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产业扶贫 稳定增收
原标题:产业扶贫 稳定增收
正宁县宫河镇东里村的苹果喜获丰收。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民勤县养羊能人在“丰收节”现场领奖。目前,特色养殖已经成为民勤群众实现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文灿
镇原县电子商务中心的各类特色产品销量喜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榆中县李家庄田园综合体各类花卉竞相绽放。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盛学卿
“打仗打要塞,攻击攻要冲。”产业富民是打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
甘肃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壮大富民产业、拓宽增收渠道,一直是脱贫攻坚最大的短板。
省委、省政府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根本出路,以创新思维、系统思维,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全力以赴推进产业扶贫,构建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大体系”为主的产业扶贫“四梁八柱”。
如今,行走在陇原大地,湖羊肉牛、瓜果蔬菜、药材杂粮、玉米饲草等产业遍地开花,勃发的生机扑面而来……干部群众上下一心、合力攻坚,以“绣花”功夫绘就了一幅壮丽的产业扶贫新画卷。
“精耕细作” 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
选准产业,是产业扶贫关键的第一步。
“种啥养啥才能挣钱?”这是庆城县蔡家庙乡大堡子村51岁的王恒国以前最愁的事。
前些年,他的两个孩子还在上学,妻子在家务农,83岁的母亲需要照顾,家里的吃穿用度、学费药费全靠王恒国一个人打工维持。
“路子不对,使多大的劲也脱不了贫。”王恒国很苦恼。
精准扶贫以来,村干部支持他养牛,帮他申请了4万元精准扶贫专项贷款作启动资金,买了5头牛,并且给他发放6000元补助,用于翻修牛棚。
村里还组织王恒国等44户贫困户合伙成立肉牛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他们多次接受养殖培训,学习饲草搭配、圈舍管理、疫病防治等技术。
仅仅一年多时间,王恒国就挣了近10万元,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我省确定并主攻‘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主导产业,有效解决了贫困乡村和贫困农户‘靠什么脱贫’的问题。谋划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产业扶贫配套政策。精准政策‘组合拳’打到了产业发展的‘难点’‘痛点’上,让我省产业扶贫呈现出奋起直追、后发赶超的态势。”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负责同志介绍说。
从陇南碧枝翠叶的菜畦茶园,到陇中翻耕整地的喧腾田野,从陇东层层梯田的繁密苹果林带,到河西走廊熠熠闪亮的连片日光温室……经过不懈努力,甘肃已经形成了以“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为主导,以花椒、油橄榄等区域特色农产品为补充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
当前,全省特色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打造了一大批绿色化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基地,全省特色种植业面积达到3510万亩,较2019年增加64万亩。我省高原夏菜产量面积位居全国第一,马铃薯、中药材、苹果面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二,羊饲养量位居全国第三,牛饲养量位居全国第九。
特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发挥着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
2019年宕昌县拉路梁绿色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时,5个乡镇的58家合作社抱团发展,流转土地2.38万亩,带动4190户贫困户参与中药材种植。今年,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95个村办合作社指导农户标准种植12.23万亩,基地种植面积达到13.3万亩,既降低了合作社的生产经营风险,又扩大了标准化种植的规模。
基地通过采取统一土壤消毒、统一供应种苗、统一标准化种植和绿色防控、统一机械化采挖、统一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生产,有力提升了中药材品质和生产效益。
“以前,中药材都是一家一户分散种植,村民们是抱着‘金饭碗’受穷。”宕昌县理川杨家村理想中药材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想才说,“现在实行集中种植、集中深加工、集中销售,每亩地收入都大幅增长,村民真正增收了。”
目前,甘肃整乡整县全域推进中药材绿色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打造一批万亩以上核心示范区、10万亩以上产业基地,形成100万亩以上的跨区产业带。
甘肃还建成了安定区马铃薯、陇西中药材、静宁苹果、榆中高原夏菜、临夏肉牛肉羊等大宗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信息价格形成中心,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培育和引进了海升集团、中天羊业、中盛羊业、蓝天淀粉等一批加工销售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成功创建了安定区、临洮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初步走上了良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路子,促进了贫困地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一批贫困县县域经济主导产业,全省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4.5%。
立足地方资源禀赋,甘肃有针对性地选取“独一份”“特别特”“好中优”“错峰头”的地方优势产品作为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食用菌、小杂粮、中华蜂、黑土猪、从岭藏鸡、中藏药材、经济林果等特色产业遍地开花。
“去年雨水多,花椒颗粒大、色彩艳,喜迎丰收,到处都是花椒香味。几位外地来的客商路过花椒种植基地,闻见了香味,就决定与我们签订单。”积石山县建平花椒合作社理事长李蕾介绍说,发展地方特色花椒种植,农户每亩花椒可收益5000多元。
目前,甘肃脱贫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带正逐步形成,建设了宕昌县万亩中药材、安定区万亩马铃薯,环县、广河县、东乡县万只肉牛肉羊等一批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初步形成了以临夏州、甘南州为主的牛羊产业带,以平凉、天水、庆阳为主的果畜融合发展产业带,以定西为核心的马铃薯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产业带,以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以榆中县、武山县为主的高原夏菜产业带,以武都区为核心的花椒产业带。2021年,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扶贫向产业振兴历史性转变,甘肃实施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加快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形成“连乡成片”“跨县成带”“集群成链”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合力攻坚 打通农业发展脉络
在拉开架势构建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布局、绘制产业发展“大写意”的基础上,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合力攻坚,精心描画产业扶贫的“工笔画”。
庆城县铜川镇妇女在街道扶贫车间就业务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玉门市农产品交流订货交易会交易红火。
两当县左家乡权坪村董坪组的土鸡养殖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位于嘉峪关市的酒泉钢铁集团公司厂区绿植遍地、环境优美。 嘉峪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带贫方式,犹如一条发展巨龙,带领甘肃跃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新高地:企业“龙头”领得好,合作社“龙脉”打得通,贫困群众发展“不掉尾”。
作为全国马铃薯种植适宜区和甘肃马铃薯主产区,定西市安定区初步建立了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精深加工体系和销售网络体系,但马铃薯产业链短、断,生产经营主体弱、小、散等问题仍旧制约着现代马铃薯产业体系发展。
为此,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甘肃福景堂马铃薯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并牵头组建联合社,蓝天公司以存货作为抵押,联合社以筹集的保证金,合作社和农户(贫困户)以马铃薯销售应收账款作为质押,使联合社社员之间形成互保关系,以此为农户提供担保贷款,帮助贫困户扩大种植规模,构建起了“龙头企业+联合社+合作社+农户(贫困户)+银行+电商平台”六位一体的“蓝天模式”。
“我们与安定区300多个农民合作社签订了种植订单,合作社再与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公司以高于市场均价收购,保证了农民稳定增收。”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幸泽说,公司带动10万多农户发展马铃薯产业,户均年增收8300元。
把“小农户”带到“大市场”,龙头企业打通了“大动脉”,也需要一批运营好的合作社疏通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让农产品产得好、卖价高,农民真正鼓起钱袋子。
薯农辛勤付出,龙头企业强势带动,让一颗不起眼的“土蛋蛋”,变成定西群众脱贫致富的“金蛋蛋”。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近年来,甘肃省委省政府围绕产业扶贫“谁来干”的问题,大力引进培育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通过持续拓宽致富门路,把200多万农户“嵌”入产业扶贫大链条中,通过帮助贫困群众“找饭碗”“造饭碗”,农民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有了坚实支撑。
29岁的杨羊花是宕昌县车拉乡坡里村人,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技术,过去只是围着灶台转,围着丈夫孩子转,从没有外出打过一天工,家庭贫困。后来听说县城建了一家扶贫车间,培训技能3个月上班,每天保底50元的收入,做得好还可以挣得更多。这可正对了杨羊花的心思:自己啥也不会,工作难找;这里却既教技术还发工资。于是杨羊花赶紧跑上门来报了名。
就这样,杨羊花这个“闲得慌”的家庭妇女开始每天坐班8小时,成为一名“坐得住”的产业工人,每月可有2000多元的收入。
2018年至2020年,全省依靠“产业和劳务+产业”脱贫的人口累计达到138.8万人,占到总脱贫人口的73.6%,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8539元,年均增长22.2%,完成了依靠产业脱贫一批的目标任务,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四梁八柱 稳步迈向现代农业
走进广河县官坊乡石磊村村民马成录家,他正在打扫牛舍。见有人来,他家的牛“哞……哞……”地叫。
马成录指着一头小牛犊笑着说:“这头牛犊刚生下3天,是叫唤的那头母牛的‘孙女’,估计她想保护自己的小孙女吧。”
2017年,马成录家还是贫困户,这头母牛是当地政府发放给他的“扶贫牛”。马成录精心喂养,不到两年,1头牛就变成了4头,马成录咋能不高兴?村里老人们常念叨“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他家可提前实现了。
想扩大养殖规模,缺少资金,只有望“牛”兴叹,这是许多贫困群众遇到的窘况。
广河县试点推行基础母畜奖补工程,按照贫困户奖补6000元、非贫困户奖补5000元的标准,整村实施基础母畜奖补项目。同时落实到户产业扶持资金,对未脱贫户和2018年脱贫户每户发放2.6万元产业扶持资金,让“扶贫牛”真正成为贫困群众的“致富牛”。
“有了党的好政策,我发展养殖有信心!”马成录信心满满。
近年来,为了解决贫困群众在发展产业中“没钱干”“不会干”“闷头干”等难题,我省着力构建了特色产业、投入保障、生产组织、产销对接、风险防范产业扶贫“五大体系”,为我省产业扶贫搭建起了“四梁八柱”,为群众稳定脱贫、长久致富保驾护航。
产业选准了,还要卖个好价钱。2019年4月28日,在兰州,甘肃省马铃薯、蔬菜、苹果产业产销协会正式成立。加上之前成立的牛、中药材、洋葱等产业产销协会,目前甘肃已组建了9个产业产销协会,共同集结在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这面大旗下。
一个省级扶贫产业产销协会,9个不同特色产业分会,225家协会会员企业。大家拧成一股绳,一个声音谈价格,一艘货船载产品,联合起来闯市场。
力量聚集起来了,拳头怎么打出去就是关键。
2020年6月21日,“甘味”农产品品牌发布会在兰州举办,多个省外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企业与我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等签订购销订单9项,总金额12.36亿元。其中,甘肃省农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与广州锦域佳昌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签订了1.5亿元“甘味”农产品购销协议。
“此次产品购销订单以我省优质高原夏菜、百合、小杂粮等产品为主。”省农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会长刘玉清介绍说,2019年南方地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蔬菜需求量加大,蔬菜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不少品种价格甚至翻了几番,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随时掌握市场需求的风向标,抱团出征找市场、找大户,让甘肃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省农业扶贫产业产销协会通过聚焦“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区域性特色品种,目前已整合遴选了全省1600多家企业的6000多种优质农产品,组成优质农产品信息库。
娃娃菜、青笋、菜花、甘蓝……榆中县有在全国叫得响的“兰州高原夏菜”。以前,它们的目的地只是兰州市张苏滩蔬菜批发市场。在那里,每公斤菜花的批发价在1.6元左右。赶上集中上市,价格还得往下掉。产量过剩,销不出去,囤积的菜花放不了几天,就只能成批丢弃。
如果没有良好的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很难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更谈不上“热销”全国。
为尽快解决果蔬集中收获上市造成的价贱伤农、产后损失严重等问题,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补足产业发展的短板弱项。
一座座新建的果蔬保鲜库伫立在田间地头,打破了农产品时空限制,实现了从“卖一季”到“四季卖”的转变。
目前,全省已建成果蔬保鲜库4433座,储藏能力达533万吨,提升了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保鲜保值能力,有效化解了滞销风险,有力促进了农民稳定增收。
与此同时,甘肃不断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持续完善推广保险保本垫底、入股分红保底、公益岗位托底和低保政策兜底的“3+1”保险保障体系,实现了农业保险对建档立卡贫困户所有种养产业全覆盖。
自2019年起,甘肃就已实现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室覆盖所有行政村,村民不出村就能享受银行、保险类基本金融服务。
在千里陇原,农民增收、产业兴旺,已不局限于农产品本身。甘肃探索出电商扶贫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产业扶贫带来新理念、新要素。
“大家看一下明泉村的小杂粮,纯天然绿色食品,营养健康……”临泽县新华镇明泉村,26岁的当地“网红”张汉琪正忙着直播“带货”。
“我们最多时有40多名主播在田间地头进行直播,帮助推销土特产。”临泽县兴录农牧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赵兴录介绍。
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大力发展胡萝卜产业,变冷凉劣势为优势。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刘清
地处祁连山北麓的明泉村,曾经是临泽县重点贫困村之一。多年来村民们用玉米、小麦、麸皮等杂粮饲喂土猪、土鸡,适当散养,肉质紧实、口感好,但销售渠道不宽,农户收益低。
前些年,赵兴录看到电商销售的诸多好处,就联系了当地两位唱民间小调火起来的“网红”,帮他销售自产土猪肉、土鸡。
当地政府提供场所作为电商发展中心,支持他“网红带货”,并支持他成立合作社。短短几年,合作社驶入电商发展快车道。2020年“双11”期间,合作社月营业额达到50万元。
2020年,甘肃持续推进以“甘味”品牌为主的扶贫产品销售,全年实现消费扶贫金额138.4亿元,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
产业兴,农民富,乡村美。
青山依依,碧水潺潺,小桥、石路曲径通幽……康县长坝镇花桥村村民身边这些习以为常的景色,如今成了“聚宝盆”。
随着乡村面貌逐步改善和旅游产业的步步提升,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先后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国家4A级旅游景区称号,成了当地旅游的亮丽名片。
天水市秦州区大力发展生态、观光、体验、创意农业,为村民创造出可持续的增收途径,还培育了一批家富、人和、村美的美丽新村。
将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打造农村经济发展新亮点。“美丽经济”正在带领农民过上美好生活,迈向乡村振兴康庄大道。
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产业扶贫是重要支撑;推动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产业兴旺是关键所在。甘肃全省上下凝心聚力,正昂首迈入产业发展的新浪潮,以产业兴旺引领乡村振兴。
相关新闻
- 2021-05-20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 2021-05-20集休闲、便民服务为一体甘肃省首座市民驿站亮相安宁
- 2021-05-20兰州新区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公开出让公告兰新自然资源告字[2021]19号
- 2021-05-20深入学习贯彻《条例》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