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玉韵文物展》在咸阳博物院开展

中国甘肃网5月22日讯 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之际,5月22日,咸阳博物院和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共同筹办的《仰韶玉韵文物展》在咸阳博物院隆重开幕。咸阳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岗岭,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文联副主席、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胜振,咸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李晓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群星,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庞联昌,咸阳博物院院长马社强出席,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神话学院首席专家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中国社会科学院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易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教授张天恩,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郎树德等30多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了开幕仪式。

揭幕式由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郭群星主持,咸阳博物院院长马社强做了《仰韶玉韵文物展》筹办情况工作汇报。马院长向关心支持本次特展的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特别是上海交大叶舒宪教授团队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就咸阳博物院的基本情况及本次展览的筹办情况作了简要的汇报,热诚的希望以此为契机,助推校地合作,希望各位领导和专家一如既往的关注、支持咸阳博物院的发展。
咸阳市人大党组书记、主任张岗岭在讲话中指出,此次展览和论坛在咸阳举办意义非凡,这是一次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对“玄玉”制作的玉斧钺的重新辩识,既为破解“天玄地黄”的远古华夏文明密码提供了重要的实物原型,又填补了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玉文化探索的一大空白,为以玉文化为典型特征的中华文明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咸阳特色和陕西特色,也进一步揭示了渭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丰厚历史底蕴。希望专家学者们能够将学术热情投向祖国的西部大地,为建设具有“兼容并蓄”特色的中国考古学贡献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资深教授、玄玉研究专家叶舒宪在致辞中指出,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既是对仰韶文化的很好追忆与纪念,再次启发我们缅怀仰韶先民的不凡成果,也是以实际行动向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献上的一份学术厚礼!
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专职副主席蔺雨,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主任刘云辉分别作了讲话和发言。
在揭幕仪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将咸阳博物院确定为交大神话学研究院“玄玉时代”研学基地,并予以授牌。
最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张卫刚和咸阳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副书记庞联昌共同为《仰韶玉韵文物展》揭幕。

《仰韶玉韵文物展》展出了咸阳博物院收藏的38件玉礼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和上海交通大学神话学研究院采集的23件玉料样品和玉制品。展出文物中有15件玉钺,3件石钺等珍稀文物,年代距今约6000至5300年,是目前国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出土数量最多、保存最好、体量最大、规格最高的玉礼器群组,尤其是一件长达26厘米的蛇纹石玉钺,可谓迄今所见仰韶文化时期玉钺之冠。玉石钺在新石器时代出现,商周延用,被认为是一种高级礼器,是权力的象征。本次展览是咸阳博物院有史以来第一次仰韶文化玉礼器群组的完整展出,可以让广大市民和游客亲眼一睹五六千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咸阳先民的社会权力象征物——礼器玉钺及生活用器的真容颜。

结合此次展览,咸阳博物院与上海交通大学文学人类学中心和神话学研究院在西藏民族大学共同举办了“玄玉时代”专家论坛,邀请国内高水平的知名专家学者,就仰韶文化玉礼器进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天时地利人和,《仰韶玉韵文物展》和“玄玉时代”专家论坛的成功举办,是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一流高校与地方博物馆文化亲密合作的创新范例和良好开端,让我们对高校与地方博物馆进一步合作的前景充满期待。
本次展览及论坛活动的开展,就是让观众通过文物承载的历史信息,记得住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
- 2020-10-27《玉帛之路、青铜之路与“金玉良缘”“金声玉振”的文化原型》报告会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
- 2017-04-28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团参观庆阳合水县陇东古石刻艺术博物馆(组图)
- 2017-05-05第十一次玉帛之路考察掠影(组图)
- 2016-07-19玉帛之路:探访华夏文明渭河源(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