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到2022年 国保、省保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
中国甘肃网4月14日讯(本网记者 李红军)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到2022年,我省石窟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要进展,石窟寺重大险情全面消除,各级文保单位石窟寺“四有”(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有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管理)工作基本健全,国保、省保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
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险情
2021年4月底前,完成全省石窟寺专项调查。2021年9月底前完成甘肃石窟寺保护利用专项规划编制,纳入各级“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与国土空间、交通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实施石窟寺保护重大工程,分级压实政府责任,分类开展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等3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工程、20处国保单位石窟寺重大保护工程,及30处中小石窟寺抢救性保护工程,2022年底前全面消除石窟寺重大险情。
强化石窟寺安全设施建设
到“十四五”末,敦煌研究院以莫高窟为核心建成六大石窟综合安全监管平台,各市州依托有条件的文博单位统筹建设区域性安全防护综合控制平台,2022年前确保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寺安防设施全覆盖。将文物安全防范工作纳入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坚持群防群治,建立完善联合执法巡查制度,加强巡查防控,严厉打击损坏、损毁、盗窃石窟寺文物及破坏石窟寺风貌等违法犯罪行为。
完成石窟寺考古报告出版
《意见》明确,以敦煌研究院为主体,发挥敦煌学研究实体带动作用,联合相关高校和专业机构,形成多学科合作研究模式,整合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力量,培养和壮大石窟寺学术科研队伍,推动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2021年底前制定实施甘肃石窟寺考古研究中长期计划,将石窟寺考古研究纳入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支持范围,有序开展考古调查、价值阐释、艺术研究和成果普及。持续推进莫高窟重点洞窟考古报告全集编写出版,2022年完成麦积山石窟考古报告样稿,2035年底前完成国保、省保石窟寺考古报告出版。
研制石窟寺数字化地方标准
持续开展石窟寺壁画、彩塑、雕像、洞窟、摩崖石刻和海外中国石窟寺文物、敦煌文书等数字化工作,优先实施濒危及国保石窟寺的数字化保护。“十四五”末完成“数字敦煌”“国际敦煌”项目,推进实施“敦煌海外文献数字化回归”工程,拓展升级“敦煌学信息资源库”。依托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科研和技术优势,加快研制石窟寺数字化地方标准,推荐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
规范石窟寺旅游开发活动
坚持发展旅游以保护为前提,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核定公布石窟寺景区游客承载量和重点洞窟的最大瞬时容量,鼓励采用限时限流、定制服务等方式规范引导参观活动,全面实现国保石窟寺预约参观制。制定《甘肃石窟寺管理导则》,推广莫高窟质量管理模式,推进全省石窟寺科学规范管理。编制专门培训教材及工作手册,加强对石窟寺讲解员、导游的职业技能考核和上岗培训,提升讲解服务质量,增强旅游文化体验。
深化石窟寺文化交流合作
推动敦煌研究院管理的六大石窟与国外重要石窟寺建立结好关系,促进石窟寺保护利用国际合作与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交流。加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文化遗产保护合作,积极参与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行动,建设“一带一路”文化基地。利用“一会一节”等平台,提升“敦煌论坛”等学术活动影响力,围绕敦煌学、石窟文物保护、文物数字化等我省优势学科领域,主动设置议题,促进学术交流,掌控敦煌学研究和石窟寺保护管理话语权。
加大人才教育培养力度
大力弘扬践行“莫高精神”,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聚合敦煌研究院等文博单位与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高校学术研究成果、专业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深化战略合作。在兰州大学联合组建文化遗产研究院,将石窟寺考古研究、文物保护、数字化技术作为重要学科建设内容,联合培养硕博研究生高层次专业人才,共建学术科研基地,满足全国专业人才需求。支持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完善全省文物保护人才支撑体系。
《意见》明确,到“十四五”末,省市县协同推进、部门间分工合作、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石窟寺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基本完善,保护管理机构和队伍更加健全,保护传承、研究阐发、科技攻关、文化服务、传播交流协同推进,全省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显著提升,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
相关新闻
- 2020-07-25【跟着总书记看甘肃】敦煌文物保护: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从抢救性保护进入预防性保护
- 2020-05-06实施六大工程!甘肃省优化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 2020-03-03甘肃部署开展国有文物保护检察公益诉讼专项监督活动
- 2016-04-14H5丨习近平谈文物保护工作的三句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