标题:苏国华 笔墨如人生半醒半释然
《钟 馗》
《相依相伴》
《海纳百川》
《气正祥和》
《文运同国运相牵 文脉同国脉相连》
《虽惭老圃秋容淡 且看黄花晚节香》
《扶衰忍冷君勿笑 报国寸心坚似铁》
《精气神》
《观海听涛》
《马到成功》
《花好月圆》
《艳冠群芳》
苏国华老先生身上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那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令每一位接近他的人都倍感温暖。他是一位慈祥的老者,言辞之间更是如春风拂面般亲切,这令交谈更像是朋友之间的闲话家常。
苏国华从小受家庭教养熏陶,酷爱书法艺术,自幼临摹颜、柳、欧、赵名帖,后潜心钻研临习二五书帖,六十余年日习不辍。他的书法艺术,笔法严峻,下笔、行笔、收笔均十分讲究,楷书、行书、草书、行草皆佳。其行草作品纵横飘逸,挥洒自如,字与字、字与行、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处理的极为严格,务求完美,力作《爱莲说》、《马说》、《岳阳楼记》、《赤壁赋》等作品沿袭二王风格。
苏国华的外祖父对教育非常重视,家教甚严。因此,他幼年即习文又学武,当时的清末翰林马玉清老先生,还被特聘来成为幼年时期苏国华以及同龄表兄弟等4人的专职老师,为其讲学授业。
苏国华自幼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学习汉字,深得马老先生喜欢并受到了悉心指点鼓励,这为他后来毕生酷爱书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经数载坚持勤临颜、柳、碑贴,并且用不同重量的铁笔进行磨练,加之天天习武使其腕力和臂力得到了和谐统一,为其今后的书法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书法功底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苏国华的创作道路,受到家庭的影响很深。他的父亲成长在传统文化浓郁的书香门第,对书法颇有造诣。母亲马金香,也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传统修养的大家闺秀,识阿文通汉语,熟读四书五经,有着中国女性特有的相夫教子的传统美德,喜好书画,教子有方。
苏国华就是成长在这样一个具有丰富文化内涵,最具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书香门第之中。受家庭影响和熏陶,苏国华开始学习绘画,并得到了张大千的指点,由此开始了以画为主,兼练书法之路。
“从一开始,父母便对我要求十分严格,这使我很早就在创作的时候养成了谨慎认真的态度。”苏国华表示:“父母一直教导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原则的人。特别是我的母亲,为人友善,豁达包容,对我的要求十分严格,这也养成了我吃苦耐劳的品性。”
苏国华的父亲受过高等教育,具有深厚的书法造诣,也结交了很多当时的书画大家。在张大千逗留兰州期间也与其结为挚友,经常向其请教书画之道。
“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带我到张大千家画画。”提起和张大千的接触,苏国华至今记忆犹新:“有一次,我带着皮球跟随父亲去张大千家,在玩耍中,皮球滚落到了张大千作画的桌子下面,我便以小小的身躯撅着屁股钻进桌子下面拾球。张大千当时正在作画,被我拾球的憨态可掬所吸引,一时兴起便提笔作画。待我从桌子下面钻出来的时候,一幅《孩童拾球图》已经跃然纸上。”
之后,这张画作颇受苏国华全家人喜爱,一直珍藏于家中,但后来不幸被毁,成为苏国华内心一份深深的遗憾。
苏国华人生中也是历尽了艰辛,但他始终坚持着书法创作。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便开始了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生活。考上大学之后,他怀着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开始了对自己艺术人生的憧憬与追求。
后来,苏国华全家迁往了新疆,一去就是30余载。在这期间,他经历了离母丧父的大悲,经历了艰难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放过牧,养过蜂、打过工,当过包工头,也做过生意等等。也正因为他的这段特殊人生经历,故起字号为“天山牧人”。
“虽然经历如此之多的磨难,但我始终未改酷爱书法的初衷。”苏国华感慨地说:“在恶劣的环境下,铁笔不离身、书帖不离手的生活成为了我最依赖的精神支柱。那时,我也是坚持潜心研摹张芝、二王、怀素等碑帖,尤其对二王的碑帖进行了苦心的钻研。”
就这样,至今已六十余载的坚持不懈、刻苦钻研以及坎坷经历造就了苏老先生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如今,他说起这段往事,也已是真的云淡风轻了。
青年时期的生活磨练,塑造了苏国华刚直的性格。他豪爽大气,平时为人处事比较有原则,待人真诚,不喜虚与委蛇,厌恶那些随波逐流之事。因此,他的作品也融入了正直、真诚、开诚布公的情感,给人一种大气之美。
“我觉得一副作品不论好坏,都体现出创作者创作时的状态。”苏国华对研习书法深有体会:“下笔有轻、重、缓、急,画面布局有开阔和紧凑之分,每次下笔,都和创作者的心灵、眼神、手指的动作联系在一起。”
苏国华诗书画皆精通,笔行墨砚,犹如龙蛇动,形体神韵一脉承,风云变幻,尽在笔意中,神情飞扬天地外,全神贯注于毫锋,令每一位观者皆深深陶醉于其书画意境之中。
“我在传统的基调上也悟到了一些创新之道。”苏国华认为:“如书法创作中既要笔随心动,还要意在笔先;既要线条形态上有起有伏,又要力度上有刚有柔;速度上要有急有缓,情感上也要有张有弛。这样,才能令手中用笔抑扬顿挫,用墨淋漓生动,用律和谐统一。只有凭借着遒劲笔法,以及浑圆、大气、凝神的状态,方能充分将创作的激情融入作品之中。”
“我的作品比起传统的书法艺术还差得很远,我只是学到了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点皮毛,不足以称好,充其量就是个半成品吧。”他说:“书法这门艺术是我们民族的国宝,但是如今很多书法作品过于急功近利,商标过多,包装过多,脱离了艺术的本真。更有些粗制滥造的作品也在市场中鱼目混珠,这样的作品有损于中国书法的博大精深。”
“要写好书法,是要下苦功夫的,就像做人一样,一半清醒,一半释然。”苏国华感慨地说:“要严于律己,刻苦钻研,这样才能有艺术成就。人活着,就要留下印迹,这个印迹不是名,也不是利,而是对理想的热爱,对艺术的执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不管是哪条路,要想有所收获,都是要付出努力的。艺术家只有真心关心中国书画艺术的未来,才能在创作中积极探索中国书画艺术的新路子。”
在数十年如一日的艺术追求道路中,苏国华始终对自己要求甚严,他由衷地说:“书法的境界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地学习、摸索、苦练才能不断地感悟,才能不断地进步。”
出生书香门第,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严厉的家庭教育,最终塑造出苏国华的独特个性。他一心追求书法艺术的真谛。平日里,也基本不参加任何行业学会和活动,只是一心追求书心统一的超俗境界。可见,苏国华老先生的艺术道路虽走得艰难坎坷,但始终能恪守本心,一生执着地追求着挚爱的书画艺术,终使其艺术人生历久弥香。
■ 人物简介
苏国华,字子石,号天山牧人,回族,大学文化,1940年出生于甘肃临夏市,祖籍南京。现为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甘肃书法家协会会员、西安曲江书画院会员、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先后被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授予“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名家”荣誉称号,中华文化名人堂授予“中华文化名人”荣誉称号,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授予“金奖艺术家”荣誉称号。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首席记者 李 超 文/图
相关新闻
- 2021-06-17展览怎么办?观众说了算 甘肃省博邀请观众为陈展建言献策
- 2021-06-17甘肃省文物考古所推荐新书揭示:秦人从哪里来
- 2021-06-17庆祝建党100周年甘肃省剪纸作品展入选作品公示
- 2021-06-17好的省博将举办“丝路上的王国影像”讲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