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甘肃高校综合

乘时代长风 担强国使命——半月谈·兰州大学校园号外

21-05-28 14:21 来源:半月谈 编辑:张玉芳

  目录 CONTENTS

  军中“白鸽”飞回兰州大学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天安门广场盘旋飞翔的7万羽和平鸽成为阅兵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兵式结束了,这些小白鸽已回到了各自的爱巢,而那位出现在国庆盛典阅兵护旗仪仗队的江苏沭阳籍女兵王心语悄然退伍回家。

  坚守奋斗,甘于奉献

  ——兰大气质

  聚青春之力抗击疫情

  他们,相逢抗疫一线

  以笔为刀,共战疫情

  寻梦想之声保家卫国

  参军入伍,是荣耀,也是使命

  军中“白鸽”飞回兰州大学

  立西北之地心向中华

  让石榴花开在边疆

  将青春播撒在高寒野外

  坚守奋斗,甘于奉献

  ——兰大气质

  千年金城,丝路重镇;黄河东去,不舍昼夜。时间从未改变前行的脚步,兰大从未改变奋斗的姿态。强烈的使命担当和爱国情怀,淬炼了一代又一代兰大人不可磨灭的精神气质:坚守奋斗,甘于奉献。百十一载自强不息,新时代独树一帜。岁月不老,兰大依然风华正茂,新时代的兰大青年正在赓续初心,他们也必将书写出新的兰大故事。

  聚青春之力抗击疫情

  他们,相逢抗疫一线

  “冯,你是不是在中医傣医医院工作?我现在在你们医院。”

  “真的吗?学姐!”

  2021年4月5日,兰州大学2016届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冯恩旭收到微信消息的时候简直不敢相信,自从毕业后就一直没见过的余秋丽学姐,竟然也来到了云南省瑞丽市这个位于中缅交界地的边陲小镇,这个在过去的六天内新增本土确诊病例48例的地方。

  “虽然当初在兰大的时候交流很多,但毕业了各自忙碌着,也就很少联系了。当突然得知学姐来到了瑞丽支援抗疫,和我一起战斗时,就很能感受到我们兰大青年的力量。”

  冯恩旭和余秋丽拥有三个共同的身份标签:云南人、兰大毕业生、瑞丽抗疫一线战士。

  “妈,这次我又要食言了”

  2021年3月29日,冯恩旭满口答应了母亲,在即将到来的清明假期回一趟家。

  今年27岁的冯恩旭家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距离瑞丽市180多公里。2020年11月,为加强边境防控和打击非法偷渡的力度,瑞丽市各级各部门干部开始义务守边,前往边境参与巡逻值守,冯恩旭也在其中。而在这半年间,冯恩旭只短暂地回过两次家。

  在瑞丽一线忙忙碌碌,今年过年期间,冯恩旭也没有回去梁河老家。“大年三十和初一轮到我守边,父亲也得在厂子加班,只留下母亲一个人在家里过年,看着视频里孤零零的母亲心里很是难受,对于母亲我终究是亏欠了。”

  进入3月,冯恩旭期盼着在清明假期回家看看许久未见的父母,然而事与愿违,2021年3月30日,云南报告新增确诊病例6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3例,均在瑞丽市。

  晚上12时左右,冯恩旭接到通知,前往单位接受紧急工作安排。抓起衣服冲进寒夜,冯恩旭心知,这次答应母亲回家看看的承诺,又要食言了。

  “虽然很辛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一心只为守护好美丽的家园。而且我从小就有当一名军人的愿望,一直没实现,这次守边让我穿上了绿军装,也算是圆梦了。”

  奇妙的一线相逢

  在遥远的771公里之外,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省疾控中心,一件对冯恩旭来说称得上是惊喜的事情正要发生。

  今年28岁的兰大公共卫生学院毕业生余秋丽,在省疾控中心工作了不到两年,2021年4月4日下午14:00,正值清明假期,余秋丽收到紧急通知:前往瑞丽支援。

  收到通知后,余秋丽立刻收拾行李,由哥哥驾车送回昆明,搭上当夜九点半的航班,于凌晨十二点半抵达瑞丽。

  余秋丽被分配在瑞丽市中医傣医医院,她记得当初关系不错的兰大学弟冯恩旭也在这家医院工作过,于是在安顿好后,她就向冯恩旭发消息:“冯,你是不是在中医傣医医院?我现在在你们医院。”

  “真的吗?学姐!”

  两人都是同样的激动,毕业将近五年从未没见过面,这次竟然因为同一个目的相聚在瑞丽,冯恩旭通过电话向余秋丽询问着,“这边的生活还习惯吗”“有没有什么要帮忙的”。余秋丽也了解了冯恩旭被调到瑞丽后的守边生活,她说:“在抗疫一线相遇,真的是很奇妙,我们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却有着同样的初心使命。”

  来到医院后余秋丽被分配到了流行病学调查组,主要工作是对确诊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追踪传染源和密切接触者。

  “还没开始工作的时候,内心有些许担忧,但是当真的穿上防护服,走进病例家中的时候,内心就平静下来了,那个时候只想着尽可能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短聚——转身继续征程

  两人都在瑞丽,但却一直忙碌着各自的工作,没有时间相聚。直到4月7日,冯恩旭难得空闲,向余秋丽询问是否遇到困难,得知学姐的眼镜坏了,十分影响生活和工作,尽管现在瑞丽的眼镜店基本都处于关门停业状态,要配眼镜有些困难,冯恩旭还是说:“学姐,别担心,我来想想办法吧。”

  冯恩旭在一筹莫展时突然想到:有些药店提供配眼镜的服务。在附近药店店员的指引下,冯恩旭开车前往了人民路一心堂总店,虽然药店在营业,但店长告诉冯恩旭,“我们配眼镜的工作人员在小区出不来。”

  冯恩旭着急地说明这是为一名来瑞丽支援的医生配的眼镜,店长一听是为了抗疫“战士”配眼镜,立刻说道:“我来想办法!”

  配眼镜的工作人员在可以出小区后迅速赶来药店,半小时后,冯恩旭接过赶工赶得满头大汗的工作人员手中的眼镜,赶往学姐所在的中医傣医医院,余秋丽正在那里等待着。

  时隔五年,两位同窗好友终于再次相见,在安静肃穆的医院门口,在繁忙紧张的抗疫一线。

  冯恩旭感叹道:“我们在瑞丽一线短暂相聚,虽多年未见,可岁月没有冲淡我们的友情。”

  拿着新眼镜,余秋丽不无感动地对冯恩旭说:“我会更努力地工作,为了让瑞丽早日疫去春来。”

  相聚的时间并不长,余秋丽须得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冯恩旭也将再次回归一线,他们约好了,等疫情结束,一定聚一聚,逛一逛重新繁华起来的瑞丽,有时间一起回兰大,看看母校的变化,聊一聊毕业后的我们。

  以笔为刀,共战疫情

  2020年1月中旬,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牵动了千千万万国人的心,韩志晓也不例外。大年三十,这个本该阖家团圆、欢聚一堂的日子,却笼罩在了疫情的阴云之下,许多人手机上的拜年祝福被疫情信息所取代,各种焦虑与关切纷至沓来,频频出现的字眼是:病毒、疫情、感染的蔓延,还有急需医生、药物、病床、救援物资等等,同样被疫情信息环绕的韩志晓在这一天下定决心,要以己之长做点什么。“我是一个中国人,更是一名中共预备党员,在这个时候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做些什么,作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学生,我也许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去贡献一份力量。”

  1月24日除夕当晚,他便开始了“抗击疫情”的漫画创作。《门神》系列漫画,是韩志晓创作出的第一组有关抗击疫情的漫画,“门神”是传统民间信仰中守卫门户的神灵,因此他希望这组《门神》漫画同样可以护佑中国人民“诸邪辟易,百病不侵”。

  有了《门神》作品之后,韩志晓开始将目光放在那些真正守护国家、守护人民、守护生命的英雄身上。2月4日,他开始构思全新的系列漫画,5日一天画出草图,6日晚便一气呵成完成了作品《逆行英雄》。这组漫画代表了不同的职业中那些勇敢奔赴一线、抗击疫情的战士们,也寄托着韩志晓对他们的敬意以及参与抗疫的赤诚与决心。2月8日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发表了这组漫画,成千上万的读者纷纷转发、点赞和留言,他便以这样的方式,与逆行英雄们共同参与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得知自己的作品被人民日报官微推送时,韩志晓十分激动,“寒假的时候,我刚刚失业,不知道下一次失落会什么时候到来,但塞翁失马,我用了两天时间去反思,失业未必不是好事,这也让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创作。在这期间,老师的帮助和建议让我有了灵感和思路,也让我在创作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韩志晓坦言在创作《逆行英雄》时自己没有别的想法,只是想感恩这些伟大的逆行者们。他花了很多时间看新闻,紧跟时事,发现其实有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人们在坚守着,奋斗着。他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人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他想通过自己的画笔记录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们。“我做这些,技术层面是其次的,想法和一颗真诚的心才是不可或缺的。我们面对疫情都应该充满正能量,有一颗乐观的心。”

  在创作了《门神》《逆行英雄》后,他于元宵节当天发表了抗疫系列作品《团圆》,三组作品都得到了认可,被中新网、环球网、甘肃省广播新闻、甘肃教育微信、甘肃省学联微信、科普中国微博等平台转发和报道。他说《逆行英雄》中出现的英雄们远远不够,希望通过接下来这套IP的延续,把更多平凡而伟大的基层工作者添加进去,记录那些特殊时期默默“守卫”祖国的英雄们。“在幕后台前,有很多平凡而伟大的人,我没有他们千分之一的伟大,但我也想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做点什么,我希望在用作品致敬他们的同时,感染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传播正能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共战疫情

  寻梦想之声保家卫国

  参军入伍,是荣耀,也是使命

  携笔从戎,青春绽放;参军入伍,保家卫国。在兰大,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主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强军思想,积极响应祖国召唤,自愿奔向蓝天绿营,用年轻的蓬勃力量,实现参军报国的梦想。

  一朝特战人,终生特战魂

  李晗,艺术学院本科生。2017-2019年在某特战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多次参与部队行动,荣获“特战尖兵”“金牌狙击手”“金牌跳伞员”等荣誉。

  我的姥爷是军人出身,参加过炮击金门战役,琴棋书画也是样样精通,因此我选择了音乐表演专业,后来又选择了参军。

  当兵这两年,我掌握了多项特战技能、多种枪械操作,在全国各地参与了不少军事演习、军事比武,平日里也不忘自己单独训练健身格斗。在政工方面,我也充分发挥特长,作词作曲谱写了连歌,多次担任晚会主持人、参与配音和解说。

  在部队,我们常年风吹日晒,在泥潭中摔打,上到高原山地,下到丛林密林。现在虽然脱下军装,回到学校,但特种兵的经历对我来说是这辈子最大的财富。我将永葆军人本色,一朝特战人,终生特战魂,军旅虽短暂,人生永辉煌!

  两载从军梦,此生军魂长

  曾宁宇,艺术学院本科生。2018-2020年在武警青海总队西宁支队服役(特种兵)。服役期间荣立个人三等功,荣获“优秀义务兵”荣誉。

  儿时的我就有一个梦,身着军装,保家卫国。我的爷爷是一名老兵,曾屡获战功。受他的影响,我心中参军的想法越来越坚定:我想追随前辈的步伐,参军入伍。

  我曾经体重达到207斤,经过一学期坚持锻炼,我的体重减了67斤,这让我意识到锻炼体格的重要性。大二结束,我填报了入伍志愿书,终于穿上了梦中的那一身橄榄绿。列兵第一年底我被评为了优秀义务兵;2020年8月,我因年度工作训练表现突出荣获个人三等功。在训练之余我也会发挥自身所长,为战友们拍摄照片视频,宣传报道。

  回望两年时光,有那些和战友们同甘共苦的日子,更有在艰苦的条件下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我认识到:军人并不只有手握钢枪的威武,更有舍小家为大家的大义。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时刻保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勇于担当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用青春和热血汇聚成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守护一座城,平安一方人

  卡门江·阿不都热合曼,维吾尔族,口腔医学院本科生。2016-2018年在新疆某部队服役,服役期间执行多项任务。

  2017年夏天,距离我入伍已有近一年时间。某天,我们小队正在执行巡逻任务,本以为当天会一如往常,可突然接到群众报警电话,某小区楼道内有一醉酒男子,持刀在电梯门口,严重影响群众安全。

  我们迅速出警,背着巡逻装备,负重爬楼梯到达小区13楼。本想以快速的方法将其制服,然而这一次我们面对的并非是歹徒,而是一位喝醉酒的普通群众。虽然其带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攻击性,但他并非是我们的敌人。

  于是,我们首先对他进行劝导和安慰。然而这名男子并没有听劝。他醉酒程度较深,行为失去控制,突然站起来向房间窗户奔去,我们迅速跑过去,立刻将其救下,送至就近派出所。

  这个经历让我意识到,我们不是为了制服歹徒而去制服,而是要保卫我们的人民群众,保卫亲人,保卫我们的城市,保卫我们的国家。感谢国家,感谢学校给我这个锻炼提升自己的机会,是军旅生活让我懂得了保护与守卫的意义。

  高原炼真章,退伍心不移

  李小军,核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生。2016-2018年在西藏某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多次赴高海拔地区参加演训任务,曾获“优秀义务兵”及嘉奖。

  2014年,我顺利考入兰州大学,两年后,我又通过了层层考核,于兰州市城关区武装部应征入伍。抱着“当兵就要去最艰苦地方”的信念,我主动要求去边远地区服役。

  我觉得这两年中在部队最辛苦的是2017年执行任务的时候,我们3月份从驻地出发驻训,到11月才回到驻地。那段时间,我们通常是天亮了吃过早饭就去阵地上挖堑壕堆地堡,等天黑了才回去。当时是西藏的雨季,任务又紧张,我们穿雨衣干活,衣服基本就没干过,有时候中午吃饭就只能扒着吃,连筷子都拿不稳。

  我想,自己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一个是靠自己的信念,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到底;另一个是靠战友们大家一起努力相互鼓励,毕竟团结就是力量,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对我来说,两年的军旅生活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细心和坚强。以前遇到复杂的事情会觉得无从下手,但是在部队训练中我学会了吃苦耐劳,变得更加坚强。

  汗水铸辉煌,沙场练精兵

  马笑天,哲学社会学院本科生。2017-2019年在新疆军区某部队服役。服役期间参加炮兵集训为团队获得荣誉,两次参加演习任务,以上等兵身份担任战斗班副班长,曾获“优秀义务兵”。

 

  我于2017年入伍。初到新疆,深感不适,那里气候比较干燥,紫外线照射强,嘴唇、脖子的都晒得干裂,到了冬天天气特别的寒冷,气温甚至能到零下32度,很多战友因为保暖措施没做好,手上、耳朵上生了冻疮。

  2018年夏天,我被连队选去参加炮兵集训,那时正值炮兵班刚组建,大家都没有什么经验,第一次实弹打靶,导致了我的左耳耳鸣,一直到现在退伍也没有痊愈。

  2019年6月,我有幸参加了联合军演。为了完成演习任务,我们提前两个月进驻演练场。每天早起晚归,在演练场摸清地形,熟悉情况。中午休息是最幸福也是最难熬的,我们的休息地方就是演习场的地堡和交通壕,后面为了节约时间更是直接睡在运输车下面,中间几次遭遇恶劣天气,但我们没有一个人退缩,在规定时间节点完成了演习任务。

  退伍后,我和战友也一直保持联系。部队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了我很多难忘的回忆,我会带着这些记忆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继续走下去。

  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一颗颗赤诚的心,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选择投身军营,无怨无悔。百余年来,兰大学子都传承着,携笔从戎精忠报国的家国情怀,也传承着兰大的红色基因,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

  军中“白鸽”飞回兰州大学

  2019年10月1日上午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大阅兵典礼,第一个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的仪仗方队中有名叫王心语的女孩,她是兰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本科生。

  “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天安门广场盘旋飞翔的7万羽和平鸽成为阅兵场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阅兵式结束了,这些小白鸽已回到了各自的爱巢,而那位出现在国庆盛典阅兵护旗仪仗队的江苏沭阳籍女兵王心语悄然退伍回家。”

  王心语也被江苏地方媒体称为是天安门广场的“小白鸽”,如今,这位“白鸽女孩”已经回到了兰州大学,重新回归学习的“战场”。

  入伍——一张征兵宣传单

  2015年9月,即将升入高二的王心语,正赶上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大阅兵,在电视上看到女兵方阵从天安门广场走来,女兵们英姿飒爽的身影、整齐划一的排面、掷地有声的步伐,让王心语羡慕不已,梦想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女兵,但这对于当时仅仅是名高中生的她来说,概率实在太低,因此她只能把这份心愿埋藏在心底。

  2017年暑假,结束高考的王心语终于收到了兰州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随之邮寄的还有一些征兵宣传材料。这让早就向往军旅生活的王心语看到了圆梦的希望。

  “学校的《入学通知书》里夹带的还有一张征兵宣传单,我才知道大学生可以保留学籍应征入伍,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就点开了全国征兵网站开始报名。”

  “好险!”当王心语点开网站才发现,这时距离报名截止时间已经不到两个小时,在庆幸自己好运的同时,王心语迅速完成了报名。后来又是填写相关材料,又是参加体检,从沭阳到宿迁到无锡再到南京的体检都是一路绿灯。

  2017年9月5日,王心语来到兰州大学报到注册,当天下午就得到了体检通过的消息,并接到了北京三军仪仗队的电话,电话里征求她是否愿意参加仪仗队的意见。“去!肯定要去!”王心语没有犹豫,随即在学校武装部、招生办和学院的支持帮助下,完成了保留学籍等手续的办理,军旅梦就此起航。

  参阅——一份铭记终生的荣光

  刚到仪仗队新兵连的王心语,用懵懂无知来形容自己一点也不为过,不要说基本科目学起来吃力,看到老兵的举手投足,甚至感到自己连怎么叠被子、怎么站队、怎么说话、怎么走路……都不会了。

  最可怕的是我的背有点驼,不像别人能笔挺地直起来,这是仪仗兵的大忌。还好有那么多首长、战友关心我、鼓励我,陪练陪矫姿。除了正常的操练学习和吃饭睡觉外,只要有一点零碎空闲时间,我都会把背挺在墙上丝纹不动地站着,站着站着就汗流浃背,站着站着就累瘫了。那时候睡觉成了最痛苦的事。为了矫姿,我是不用枕头的,始终保持着“一”字型睡姿。两个多星期过后,战友惊喜地发现我的后背直起来了!过了这一关,以后就什么都能适应了。

  经历了3个月的新兵集训,王心语转入了仪仗队进行专业训练。经过严苛的训练和严格的选拔,2018年夏天,王心语成功地编入了仪仗队。一年多的时间里,王心语参加了“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迎接外国首脑访华等20余场仪仗礼仪,因为表现突出获评中队训练先锋、优秀士兵,受到多次嘉奖。2019年,王心语被抽调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庆典,这个曾在屏幕之外羡慕受阅女兵的小姑娘也成了全国人民注视的对象。

  “列队要对正标齐,走起来要保证每步都是标准的75厘米”。为了保证队列的整齐和步幅的准确,男兵们会利用休息时间在训练场上打满75厘米的步幅线,选拔步幅准的战士做排头,同时还会逐个纠正步幅。除了步幅,军姿的挺拔、帽线、眼线、鼻尖线、下颌线、枪口线、踢腿的高度力度等也都会做要求,所以才有了阅兵场上“复制粘贴”一样的效果。

  燥热的天气下迎着太阳,战士们一动不动地站上一个小时,每个人脚下都是一个小水滩,每走完一趟正步,汗水就在路上留下整整齐齐的一片水渍,这让王心语非常感动和自豪。

  “其实我们在正式受阅前在天安门广场有三次的实地演练。尽管在仪仗队两年的时间对我们心理素质有了很大的锻炼,情绪也有了很好的调整,但第三次我还是挺紧张的。我只能告诉自己,阅兵时刻真的来了,紧张就会导致失常、失败,那是很危险的事情。只有以平常心对待,反而更能放松自己,更能发挥到极致。走在队列中,全身规范运作,心理坦然面对,眼神是定格的,看到的只是战友的后脑勺,就不会去胡思乱想了,也就不会出什么差错。”

  这次重大和光荣的任务,也是王心语退伍前的最后一次任务。她努力以平常心来对待此次检阅,就像平时训练的那样,走在队列中,全身规范运作,心里坦然面对,眼神定格……王心语和战友们圆满完成了阅兵任务。那些没日没夜的苦练,曾经为了矫正背姿贴墙挺立、不睡枕头的日子,夏季地表50度高温里咬紧牙关的坚持,领导、战友们的付出与帮助,在这一刻也都有了答案。归队后,王心语和战友们还要接受新的任务,生活也恢复如常。就在这样平凡而规律的生活里,王心语退伍的日子也一天天近了。

  返校——一次深思熟虑的抉择

  仪仗队员个顶个都是尖儿。大阅兵结束后,王心语也收到了多个单位的挽留,希望她就地进入新的岗位。虽然对部队和战友们有着深深的热爱和浓浓的不舍,但是经过深思熟虑和审慎抉择,王心语还是决定返校入学。

  “仪仗兵的经历确实是我人生之中的精彩一瞬。但我太年轻,学历也仅仅是高中毕业,需要更多的知识来武装头脑。”

  军营的两年使王心语深刻地感受到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与大学生战友们相比,他们的学习能力更强,知识体系更系统,思想上也更加成熟,在他们身上王心语看到了自己的短板。

  “我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回归到兰州大学充电,等我有能力了再来接受挑选。”

  这只从天安门广场飞来的“小白鸽”,现在已经逐渐适应了学校的新生活。“回校之后感受到了很多的温暖,同学们知道我是‘参阅的兵姐姐’之后,都主动地跟我打招呼,有的还会说,‘可不可以跟你握个手’。”

  王心语表示,今后将更加努力学习,积极工作,用优异的成绩报效祖国,“愿更多的弟弟妹妹们胸怀报国之志,接过我们曾经使用过的钢枪,共同捍卫祖国的尊严和新时代的美好生活!”

  立西北之地心向中华

  让石榴花开在边疆

 
 

  “石榴花开在边疆”团队,以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徐黎丽教授为带头人,团队共计25人。其中,硕士研究生22人,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边海防学院进修生1人、少数民族学生5人、留学生2人。

  他们穿越风沙肆意的沙漠、低温冻骨的雪地、地形崎岖的盆地,历经大自然的种种考验;亦或身处语言不通的外乡、目无熟人的村落、习俗相异的风土,一切研究从零开始。

  他们迷茫过,也煎熬过,随着时间流逝,他们从自身作为“被观察的人”,到能够“去观察别人”,真正走进了当地民众的内心。最终,当他们踏上祖国与邻国的神圣界线,放眼眺望,远方尽是祖国边疆美好风光。

  这些正是石榴花团队成员曾经或现在所经历的,而这“行走边疆”之路,是他们开启科研大门的必修课。

  科研行口岸,服务馈边疆

  “我们做的是边疆研究,加上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就起了这个名字。”谈到团队名称“石榴花开在边疆”的由来时,导师徐黎丽解释道。

  正如团队名称“石榴花开在边疆”,它不只象征着团队要为“边疆各民族、各职业群体、各区域的人紧紧团结一起”作出贡献,也代表团队自身“留学生、博士后、博士、硕士和本科生”研究梯队的健全、“外语专业、历史专业、藏学专业等”学科背景以及“蒙古国、哈萨克斯坦等”国籍背景的多元化。正是这样多元的团队背景,构成了由25名成员紧紧团结在一起的“石榴花”导学团队。当“石榴花”团队遇上了紧紧拥抱在一起的“石榴花”各民族,边疆研究的特色将被充分体现出来。

  这些年,石榴花团队紧扣边疆研究,“如何促进边疆地区发展、如何提高边疆民众的生活水平”始终是他们关注的焦点。“边疆研究”并非外界所认为的“纸面研究”,它不仅需要调查者亲身深入田野研究,其研究结果的现实作用也将鲜明凸显国家的战略需求。

  在聚焦边疆研究的同时,石榴花团队也专注于社会服务。如何打破部分内地人对边疆的刻板印象、让边疆人与内地人彼此加强了解与认同,石榴花团队以一种“用作品传递边疆信息”的方式去推动边疆与内地的团结。

  在“走边疆”田野调研的这些年,石榴花团队出版了不少边疆研究的权威著作,如人民出版社、社科文献出版社等权威出版社所出版的著作 《中国边疆安全研究》(共四册)、《中国陆地边境口岸行》(共六册)、《贯通草原与绿洲丝路的古代民族》等,共计12部作品。他们出版的大多书籍都在调查时送给了当地的民众。近三年来,团队也产出了大批研究成果,在《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中国边疆史地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等权威、核心及其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 《新华文摘》等权威刊物转载。

  “我们出书,一方面,帮助我们做田野调查;另一方面,用来加强边疆人群对所处地区的了解。”在团队成员的眼中,边疆老百姓虽然居住在边疆,也明知这是国家的边疆,但“祖国边疆”的概念更须加强。

  在团队运营的“石榴籽心连心”与“边疆研究”公众号中,他们时常发表一些小故事。每走过一个口岸,他们便会撰写一篇“口岸行”,将边疆最真实的交通运输、自然风光、人文情怀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全面呈现出来。在团队看来,边疆地区朴实善良的人文情怀与保存良好的传统文化,值得更多内地人前往当地去了解,用旅游来拉动边疆经济发展,用交流来促进民族认同。

  走进百姓心,扎根疆路行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正如徐黎丽此前所言,“我们不做纸面研究,要亲自深入田野调研”。她对自己所带的研究生们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硕士必须在田野待上半年,博士与博士后必须为一年。倘若有的学生出于某些非不可抗的客观因素而不愿坚持,徐黎丽则会用“你期望做成什么事情,首先要做到要求自己”,再以“年轻时吃苦,才不会在老时一事无成”的道理说服。

  2017年,导学团队成员于洁茹正值研二期间,陆续前往中哈口岸、中蒙口岸展开调研、资料搜集与整理等工作。当初次来到当地时,她发现当地人用警惕的眼神看着自己。

  “刚进去时,他们对我都比较陌生,我不知道该怎么办。”面对这种情景,于洁茹选择每天给当地民众帮一些忙,努力地和他们沟通交流。久而久之,当地民众逐渐开始信任她,有时发货也会捎上她、带她去口岸做研究。

  除了于洁茹,在徐黎丽的印象中,大部分团队成员在田野调查早期三个月中,都面临着如风俗习惯、信仰、语言等种种挑战,面临着学生“想要回校”的请求,徐黎丽不得不狠下心,安慰并鼓励学生一定坚持下去。

  2010年,导学团队学生孟永强在甘南做田野调查时,向徐黎丽哭诉遇到的种种困难:“老师,那边下着雨,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觉得自己特别痛苦。”徐黎丽劝道:“也别这么想,你就从自己所住的房东家开始交流。他们住在城乡结合部,虽然不会说汉语,但是至少能听懂你说的话。”

  两个月后,孟永强坚持与当地人交流,最终学会了部分藏语。多年后,当他曾经借住过房子的房东孩子结婚时,又将孟永强叫了回去参加婚礼。“所以说,一旦走入人心,我的学生就会觉得前面的苦都没白受。”2020年,硕士研究生许浩东来到新疆塔什库尔干的红其拉甫进行调研,在发现当地从事庭院经济与电商经济后,他主动帮助当地居民翻地、整理包装,逐渐拉近了与当地居民的距离。

  在他们眼中,行走边疆也像一场旅行,每次“受苦”后所看到的风景,正是大自然的馈赠。在这种过程中去感受祖国的边疆美景,一切困难都值得克服。

  目前,石榴花团队已在中国陆地99个边境口岸及相关边疆民族地区展开了持续、精准和科学的田野调查,收集了大量中国陆地边境口岸志资料,并完成了30余篇口岸志,填补了国内边境口岸志研究的空白。他们的努力,为加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为国家边疆巩固、边境安全和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朝走边疆,心有祖国志。如果将“石榴花开在边疆”团队比作行驶在边疆的列车,那么导师徐黎丽正带领着一个个青年学子,在蜿蜒曲折的中国边境线上,坚定而不悔地向前方驶去。一路上,他们为国家、为党政军警民合力守边兴边献言建策,提出了众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们“师生共育,知行合一,扎根边疆,铸劳中华”,为边疆地区的发展贡献着兰大智慧。

  将青春播撒在高寒野外

  位于甘肃省玛曲县境内的黄河首曲湿地,被誉为黄河的天然蓄水池,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同时也是阻挡着高原风沙东迁无可替代的绿色生态屏障。为了修复和守护这里的生态,兰州大学一批又一批青年博士坚守在此,对高寒草甸展开研究,将青春播撒在高寒野外。

  在海拔3520米的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实验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态学专业90后博士生毕柽正和课题组进行野外昆虫访花的观测实验。

  “今天进行的是野外观测的传粉实验。我们主要观测的就是昆虫访问植物的这种行为,这个也是我们在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研究关键物种的第一步,非常重要。”

  通过实验找出关键物种,助力生态保护和修复,是毕柽这项研究最重要的作用。一年365天,她和小伙伴们有将近一半时间都扑在野外,跟天气赛跑。

  “天气是真的变化无常,我在这做了两年,今年第三年实验,直接把我的冲锋衣都晒褪色了。有的时候刚还出的太阳,一会就开始下冰雹。我们背着摄像机这种仪器,还得护着它。就是我可以湿,仪器不能湿。”

  白天冲在野外,晚上又泡在实验室,是这帮年轻人的常态。一次野外采样经常需要统计上万个花粉样本,如果说野外采样考验的是体力和激情,室内实验则更需要耐力和毅力。

  “现在这些同学做的是一个测量叶面积的实验,主要就是研究植物的一个生长状态,包括它的繁殖,以及整个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营养状态等等,工作量大概在10000张到12000张左右。”

  今年已经是毕柽在首曲湿地做研究的第5个年头,在朋友圈她曾这样写道:“在地里被超级大的冰雹淋透后,回来看到这么多的柱头小朋友,顿时就开心了起来。”对她和小伙伴来说,这项工作虽然辛苦,却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守护住这片宝贵的湿地,提高草地的水源涵养能力,这也是我们生态专业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有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艰苦,才能让这里青山依旧,绿水长流。”

  目前毕柽的科研团队已经找到5个关键物种,为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退化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从1992年开始,兰州大学一批又一批青年人在此接续奋斗,对高寒草甸与湿地生态系统展开研究,成为黄河首曲湿地的守护者。

  参与人员:吕筱雯  胡朋悦  宋姝嫄  孔子俊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周末有大戏 秦腔《肝胆祁连》带你认识祁连英魂高金城 周末有大戏 秦腔《肝胆祁连》带你认识祁连英魂高金城
  • “讲好百年党史,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思政融合展示及交流研讨活动在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举行 “讲好百年党史,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思政融合展示及交流研讨活动在兰州市第八十三中学举行
  • 震撼!111米《红军长征过甘南》巨幅唐卡庆祝建党100周年 震撼!111米《红军长征过甘南》巨幅唐卡庆祝建党100周年
  • 见义勇为营救落水女童不幸牺牲 魏星星家属获奖励及抚恤金65万元 见义勇为营救落水女童不幸牺牲 魏星星家属获奖励及抚恤金65万元
  • 《甘肃省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实施意见》出台  明年底半成三级医院推行“临床路径” 《甘肃省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促进合理医疗检查实施意见》出台 明年底半成三级医院推行“临床路径”
  • 兰州:水管爆裂淤泥污染路面 城关环卫“人机”合力治污 兰州:水管爆裂淤泥污染路面 城关环卫“人机”合力治污
  • 赓续精神血脉 汲取前行力量——武威古浪县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侧记 赓续精神血脉 汲取前行力量——武威古浪县深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侧记
  • 以“简”为媒 跨越千年对话 金城甘果农特亮相“星城” 以“简”为媒 跨越千年对话 金城甘果农特亮相“星城”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党建共建促发展 兰州拱星墩街道这样学
2   周末有大戏 秦腔《肝胆祁连》带你认识
3   吴焕先 陇东黄土高原上的不朽丰碑
4   任燕顺任甘肃省民政厅厅长
5   “一校一品”军事体育特色项目展演在兰
6   【中央媒体看甘肃】甘肃:交出西部科技
7   “陇南办事”获2021数字政府管理创新奖
8   “晴”歌高唱 兰州市气温或升至32℃
9   1号线低压配电检修工张鹤:做好一颗螺
10   《兰州市轨道交通条例(二审)》进入立
11   5月27日甘肃无新增境外输入性新冠肺炎
12   兰州市科协召开“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13   “讲好百年党史,弘扬民族精神”课程思
14   【我为群众办实事】金昌公安:为民办实
15   4359446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兰州市人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