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卡脖子”难题 共创种业振兴之路
原标题:【乡村·新聚焦】
解决“卡脖子”难题 共创种业振兴之路
肃州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花卉制种基地。省农业农村厅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薛砚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和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开展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甘肃如何抢抓打好种业翻身仗机遇,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转变?记者近日专访了省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
问:我省作为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有哪些优势?在育制种和种业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绩?
答:我省河西走廊属灌溉农业区,年降雨量在150毫米左右,蒸发量大多超过2000毫米左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地域平坦辽阔、灌溉和隔离条件好,孕育了得天独厚的“天干地不干、病虫害发生少”种子生产天然资源禀赋,是理想的“玉米种子生产车间”和“天然的种子贮藏仓库”。早在八十年代初,我省河西走廊就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杂交玉米制种,2000年突破100万亩。2020年,全省玉米制种面积达130万亩,产种量达5.5亿公斤,占全国总产量的59%,90%销往辽宁等26个省份,保障了全国50%以上的大田玉米用种。
“十三五”以来,全省共选育审定主要农作物新品种464个,其中玉米品种351个;登记非主要农作物品种2016个,居全国第三,范围覆盖粮食、油料、糖料、蔬菜、果树5大类18种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5%以上。培育了世界首个杂交胡麻品种及一大批抗锈冬小麦优良品种。
我省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重要的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基地和瓜菜花卉制种基地,成为全国现代种业三大核心基地之一。建成了一批种子生产大市和大县,“张掖玉米种子”获得全国唯一的种子国家地理商标证书,张掖市及甘州区、临泽县、高台县、肃州区、凉州区、永昌县、古浪县7县(区)被认定为国家级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定西、酒泉、张掖、平凉4市及山丹、民乐、陇西3县被认定为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甘州、临泽、高台、凉州、永昌、肃州、民乐、山丹、渭源9县(区)获得国家级玉米、蔬菜、马铃薯制种大县奖励。
当前我省种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已成为国内最重要的种子生产、加工技术中心,形成了制种优势产业集群,制种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全省现有种子企业667家,建成成套加工线413条,种子加工能力6亿公斤以上。我省先后培育出敦煌种业等2家中国种业信用骨干企业、4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全球排名前五强企业中有4家在我省建立了中外合资种子企业或子公司。肃州区国家现代种业(瓜菜花卉)产业园创建完成并通过国家认定验收,甘州区省级现代种业(玉米制种)产业园正在积极创建。
问:我省在建设种业强省方面还面临哪些问题及短板?
答:虽然我省在制种基地建设和新品种繁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我省在种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薄弱环节。
首先,我省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相对滞后。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投入不足,主体分散,资源存量少、质量低。收集保护不够,保存质量不高,据初步了解,有近17%的农作物种质资源尚未得到收集保护。种质资源精准鉴定及新基因发掘利用不够,资源优势尚未完全转化为经济效益优势。
其次,育种创新能力较低。农作物育种基础性、公益性经费投入不足,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种业企业缺乏有效协作,成果转化率不高。市场化育种机制尚不健全,自主选育能力弱,选育的突破性品种少。
另外,我省还存在着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制种基地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等问题。大多数种子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育种机构和育种人员,新品种研发能力很弱。已建成的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投资标准较低、建设规模较小,大部分基地机械化、集约化水平较低。玉米、马铃薯、瓜菜等制种基地普遍存在多年连作现象,导致病虫害频发、基地地力质量下降等连作障碍问题。
问:下一步,我省将从哪些方面着力提高我省种业竞争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和保障国家粮食用种安全作出甘肃贡献?
答: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保持粮食生产稳定意义重大。我省农业农村部门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抢抓国家实施种业振兴行动重大机遇,充分发挥甘肃种质资源优势,认真谋划种业行动实施方案,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好一场种业翻身仗,把甘肃建设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和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
今年,我省将持续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大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基础性公益性投入力度,扎实做好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系统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征集、收集、鉴定和开发利用工作;加快推动农作物种子库、资源圃建设,形成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体系。同时,我们将重点加快构建种业自主创新体系,集聚省农科院、甘肃农业大学、优势育种企业等单位科研力量,搭建人才、技术、资金、激励保障平台,建立上中下游紧密衔接、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企联合体,加快形成种质资源利用、品种研发、产业化推广的全链条良种联合攻关组织体系。
我省将以玉米、马铃薯和小麦等作物为良种攻关重点,尤其在粮饲兼用、机收籽粒玉米和优质加工型马铃薯上取得新突破,在育种关键技术创新上取得新进展,力争选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专用、适宜机械化的新品种,持续推进种业创新,提升种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一支能创新、敢担当的种业人才队伍。
“十四五”期间,我省将持续推进制种基地建设,计划将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面积由现在的130万亩增加到160万亩,将玉米年全国供种量由目前的59%提高到65%;紧盯打造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的目标,建设标准化、规模化、宜机化的优质原良种基地100万亩,将全省原原种的生产能力提高到15亿粒,向省外供给原原种、原种的能力达到总产量的50%。
2021年,我省将配套高标准农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制种基地二期工程项目,建设“四化”玉米制种基地20万亩,建设“三化”马铃薯原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建设绿色标准化瓜菜花卉制种基地5万亩,不断提升制种基地建设质量和供种保障能力。不断促进我省种业高质量健康发展,为打好种业翻身仗和保障国家粮食用种安全作出甘肃贡献。
相关新闻
- 2021-03-24甘肃将举办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展示展销活动
- 2021-03-22“乡村振兴电力指数”监测平台上线
- 2021-03-18甘肃康县:推进民宿产业发展 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 2021-03-18甘肃天祝: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