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甘肃会宁:榜样引领“新长征”
原标题:【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甘肃会宁:榜样引领“新长征”
工人日报记者 康劲 工人日报通讯员 白家华
1936年10月,跨越滔滔急流,征服皑皑雪山,穿越茫茫草地,突破层层封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终于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如今的会宁县,红军会师旧址内的纪念塔巍然屹立。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精神,在会宁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不断发扬光大,新时代的“长征路”仍在这里继续。
长征精神代代传
在会宁流传着许多红军故事。
1936年10月9日,会宁城门楼前红旗飘扬。当地居民魏鸿儒帮助战士们抄写文件、撰写标语,身边年仅3岁的小儿子魏煜,跟着贴标语的红军战士走到了街上。突然,天空传来敌机轰鸣声,人群四散。年幼的魏煜,被一名红军小战士挡在了身下。敌机飞走,硝烟散去,人们在红军遗体下,发现得救的魏煜。
为报恩情,魏鸿儒将小红军葬在了祖坟旁,并立下一条规矩:只要魏家还有一个人,就要永远祭奠这位红军英雄。魏煜成家后,给3个儿子起名为继征、续征、长征,合起来就是“继续长征”,以此让后辈记住红军长征的历史和恩情。
今天,在会师塔下的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里,就摆放着这位小红军的画像。
也是在这座纪念馆的展柜里,静静地陈列着一把军号。老红军李克玉与这把军号的故事,在会宁也是妇孺皆知。
大墩梁阻击战是当年红军在会宁和国民党军队打得最惨烈的一仗,曾有887名红军将士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1936年10月23日,大墩梁战役打响,年仅17岁的司号员李克玉曾吹响了这把冲锋号。
战斗结束后,腿部受了重伤的李克玉,留在了当地。自此以后,他白天把小军号抱在怀里,晚上把小军号枕在头下。上世纪60年代,李克玉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军号成了村民们的上工号。
1986年,会宁会师50周年时,年近古稀的李克玉带着心爱的小军号再次登上大墩梁,和70多位老战友故地重游,再次吹响号角。这把小军号不仅见证着当年的峥嵘岁月,也寄托着一代“老红军”对未来的期盼。
“会宁是长征的终点,也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学生讲思政课”宣讲团成员陆春霖说,这里的每一件革命遗物,既诠释了“唤起工农千百万”的自信,又多了一份“而今迈步从头越”的刚毅坚韧。
劳模精神引领“新长征”
拥有58万人口的会宁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打赢脱贫攻坚战、迈入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的“新长征”。
走进会宁县韩家集镇袁家坪村,放眼望去,沟壑深深,山路弯弯,勾勒出西北独有的苍茫景象。
山有山脊,今年54岁的袁家坪村党支部书记任长太,就被大家称为“这座小山村的脊梁”。
15年来,任长太带领村民苦干实干,在这个贫困发生率曾高达73.18%的荒凉小村,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2019年整村脱贫摘帽。任长太也在2020年被评为甘肃省劳动模范。
现在,袁家坪村按照“党支部+龙头公司+农户”的现代农业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大棚蔬菜产业。任长太说:“我们种的黄瓜、西红柿、陇椒、芹菜长势好,一年能收好几茬,不仅卖到会宁县城里,还销往兰州甚至外省。”
今年2月,2000座蔬菜大棚又在这里动工。在任长太看来,千亩蔬菜产业基地,就是会宁人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迈入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今日的袁家坪村也是会宁迈向乡村振兴的缩影。“十三五”期间,在当地人民艰苦奋斗和社会各界倾情帮扶下,会宁县130个贫困村37947户16.99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建起了袁家坪村这样的脱贫产业园和特色产业园294个。
“革命年代的长征精神和新时代的劳动精神、劳模精神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会宁县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刘登峰说。近年来,会宁县总工会全面发挥干部职工的先锋模范作用,组织评选了任长太、刘萍兰等近300位县级以上劳模和先进工作者。
用榜样力量,吹响前行的号角。今天的会宁,正在把长征精神的红色基因,转变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建设热情,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长征路上阔步前进。
《工人日报》(2021年03月16日 01版)
相关新闻
- 2021-03-15【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敢于斗争 敢于胜利
- 2021-03-15【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文化如水润心田
- 2021-03-15【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荒滩崛起石化城
- 2021-03-15【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铁梅卸油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