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省外媒体刊甘肃

三农巡礼·甘肃篇丨从“苦甲天下”到陇原振兴

21-06-03 10:45 来源:农民日报 编辑:赵满同

  原标题:三农巡礼·甘肃篇丨从“苦甲天下”到陇原振兴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甘肃省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苦干加实干,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创了符合甘肃实际的干旱高寒农业发展之路,不仅成功实现摆脱贫困的夙愿,还掀开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三农巡礼

  地形酷似一柄玉如意,东西绵延1600多公里,几乎囊括了地球上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拥有丰富的气候类型,是一个“宝贝地带”。

  拥有八千年璨若星河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华夏文明以及华夏农耕文明、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带和枢纽地段,留下了无数辉煌与传奇。

  这就是甘肃,然而长期以来这里却也是世人眼中的“苦甲天下”之地——因为历史、自然等多重因素,干旱、贫困的影子挥之不去。一度,甘肃的“一方水土养活不了这一方人”。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甘肃省的干部群众解放思想、大胆探索,苦干加实干,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创了符合甘肃实际的干旱高寒农业发展之路,不仅成功实现摆脱贫困的夙愿,还掀开了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从“吃不饱饭”到丰年有余

  曾经,甘肃不少人因吃不饱饭而发愁,全省的粮食要依靠外调方能满足所需。

  针对干旱少雨、水资源极度匮乏的状况,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省着力开展以兴修梯田和农田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田基本建设,先后启动实施了“三西”开发建设项目、景电调水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水利工程。从1978-2000年,全省梯田面积从808.29万亩增加到2231.16万亩,增长1.76倍;全省有效灌溉面积从1273.12万亩增加到1472.2万亩,增长15.6%,全省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为粮食增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农业发展积累了永续的宝贵资源。

  定西市安定区马铃薯种植基地。鲁明 摄

  “有水路走水路,没有水路走旱路,水旱不通另找出路。”甘肃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李旺泽说,为彻底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甘肃全省上下开动脑筋,干部群众一起想办法,探索出了“打水窖、修梯田、铺地膜、调结构”等为主要内容的旱作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集雨节灌、梯田建设、地膜工程、流域治理等系列旱作农业技术。借助“全膜双垄沟播”等旱作农业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甘肃省不断健全完善旱作农业技术体系和旱作农业产业体系,开启了旱作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经过艰辛努力,在世纪之交,甘肃省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全省人民的吃饭问题,实现了粮食自给、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从2011年开始,甘肃省的粮食总产量成功跃上1100万吨的大台阶;到2020年,甘肃省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200万吨大关,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10344.3元。这个数字,是1978年的102倍。

  特色产业遍地开花结出“富民果”

  “在彻底解决吃饭问题后,群众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农民既能‘吃得饱’,又能‘有钱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李旺泽说,甘肃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进入新世纪,为了尽快让广大农民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顺应天时、遵循自然规律;顺应市场、遵循经济规律;顺应时代、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的原则,从单纯追求粮食产量向特色化、差异竞争、错位发展转变,什么有比较优势就开发什么,提出了“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面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开创了甘肃省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局面。

  陇西县中药材种植基地。鲁明 摄

  思路确定了,就要甩开膀子干。彼时,乘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东风,甘肃省积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以改革寻找出路,用创新思维谋划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大力发展“四个1000万亩工程”和牛羊大县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大做强“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特色优势农产品,初步形成了“牛、羊、果、菜、薯、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农业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和独特的位置,不仅极大地丰富城乡居民的“菜篮子”“果盘子”“肉案子”,农民群众的“钱袋子”也随之鼓了起来。

  昂首迈步乡村振兴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绿色兴农、科技兴农、质量兴农,立足甘肃地理区位优势和寒旱自然禀赋,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

  酒泉市肃州区大力示范推广无土栽培技术。鲁明 摄

  甘肃省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伴随着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决战的关键阶段,甘肃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根本之策,紧盯主攻方向,制定了“六大产业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把扶贫资金精准到户,扶持贫困户扩大种养规模与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扶贫产业体系进行有机结合,从大力构建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入手,拉开架势构建起了扶贫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在政策的有力扶持下,甘肃特色产业发展如火如荼,一大批“甘味”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享誉全国。

  李旺泽说,经过不懈努力,甘肃省培育形成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主导产业为主,小庭院、小家禽、小手工、小买卖、小作坊“五小”特色产业为补充的产业格局,不仅为全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更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振兴打下了坚实基础。当前,全省农业农村发展整体呈现出“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收入增、百姓喜”的良好局面。

  蓬勃发展的甘肃草食畜牧业。鲁明 摄

  李旺泽说,脱贫攻坚战胜利收官后,面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征程,甘肃省积极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推进乡村产业与乡村规划相结合,坚持乡村产业发展与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推进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相结合,坚持县城镇村的发展要一体化规划、统筹发展,全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关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的历史性转变,今年年初,甘肃启动实施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按照计划,“十四五”期间甘肃省将建设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区100个以上,打造10个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加快培育一批500亿元级以上的产业,带动形成中药材、蔬菜2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以国家级为龙头、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基础的产业园区体系,实现县(市、区)国家或省级产业园区全覆盖。

  甘肃陇南产茶区,茶农采制春茶。杨宁静 摄

  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的实施,吹响了甘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号角。如今,在这个昔日的“苦甲天下”之地,人们正努力让乡村焕发新的活力,书写古丝绸之路上新的传奇……

  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吴晓燕 鲁明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匈奴歌谣里的秘密:河西走廊曾是匈奴的军工中心 匈奴歌谣里的秘密:河西走廊曾是匈奴的军工中心
  • 甘肃这座千年古寺 号称“陇右第一名刹” 甘肃这座千年古寺 号称“陇右第一名刹”
  • 台青到访刘家峡电水站:高峡出平湖 凝聚黄河魂 台青到访刘家峡电水站:高峡出平湖 凝聚黄河魂
  • 《穿越丝路的花雨》经典诞生背后的故事 《穿越丝路的花雨》经典诞生背后的故事
  • 严查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 兰州城关区重拳整治“五毛食品” 严查学校及周边食品安全 兰州城关区重拳整治“五毛食品”
  • 2021“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甘肃行)”活动启动 2021“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甘肃行)”活动启动
  • 兰州公安交警20条举措护航高考 兰州公安交警20条举措护航高考
  • 兰州:公交智能中枢让三千余台公交车“活”起来 兰州:公交智能中枢让三千余台公交车“活”起来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纪委监委通报3起违反中央八项规
2   巧解“寒旱”之难——甘肃省“厕所革命
3   兰州万人敌 一箭定江南,夺下江陵城
4   匈奴歌谣里的秘密:河西走廊曾是匈奴的
5   甘肃这座千年古寺 号称“陇右第一名刹
6   台青到访刘家峡电水站:高峡出平湖 凝
7   《永乐北藏》 张掖一部御赐佛经的传奇
8   兰州市生猪鸡蛋出场价继续下降
9   桃树坪小学异地重建项目顺利推进
10   兰州打造“两网融合”模式推动垃圾分类
11   甘肃省第二批绿色制造体系名单出炉
12   甘肃省公安厅发布一周典型电诈案件预警
13   画道法自然 蜜成花不见——访画家沈风
14   中高考期间兰州考生可免费乘公交
15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画作品巡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