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日记| 让乡亲们生活更美好
王大勇:合水县固城乡王昌寺村驻村干部 2021年4月1日
我叫王大勇,是合水县委政法委的一名干部。2015年7月,组织安排我到当时的固城乡王昌寺村驻村。驻村5年多,村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2015年的王昌寺村,自然条件艰苦,山大沟深路窄,5个村民小组454户人家依山分散居住,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02户,贫困发生率高达40.4%,是全县深度贫困村中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如何带领乡亲摆脱贫困,让我一时倍感压力,不知从何下手。
经过几天的反复琢磨,我觉得首先要把自己变成王昌寺村人,尽快融入到王昌寺村这个大家庭,所以我到村上的第一件事,就是进户走访,在群众身边听他们说心里话。
当时村上有两户贫困户家的孩子考上了大学,我忙前忙后帮他们争取到了县总工会金秋助学的资助金,解决了这两户贫困户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问题;贫困户杨安梅丈夫去世,女儿出嫁,儿子常年在外打工,家里常年就杨安梅一个人,知道这个情况后,我就跟村上的驻村工作队商量,自掏腰包为杨安梅采购过冬用的棉被、棉衣和米面油等过冬物品,同时协调村上为杨安梅打了一眼小电井,解决了杨安梅的吃水困难,还向县上给她争取了临时救助金。
我们为村上的留守村民定期免费理发,向县妇联争取舞蹈服装和音响设备,丰富大家的文化生活,为卧病在床的贫困户进行心理疏导……像这样琐碎的小事,在我的扶贫工作中举不胜举,也是我一直在用心坚持做的一项对我来说很重要的工作。通过这些,我和群众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搭建起了我和群众沟通交流的“连心桥”,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群众面对面交流,我和其他帮扶工作队员一致认为,要改变王昌寺村贫困面貌,就要从改变生活陋习、抓好党建主业、培育发展产业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彻底摘掉穷帽子。
王昌寺村虽然是贫困村,但是村民大操大办红白喜事、相互攀比等多年形成的陋习却普遍存在。面对这一情况,我和其他帮扶工作队员多方走访宣传,帮助齐家、王家两大姓族修改了族规族约,明确规定了红白事参加人数、饭菜烟酒标准、随礼标准等内容。没想到,新的族规施行后,受到了多数村民的欢迎,我们组织在全村进行了推广,并趁热打铁召集村民讨论制定了《王昌寺村村规民约》,积极引导群众执行。我们还创办了王昌寺村“正气银行”,以“存储良好美德,用积分兑换实物”的方式,引导村民继承发扬传统美德,树立新风正气。
2016年,村上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招引企业,流转土地,新建蔬菜大棚,建成合水县首个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配套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智能设施,带动群众种植高原夏菜,当年村级集体经济年均收入10.7万元,人均年增收1300多元。
村里相继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分散安置、农户住房提升改造、新打小电井等工程,组织群众发展湖羊、黄牛、生猪、乌鸡等家庭养殖产业,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坚定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2019年,王昌寺村实现了整村脱贫,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让我和村子里的父老乡亲们都乐开了花。
2021年2月25日,我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出席了全国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驻村5年多时间,1700多个日日夜夜,王昌寺村454户2070口人,家家我都去过,村上每家的情况我都了如指掌。现在,王昌寺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已经取得了全面胜利,我相信,这个胜利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王昌寺村会继续取得更大更加振奋人心的胜利,王昌寺村的父老乡亲一定会如愿过上他们所向往的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本网记者 屈杰文 通讯员马骁 黄飞
相关新闻
- 2021-04-07【我的扶贫故事】贫困户华丽变身“养猪达人”
- 2021-04-07【小康之路 奋斗有我】崇信县黄寨镇党委:让笑容在贫困群众脸上绽放
- 2021-04-07【我的扶贫故事】天水市麦积区:周山村越变越美了
- 2021-04-07我的扶贫日记|扶贫战场,尽情挥洒青春和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