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脱贫的“领头雁”——记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致富带头人唐立栋
原标题:产业脱贫的“领头雁”
——记永登县龙泉寺镇大涝池村致富带头人唐立栋
永登子山养殖种植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既然选择了农业,就意味着付出,我要让奋斗的人生在黄土地上闪光。”日前,对家乡有着浓烈情怀的农民企业家唐立栋坦言。
穷则思变
外出赚得“第一桶金”
今年52岁的唐立栋,整天穿梭在田间地头,驴棚圈舍,忙得不亦乐乎。18年前的一天,唐立栋夫妇下定决心,前往千里迢迢的西藏那曲打工谋生,并用积攒的薪金开了一家小餐馆,凭靠诚信经营和辛苦劳作,通过几年的努力,他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故土难离,思乡情切。唐立栋记不清有多少个夜晚梦回故乡,梦境里故乡那山那水那人,一切皆是熟悉的画面,梦醒不免怅然若失,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眠。
2011年秋天,唐立栋怀揣对家乡这片土地的热爱,毅然放弃了在西藏那曲收入可观的餐饮生意,回到阔别多年的大涝池村。在他的示范带动下,2014年,大涝池村全村发展高原夏菜种植面积500亩,人均增收1000元。
科技兴农
助力合作社健康发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4年初,唐立栋牵头成立了永登子山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亩,从种到收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他积极与省农科院、兰州市畜牧兽医研究所、县引大、县农技中心合作,全面推广高效节水管灌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优质青贮玉米丰产栽培关键技术等多项农业实用技术,当年即喜获丰收,增收100余万元。
唐立栋始终坚信科技是引领产业发展的引擎。近年来,合作社通过与省市科研院所合作,参与开展了饲草种植加工和肉驴健康养殖方面的科研项目,合作社结合自身种草养驴的实际,申报了草畜一体化发展相关科研项目,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升了合作社的科技水平,显著增加了合作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攻坚克难
带领群众致富
早在2017年,唐立栋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50亩,建成了高标准肉驴养殖场。从辽宁、山东引进肉驴300头,发展特种肉驴养殖产业,以农村“三变”改革为契机,按照“合作社+村集体+贫困户”的带动模式,发挥自身和行业优势,积极探索种、养、加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不断拉长饲草玉米种植、加工、肉驴养殖、有机肥生产的循环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目前,大涝池村全村饲草玉米种植面积达5000亩,辐射东山片各村达10000余亩,年产饲草玉米7.5万吨,饲草供应链触及兰州、白银等省内地区和青海省部分地区。发展肉驴规模2000头,年出栏500头,驴肉、驴皮、驴奶销往全国各地。
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三农”政策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永登县人大代表的唐立栋深知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对乡亲们来讲意味着什么。“我是大涝池村的人民选出来的,就要为农民脱贫谋出路,为广大民众增收入”。对此,唐立栋坦言。
逐梦草牧业
一心为民正当时
作为曾经的村党支部书记,唐立栋以壮大村集体经济为己任,依托饲草、肉驴产业,吸纳大涝池村及周边7个村上级扶持的285万元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按照6%的比例进行分红,8个村集体经济增收17.1万元,实现了产业旺、村增收。
作为农民的儿子,唐立栋造福桑梓,积极助推“三变”改革的落地生根。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的总目标,采取“村级土地银行(农户)+经营主体(基地)+村集体”的模式,带动农民通过土地入股、资金入股、劳务入股等方式参与“三变”改革,盘活了沉睡资产、用活了各类资金、激活了内生动力。其中:农民入股914户3121人(贫困户49户114人),土地入股5000亩,资金入股60万元,固定劳动力入股10人(临时用工每年可达4000人次),实现了土地流转获租金、资金入股分红金、基地务工挣薪金,促进山区8个村农民人均增收827元。同时,贫困户参与村集体二次分红,人均增收688元,加快了全村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做大做强肉驴产业
实现产业旺村增收
永登子山养殖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将以市场为依托,建立养殖、冷藏、防疫、仓储、办公等五大功能区,不断扩大养殖规模,通过集中代养、订单养殖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同时,着力打造肉驴繁殖、育肥、加工、保鲜、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做大做强肉驴产业,全力促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旺、村增收、户脱贫的目标。
唐立栋始终把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大涝池村经济和其他各项事业的发展作为自身价值的体现,敢闯敢干,敢为人先,自强不息,树立了新时代的优秀农民企业家的新形象。为此,唐立栋表示,在大涝池村、龙泉寺镇乃至更宽广的天地里,一大批立志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的优秀农民企业家,正在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在壮阔的事业中。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张万宏
相关新闻
- 2021-06-15隧道建设者的别样端午
- 2021-06-15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李宗省:祁连山上的“守望者”
- 2021-06-11“卫国戍边英雄团长”祁发宝:宁可牺牲生命,不丢国土一寸
- 2021-06-11中科院西北研究院研究员李宗省:祁连山上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