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简牍博物馆珍藏的古纸(中)
原标题:甘肃简牍博物馆珍藏的古纸(中)
古纸的用途
悬泉置出土古纸
悬泉置出土古纸
悬泉置出土古纸
厚纸
薄纸
悬泉置出土古纸
近世以来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可证明,早在蔡伦之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用麻类植物纤维进行造纸的技术。面对这些古纸,我们不禁要问,这些纸是做什么用的?
我们知道,在纸没有成为主要书写材料前,古人用于文字记录的材料除了龟甲兽骨和金石之外,还有竹木简牍和缣帛等。至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时,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并造出了适合于书写的纸后,纸逐渐代替简帛等材料成为古人最重要的书写材料。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的观点是,古人发明纸的动机在于寻找一种更经济更实用的可以替代简、帛的书写材料。也就是说纸的出现乃是古人为了满足书写的需要。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后汉书》关于蔡伦造纸记载的影响。范晔在《后汉书》中讲到蔡伦造纸时说“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范晔说得很明白,古人用作书写的缣帛太贵而简牍又太笨重,这些都不方便人们书写,于是蔡伦想法造出了适合于书写的纸。
我们不禁要问,是不是在蔡伦造纸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不适合于书写的纸呢?考古发现告诉我们,的确早在蔡伦造纸之前就已经有了古纸。这些古纸最初的用途很可能并不是为了替代简帛以满足书写的需要,而是最先尝试作为包裹物品的材料。
敦煌市悬泉置遗址出土的数百张残古纸中有10片残纸上书写有字,有7张属西汉、2张属东汉,1张属西晋时期。其中属西汉时期的3张古纸上分别以隶书题写“付子”“细辛”“远志”等药名。根据纸的形状和折叠痕迹,估计为3张包药用纸。直到今天中药铺仍以牛皮纸等包药材,可谓源远流长。
另一张属西汉时期的残纸上有草书“□持书来□致啬□”等字。
东汉时期的一张古纸上有隶书“巨阳大利上缮皂五匹”。
从以上书写有文字的纸来看,这些纸实际上是已经可以用墨进行书写的材料了,但是我们认为,这些纸的最初用途应该是用于包裹物品之用,这些写在纸上的“□持书来□致啬夫□”和“巨阳大利上缮皂五匹”等文字都是在包裹好后题写于纸上的文字说明,而并不属于官私文书。
此外,相关文献的记载也表明,早期纸的最初用途并不一定是用于书写文字之用的。晋代张澍《三辅故事》记载:“卫太子为大鼻。武帝病,太子入省。江充曰:‘上恶大鼻,当持纸蔽其鼻而入。’”此卫太子是卫夫人所生太子刘据,死于巫蛊之祸。江充为武帝宠臣,其“持纸蔽其鼻”之事,时间为太始四年(前93年),早《后汉书》记载蔡伦造纸(105年)之前约二百年。
《汉书·外戚传》载,赵飞燕为了毒死与汉成帝怀孕的宫女曹官,指使人给狱中的曹官一个小绿箧,“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蹏书曰”。“赫蹏”其物,颜师古注引东汉末年人应邵曰:“赫蹏,薄小纸也。”按,赵飞燕以“赫蹏”裹药之事,时间为元延元年(前12),早蔡伦造纸约一百年。《后汉书·贾逵传》载,“(汉章帝)令(贾逵)自选高才者二十人,教以《左氏》、与简、纸经传各一通。”李贤注曰:“简纸,竹简及纸也。”此事发生于建初元年(76年),早蔡伦造纸约三十年。袁宏《后汉纪》中《和帝纪》中有这样的记载,“永元十四年(102年)冬,十月辛卯,立皇后邓氏。……后不好玩弄,珠玉之物不过于目。诸家岁供纸墨,通殷勤而已。”
当然,我们说人们造纸的初衷是出于包裹物品的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会尝试着在纸上用墨书写文字或绘制地图。如上引袁宏《后汉纪》中《和帝纪》中的记载,“诸家岁供纸墨,通殷勤而已。”此处“纸墨”并记,显然纸已作为书写材料之用了。更早如赵飞燕以“赫蹏”裹药在纸上题诏之事亦说明当时的纸已可以书写墨字。1986年在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滩汉墓出土一幅纸质地图残片,根据墓葬形制及伴出器物推断,此纸年代当为西汉时期。这张纸质地图的线条清晰可辨,足可以说明至少在西汉时期,所造出的纸已具备了代替简帛作为书写材料的条件。自蔡伦改进造纸技术后,纸作为书写材料开始逐渐推广。
在敦煌马圈湾汉简中有一枚书有“赤蹏”的简(974A/B),其简文如下:
正月十六日,因檄,检下赤蹏,与史长仲赉己部掾。为记诧檄检下。
此简木质,正背面书写。“赤蹏”即“赫蹏”,薄小纸。从简文可知,此“赫蹏”放置于封检之下,“记”即书信,可见这封书信书写于赤蹏之上。据此可推知,至少在西汉后期至东汉初期,人们已在纸上书写书信之类的内容了。纸和书写材料的关系可以这么认为,书写材料最初不是纸,但纸最终会成为书写材料。
甘肃简牍博物馆供稿
相关新闻
- 2017-01-20陇周刊(2017年 第3期)
- 2017-01-26陇周刊(2017年 第4期)
- 2017-02-10 陇周刊(2017年 第5期)
- 2017-02-17 陇周刊(2017年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