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甘肃新闻 >> 陇人相

【陇人相】“守”艺人王业财:炉火伏脉六百年 一生追逐铸造梦

21-04-13 16:19 来源:中国甘肃网 编辑:沈文刚

  明“将军柱”

  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征西大将军宋国公冯胜为追击盘踞在兰州黄河北岸白塔山附近的元将扩廓帖木儿(王保保),第一次在兰州城西七里河河面上修造浮桥,名“镇远桥”。据明人徐兰《浮桥记》描述,镇远浮桥是用各长227丈的两根铁缆将24只木船串联成桥基,南北两岸各竖铁柱两根作为缆桩,人称“将军柱”。

  将军柱的铸造者为王宣、王训。据永靖县古城王氏家谱记载,王氏始祖王宣、王训等奉命从山西调兰州修建黄河浮桥镇远桥,负责将军柱的铸造。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将军柱铸造完工,王氏兄弟在兰州暂居十余年后,迁居皋兰县西半个川,即今永靖县太极镇古城村,以冶铸铁器闻名,历传二十余代六百余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永靖王氏生铁冶铸技艺传承人王业财

  永靖王氏生铁冶铸技艺2014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王业财是王氏铸造第十八代传承人,也是生铁冶铸技艺的“守”艺人。

  王氏家族的生计以冶铸为主,铸造的产品种类繁多,炊具与生活用具、农具、法器、人物造像是主要门类。

王业财铸造的香炉器具

  “从10岁开始学打铁,学铸造,大半辈子了。”

  今年69岁的王业财,生在“炉院世家”,少年时就跟随父亲学习铸造,五十多年的铸造生涯磨练出他执着、严谨的性格,他铸造的器具更是远近闻名。

  20世纪60年代,王业财跟随父亲王大华在原兰州红旗机械厂铸造车间“讨”生活。从小看惯了“炉院家”的炉火,听惯了打铁声的王业财,第一次被现代化的机械、庞大的铸件所震撼,从那时起他就在心底暗暗鼓劲,一定要像先祖一样铸造几件足以流传的大作品,把祖传技艺发扬光大。

  数十年的时间里,王业财铸造了上万件形制不一、大小不同的各类器具。让他最引以为豪的是他参与铸造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奥运盛鼎。“通过自己的劳动把技艺弘扬出去,我很自豪。”

王氏铸造遵从传统浇筑技艺

  王氏铸造技艺,完全采用传统翻砂工艺流程。筛砂、罗砂、拌砂、筑模(内模)、璇模......十多道流程繁杂琐碎。

  “在选料阶段,做模的砂料需要筛选硬度、纯净度合适,透气性好颗粒均匀的砂料,一切凭手感判断合适与否。”内模多挑选得天独厚的当地黄河砂,外模砂选用沙井驿的粗砂,经筛、选、和、晾、晒等多道工序备好。

铸品成型后再加打磨、抛光

  冶炼铁水的材料,凭借经验判断料铁的成份,大致以灰口、白口区分,正式熔化浇铸时,根据不同法器的铸造要求,添加辅料。铁水熔好后,铸造者凭眼功判断铁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浇铸时机。一件铸品经备料、做模、浇筑后,再加打磨、抛光、上漆、彩画、挂件,最终完成。

完成彩绘后铸品已成为极具经济价值的非遗产品

  如今,“王氏铸造”已然成为了金字招牌。其铸造的各类产品不仅销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王业财将生铁铸造技艺一步步做实做大,炉火伏脉六百年,传承技艺功无边。

  本网记者 沈文刚 图片摄影 马健 刘刚林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