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要闻

【伟大奇迹中的甘肃印记——甘肃脱贫攻坚纪实】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21-05-20 08:52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刘姗

  原标题:精准施策 精彩答卷

甘南州医护人员送医下乡。

  环县狠抓农村道路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民出行难和农产品销售难问题。图为航拍虎洞镇半个城村盘山公路。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张永鑫

  什么样的日子就算是脱了贫?

  ——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

  这是摆脱绝对贫困的标志,也是党中央确定的目标。

  对甘肃来说,在短短数年,脱贫攻坚要实现从“温饱型”向“保障型”质的飞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

  拿出敢死拼命的精神,扎实开展冲刺清零!针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保障、安全饮水、易地搬迁、兜底保障等重点领域,甘肃以“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为鲜明导向,打响了一场聚力攻坚脱贫突出问题的集中歼灭战。

  ——贫困家庭失学辍学学生应返尽返;

  ——乡村两级基本医疗“空白点”全面消除;

  ——动态新增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饮水安全问题历史性解决;

  ——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

  ……

  2020年底,甘肃骄傲地宣告——全面完成“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教育扶贫“拔穷根”,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辍学

  2018年3月,东乡县历史上首例“官告民”诉讼公开审理:龙泉镇政府将9年级学生小明的父亲告上了法庭。

  只因,小明父亲让小明辍学了。

  经过现场调解,一度认为“我的儿子我说了算”的小明父亲明白了,不让孩子上学,要承担法律责任。当日,原告被告双方就小明返校达成协议。很快,小明就在父亲的陪同下回到了校园。

  该上学的孩子,一个都不能少!

  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但越是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越容易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越容易失去读书的信心。一些贫困家庭,孩子还没接受完义务教育,家长就让他们出去打工了。这些家长认为,挣钱是主责、主业,却无形中埋下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种子。

  对于这些家长,帮扶干部和学校老师三番五次上门,敦促、动员,批评、教育,但仍然无济于事。

  在甘肃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控辍保学,是“义务教育有保障”中的关键任务。

  拿起法律的武器,保障孩子受义务教育的权利,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只有让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适龄儿童都能坐进教室,才能把教育之“水”浇在脱贫攻坚的“根”上。

  “一对一、人盯人”,政府、学校、法院等部门多管齐下。甘肃建立了市县乡校四级联动机制,逐村逐户登门劝学,冲刺清零控辍保学。

  娃娃们不但要“劝得回”,还要在课堂上“坐得稳”。

  甘肃的义务教育,基础薄弱。“不见光,黑窑洞,土坯桌子泥板凳”,曾是我省一些贫困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真实写照。很多农村教师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从课上讲到课下。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义务教育有保障,不仅要能上学,还要上好学。

  2014—2018年,“全面改薄”项目各级财政累计投入资金238.63亿元,完成我省五年规划建设任务。

  临洮县玉井镇杨家台村明堂小学,有着90多年的历史,远近闻名。前些年,明堂小学校舍破、硬件差,外面刮风下雨,教室里漏风漏雨。尽管历史悠久,名字“亮堂”,明堂小学的学生还是在减少。

  而今,明堂小学修葺一新。操场上,篮球架、乒乓球台一应俱全,铺着绿色塑胶的跑道在阳光下格外鲜艳。

  互联网把乡村孩子和外面世界连接起来了。每间教室里的电子白板,都连接着网络,乡村的孩子享有了和城里孩子一样的优质教学资源。

  完善的硬件,齐备的师资,不仅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而且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学校的口碑越来越好。外出打工的家长,将转到城里的孩子又转了回来。短短几年间,明堂小学就有不少学生“回流”。

  在甘肃,像明堂小学这样,受益于“全面改薄”项目和“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的学校还有很多。

  2019—2020年间,甘肃省“薄改与能力提升项目”各级财政又投入资金65.76亿元,中央和省级资金持续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改善4189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学校修好了,还要老师教得好。2018年以来,甘肃通过特岗、支教计划和银龄讲学等项目补充乡村教师1.86万名,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累计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1万余人次。安排8所师范类院校对口16个深度贫困县开展“互联网+支教”,解决薄弱地区教师结构性短缺问题。

  此外,我省率先在全国出台乡村教师支持计划,部分县区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乡村学校教师月补助标准超过1000元,以待遇留师资。

  如今的甘肃,在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后,正在全力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阔步迈进。

  医疗保障“脱穷境”,织就贫困群众“健康网”

  曾几何时,一场大病就能让本不富裕的家庭返贫。我省许多贫困群众患病后,“小病拖、大病扛”。

  基本医疗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最大限度减少看病费用,是减少因病返贫几率的有效措施。

  2017年8月,看到女儿被确诊为脑瘤,华池县南梁镇荔园堡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边某霞感觉“天都要塌了”。

  丈夫去世多年,她独自一人拉扯三个孩子。日子过得本就艰难,又摊上这事,真是雪上加霜。

  边某霞没有想到,孩子看病能报销。经过6次化疗,女儿已经痊愈。

  “我花了不到1万元!”现在,只要一提起这份“明白账”,边某霞就无比激动:女儿住院共花费11.4万多元,政策范围内报销医疗费用10.9万多元。其中,基本医保报销8.17万元,大病保险报销8475元,医疗救助报销1.5万元。

  “我们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如果这些费用都让我自己承担,日子真不知道会过成啥样子。”孩子病好了,边某霞对未来的生活信心十足。

  据省医保局2020年底统计,全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住院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后,报销比例达到了89.8%。

  贫困人口“看病贵”问题逐步解决了,“看病难”怎么办?

  以前,农民有病往城里跑,耽误病情不说,费用也高。

  不但要让贫困群众看得起病,还得让他们有地方看病。甘肃积极构建覆盖广泛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

  出诊箱、体温表、血压计、压舌板。长期以来,天水市马跑泉镇黑王村村医郭宝林看病就靠这“四件宝”。村民不信任,郭宝林自己也没底气,“也就看看头疼脑热”。

  建好村卫生室、配齐村医,是甘肃健康扶贫的关键一步。如今的黑王村,90平方米的标准化卫生室,配齐了基本的医疗设备和中医特色治疗设备。

  郭宝林经过培训,能看50种基本疾病了,成了村民健康的“守门人”。孩子的计划免疫归他管,村民患慢性病归他看,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健康也归他管。

  崇信县柏树镇卫生院开展入户健康摸底。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渭源县元古堆中心学校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兴趣学习。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张子恒

  武都区坪垭藏族乡整乡扶贫搬迁安置区面貌一新。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冉创昌

  除了看病,老人们隔三差五还来村卫生室拔火罐、做理疗。1100多人的村子,每年有1万多人次的门诊量。

  郭宝林和全省1.9万余名乡村医生一起织就了一张“兜”住老百姓健康的大“网”,让贫困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

  “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乡”,还得“大病不出县”。加强县医院建设,成了我省推行基本医疗有保障的重要举措。

  曾经只有一栋四层旧楼、100多名医护人员的临洮县医院,如今拥有占地108亩的新院区,门诊、住院部、急救中心……县医院不断扩容,把越来越多的患者留在了基层。

  医院建好了、设备更新了,还要学科能力提升、医生水平提高,才能得到患者的认可。

  甘肃举全省之力,为县级医院建重点专科、建急需关键薄弱学科,在县域内建县域医学中心、急危重症救治中心,并搭建了甘肃省远程医疗信息平台,县级医院随时可以和省级医院联通会诊,让患者只需花县级医院的诊疗费,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临洮县医院建成了创伤、胸痛、卒中、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五个中心。仅2020年,就完成了6000多台手术,与2015年相比,医院开展的手术及操作种类数由329种增加到了559种。而且,做同样的一台腹腔镜下的手术,在县医院花费约为三甲医院的一半。

  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在这里治疗。这所曾经的“老破小”医院,2019年入选中国县级医院竞争力排行榜500强医院。

  据省卫生健康部门统计,如今我省90%的常见病、多发病、大病在大部分县域内都能得到诊治,老百姓看病难、贵、远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安居工程“挪穷窝”,走出大山告别贫困

  对老百姓而言,保障住房安全是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

  强化问题导向、责任导向,甘肃全力推进危房改造,不落一户、不漏一人。2019年底,圆满实现了现有存量危房改造全面清零!

  47岁的陇南市礼县桥头镇张铁村村民王小勤,站在“关上门屋里也亮堂”的房子前,仍感觉“像做梦一样”。

  王小勤从小就住在70年前盖的土木房中。房内昏暗、潮湿,糊在墙上的报纸破旧泛黄;遇到风雨天,漏雨又钻风;窗台、柜子积满了灰尘,人在这屋睡觉,隔壁就是猪圈。

  想修,没钱;住着,不舒服还提心吊胆。现在,借助危房改造项目,王小勤在旧房原址上盖起了5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新房,雪白的墙壁平平整整,铝制的门窗坚固耐用,屋里收拾得干净整洁。

  “政府给咱盖了新房,现在日子好得很!”平时腼腆少语的王小勤,一说起新房子就喜上眉梢。

  一砖一瓦,聚起了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必胜信念,砌起了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朴素愿望。

  截至2020年底,甘肃累计完成174.9万户农村群众危房改造,解决了近700万人的住房安全问题。

  “改穷貌”,并不是简简单单新修个房子。

  古浪县干城、横梁等南部乡镇,十年九旱,“山像和尚头,地上无水流。”

  “孩子翻山越岭去上学,一走就是两个小时”“看个病到县医院坐车都得一个多小时”“住着几十年的土坯房”“井在沟里,人在山上,车拉马驮”……蜗居深山的村民们每一段经历,每一个故事,都透着艰难与辛酸。

  难以根除的贫困,与大山一样沉重,农民致富无望。山搬不动,何不将人搬到山外?

  古浪县谋划实施黄花滩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将南部山区11个乡镇73个贫困村6.24万群众大规模易地扶贫搬迁。

  一处处沙丘推平了,一间间新房盖起来了,一条条村间道路修通了……短短几年,12个移民新村和1个绿洲小城镇,奇迹般地崛起在黄花滩上。

  2019年8月21日上午,正在甘肃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看望从山区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的乡亲们,对乡亲们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老百姓利益着想,让老百姓幸福就是党的事业。贫困乡亲脱贫是第一步,接下来要确保乡亲们稳定脱贫,扶贫政策和扶贫队伍要保留一段时间,从发展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等方面想办法、找出路,让易地搬迁的群众留得住、能就业、有收入,日子越过越好。

  住上新房,人勤快、精神足。走进甘肃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康、感恩、阳光、圆梦、富民……10多个新村的名字,无不彰显出美好憧憬。

  推开村民康君周的新居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住房敞亮、厨卫设施齐全,院里一小块菜地绿意盎然,女主人正用洗衣机洗衣服,一家人的日子祥和快乐。“感觉重新活了一回!”站在新房前,康君周嘴巴笑成弯月,眼睛闪着光亮。

  像康君周一样,2016年以来,甘肃49.9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陆续满怀希冀,告别贫瘠的山梁,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建设新家园。

  截至目前,全省11.4万套安置住房已全部竣工,群众全部实现搬迁入住。

  易地扶贫搬迁,一揽子解决了搬迁群众吃水、行路、上学、就医等问题。原来的山更绿了,现在的川更美了,也更繁荣了。

  水来了,路通了,新农村建设得更好了

  “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关怀,让乡亲们喝上了甘甜的自来水。”东乡县高山乡布楞沟村老支书马占海感慨地说。

  东乡县过去有句话叫“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

  “从小到大,我喝了几十年的雨水、盐碱水。”马占海说,过去吃水得赶着毛驴载着木桶到十几里外的达板镇驮水,或是到沟里拉运苦咸水,或是从水窖里打积蓄的雨雪水。

  吃水苦、吃水难,和布楞沟人一样,在干旱少雨中煎熬的山区人讲起吃水难的事,都是无尽的心酸。

  把水引来,把路修通,把新农村建设好……

  习近平总书记来布楞沟村亲切看望群众时的殷殷嘱托,极大地鼓舞了东乡人民和陇原干部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2013年2月底,布楞沟村开工建设安全饮水工程,从镇里埋设了15公里的引水管道到村里,建起了7座蓄水池,清澈的自来水流进了农家院落。

  马占海清楚地记得,通水那一天,他和家人围聚在水龙头边,前前后后不知拧开了多少次水龙头。“听着哗哗的流水声,那一刻,全家都感受到无比的幸福。”

  清流入户,贫困群众享受到了甘甜清澈的安全水。

  “吃水不忘总书记,永远感恩共产党”。布楞沟村许多群众在自家院子最醒目的地方,自发地立起一块块刻有这样两行字的水泥碑。

  华池县紫坊乡村民迎来收获。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文彪

省纪委驻黑松驿村工作人员指导古浪县黑松驿镇电商经营。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吕亚龙

临夏县县城易地扶贫搬迁点服装生产车间内工人加紧生产。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史有东

  张掖海升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智能温室工业化栽培生态示范项目引人注目。 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 王将 

  解决末端供水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

  2016年以来,全省深入推进“十三五”农村饮水巩固提升规划,大力实施脱贫攻坚农村饮水安全(2018—2020年)实施方案、饮水安全有保障冲刺清零行动。

  2020年,甘肃全面聚焦打赢脱贫攻坚饮水安全收官战,以“水源稳定、水管不冻、水质达标”为目标,打响了供水保障的“清零行动”。

  受自然条件限制,景泰县集中供水工程管网难以覆盖,为了让乡亲们喝上放心水,县政府免费给未通自来水的166户农户安装了水窖水净化设备,安全水流进了千家万户。

  为了打通农村供水的“最后一米”,县里还安排146名水管员负责水量调配、村级管网巡查、维修养护等日常工作。

  供水“神经末梢”畅通了,清澈干净的自来水源源不断地流入了每一个村子、每一户人家。

  截至目前,甘肃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3%、自来水普及率达90%。全省农村供水工程体系更趋完备,供水保障能力明显提升。

  千百年来困扰陇原大地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得以历史性解决,为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利保障。

  水引来了,路也修通了。

  以前,布楞沟村村民走的是羊肠小道,晴天浮土没过脚面,雨天泥泞寸步难行。

  如今,一条平展展的水泥路,像一条玉带一样从高山之巅蜿蜒伸展到布楞沟沟底;一条连接起10个乡镇的宽阔的二级公路,也从布楞沟村穿过。这一条条道路,打通了布楞沟村的“动脉”,将村子与大山外的世界连接起来。

  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坑洼不平的盘山路到穿村而过的二级公路,76岁的村民马仲成切身感受到出行环境的巨大变化。他高兴地说:“家里的橡胶雨鞋用不上了,小汽车都能开到家门口了。”

  “十三五”以来,甘肃平均每年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以上。2017年,甘肃省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硬化路。2019年底,全省具备条件的建制村通了客车。2020年底,加上已建成的6.7万公里自然村组路,全省农村公路里程达到19.2万公里。

  “以前,我们村的基础设施相当差,是全县有名的贫困村,吃水、用电、出行都很困难。”时任渭源县田家河乡元古堆村副主任的郭连兵说,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来元古堆村的时候,村里还都是土路。如今,一条条真正的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我们的雨鞋都‘下岗’了。”郭连兵说,路通了,发展乡村旅游、种植养殖等产业就有了条件。

  元古堆村2018年实现了整村脱贫,村里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群众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这几年,元古堆村不断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办好合作社,村民增收致富的基础不断夯实,特别是通过退耕还林、小流域综合治理、人居环境整治,村容村貌和周围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河里的水清了,房前屋后的垃圾不见了,栽上了鲜花、种上了果树,游客纷至沓来,不少村民加入旅游公司,开办民宿,吃上了“旅游饭”。

  告别了坑坑洼洼,修好了穿村入户水泥路,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了;

  告别了出行不便,完善了通村畅乡客运网,百姓出行更便捷了……

  农村因路而美、农民因路而富、产业因路而兴。沿着四通八达的公路,村民们梦想中的新生活图景在路上延展。

  兜底保障,守住脱贫攻坚最后防线

  兜底保障是解决“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问题的最后防线,是全面小康的托底安排。

  近年来,甘肃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全力以赴织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确保兜住特殊贫困群体的基本生活底线,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临夏县尹集镇兜底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黄某云,家中有4口人。妻子下肢瘫痪近20年,父亲体弱多病,女儿还在上学。2019年,他在工作时不幸摔伤腰部住院治疗。临夏县民政部门及时将他家每人每月84元的三类低保调整为每人每月350元的二类低保,确保了一家人的基本生活。

  “等女儿读完书,找到工作,家庭情况肯定会一年比一年好,我们家的幸福生活也就有盼头了。”兜底保障,让黄某云重燃生活的希望……

  “我们坚持把完善政策、健全机制作为编密织牢兜底保障网的基础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健全完善了救助体系。特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以来,省里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衔接配套、规范完善的兜底保障政策体系。为扩大政策供给,创新完善了扣减就业成本、扩大两项补贴范围、发放临时物价补贴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使兜底保障政策更多、更好地惠及困难群众。通过实施单人户施保政策、落实渐退机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有效解决和避免了贫困人口脱贫后又返贫的问题。”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说。

  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兜底保障对象(农村一、二类低保对象和分散供养特困人员)88.9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的目标要求。

  甘肃坚持把对象精准作为低保制度的生命线,多措并举落实“精准再精准”的要求,同时围绕全面小康,持续提高救助水平。

  持续提高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全省农村低保标准由2016年的每人每年2855元提高到2020年的4428元,增幅达55.1%。

  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单一的基本生活标准拓展为“基本生活+照料护理”,2016年,基本生活标准为每人每年4525元,2020年,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基本生活+照料护理)根据自理能力分为全自理、半自理、全护理三类,分别是7200元、8400元和9600元。通过不断提高保障标准,特别是大幅提高农村低保一、二类对象补助水平,确保完全和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兜底保障对象持续实现收入上的“政策性脱贫”。与此同时,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权益。

  2016年以来,全省累计开展临时救助467.81万人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52.39亿元。为431.5万贫困人员代缴养老保险费4.24亿元,目前已有114.9万贫困人员按月领取了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2020年,面对新冠疫情和暴洪灾害,甘肃省民政厅通过公布救助热线、开通网上申请渠道、优化简化审批程序、适度扩围提标等形式,最大限度缓解了疫情灾情对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带来的影响。2020年,因疫、因灾新纳入城乡低保对象11.85万人,对30.5万人实施临时救助,发放资金3.74亿元,确保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

  2020年以来,民政系统联合扶贫、教育、人社、卫健、医保和残联等部门启动困难群众动态管理监测预警机制,将有致贫返贫风险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边缘人口、低收入群众以及登记失业人员等人群纳入监测范围,通过部门间的信息数据共享比对,适时发出监测预警信息,做到困难问题、急难事件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以有效地固成果,防返贫。目前,全省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的对象共有10大类413.7万人,已对2.4万名符合条件的城乡困难群众落实相应救助,对暂时不符合救助条件的人员建立台账,持续关注家庭情况。

  “兜得准”“兜得住”“兜得牢”,甘肃全力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努力让困难群体感受到“稳稳的幸福”。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图解| 图解|"六一"快乐!甘肃省委书记有话说……
  • 金融助推“甘味”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 金融助推“甘味”品牌建设启动仪式在兰州举行
  • 兰州市举行第34个“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 兰州市举行第34个“世界无烟日”宣传活动
  •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开展送书进校活动 甘肃省生态环境厅开展送书进校活动
  •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法爱同行 别样过六一”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 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举行“法爱同行 别样过六一”主题公众开放日活动
  • 兰州城关区普法宣传走进校园 兰州城关区普法宣传走进校园
  •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艺术节精彩纷呈 兰州市儿童福利院艺术节精彩纷呈
  • 甘肃省残联与特殊儿童共度节日 甘肃省残联与特殊儿童共度节日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酒泉瓜州:蜜瓜飘香 产业兴旺
2   【百年风华 奋进甘肃】100条金句回顾党
3   唐晓明“六一”前看望慰问少年儿童
4   唐晓明对定西市委政法委和市级政法部门
5   全国人大重点建议办理座谈会在敦煌市召
6   甘肃正式获批国家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
7   中国少年先锋队甘肃省第八次代表大会在
8   甘肃省第20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启动
9   庆“六一”伴成长 甘肃各地博物馆纪念
10   蔡媛媛贪污、受贿案一审宣判
11   定西市自然资源局安定分局监察股原股长
12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甘肃省
13   甘肃成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
14   传承红色基因 培育时代新人——我省持
15   泾华高速路面工程全线贯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