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洮水润旱塬 “种”出幸福年
记者 牛新建
春节前夕,也是陇原大地最冷的时候。在甘肃定西市安定区凤翔镇李家咀村上百座日光蔬菜大棚里却生机盎然,春意融融。
“这一茬我套种了‘上海青’和芹菜。芹菜苗子已经长起来了,不到两个月就上市了,这一棚能收入3万多元哩。” 56岁的村民陈克俭搓着手上的泥土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而在旁边的另一个大棚里,老陈的儿子正带着两名村民采收小油菜。“分拣捆绑后准备发往定西的批发市场,临近年关批发价每斤3元,价格好着呢。”村民王雪萍家种的是露天高原夏菜,“家里种了4亩芹菜,一亩能收入一万七左右。”王雪萍家里5口人,儿子正在上大学,靠种菜,2015年就脱了贫。秋收后就在老陈的大棚里打工,一天有80元的收入,挣钱顾家两不误。
陈克俭所在的凤翔镇李家嘴村,是安定区蔬菜种植特别是设施蔬菜种植最早的村。“我1995年就开始种大棚蔬菜了,已经种了26年了,现在才觉得渐入佳境。”
老陈告诉记者,定西极度缺水,他那时种菜主要靠抽取地下水,“地下水位下降,盐分升高,土地盐碱化,蔬菜种植周期长,产量也上不去。”他说,那时还要打井,购买抽水泵,光电费一度就要0.6元钱。“引洮工程通水后,大家种菜的积极性一下就上来了,一立方的水费才0.6元,而且种菜周期也提前了10多天,菜的颜色也好看了。”
安定区园艺工作站副站长刘红兵告诉记者,李家嘴村的日光温室基地规模也是洮河水引来后扩大的,现在有102座大棚,涉及农户14户60多人,亩产值4万元,亩纯收入3万元以上。陈克俭也由当初的一个大棚扩大到了现在的7个大棚,日子已今非昔比了。
老陈所说的“引洮工程”,是甘肃最大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引甘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洮河水到陇中的定西、白银、兰州、天水等地。一期工程于2007年开工,在工程进入最艰难的施工阶段时,2013年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总干渠6号隧洞工地实地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引洮工程是造福甘肃中部干旱贫困地区的一项民生工程,工程建成后可解决甘肃六分之一人口长期饮水困难问题,工程的建设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经过近8年建设,2014年底引洮供水一期工程试通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定西、会宁为代表的中部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的问题,为受益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甘肃省引洮建设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张天革说。曾经“苦瘠甲于天下”的陇中大地,在洮河水的滋润下,变成生机勃勃的希望田野。
定西市符川春香农资农副专业合作社,是由原安定区符川供销社职工党春香联合当地38户农民发起入股兴办的安定区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起初以农资供应、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农副产品购销为主,2014年在符家川镇兰星村流转400亩土地建设日光温室130座,种植马铃薯、设施蔬菜。同时,以“三变”模式流转退耕还林600亩发展林下养殖,现在年销售额达到1000多万元。
“我们通过土地流转、就地务工、承包经营、折股量化分红等措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合作社负责人党春香告诉记者,他们为贫困户提供岗位100个,2020年为周边务工群众发放工资98万元,为社员分红56万元,带动贫困户38人实现脱贫。
刘红兵介绍说,在引洮工程通水前,安定区只有10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通水后,扩大到18.5万亩,产量120万吨,产值24亿元,蔬菜产区人均收入1.1万元。
腊月的白银市会宁县中川镇寒气袭人,但甘肃会基华地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9亿元的1000座温室大棚正在紧张建设,刚建好的大棚里已经栽上了油菜等蔬菜。“我们公司在甘肃景泰等地都有投资,引洮工程给会宁通水后,距这里只有四五公里的米峡水库的水量就有了保证,我们看好这里的投资环境。”公司生产经理受国彦告诉记者,这个生产基地2020年11月29日开工,今年的2月可通水通电,实现生产。
50岁的中川镇高陵村农民蒲军林,自己务作了120多亩、200个小拱棚,算是种菜的老把式了,“冬天家里也没啥事干,就在这里打工挣点钱。”他已经在这里建好的温棚里打工10多天了,每天有90元的工资。”基地建好后能解决当地1350人就业,我们也是为巩固脱贫成果作贡献。”受国彦说。
记者从甘肃省引洮建设管理局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引洮一期工程已累计供水4.58亿立方米,不仅全面保障了受益区300多万人的正常生活生产用水,也为工业项目落地、优化产业布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已连续两年向受益区的7条主要河流输送了1.65亿立方米“生态扶贫水”,使这些季节性河流得到滋润,首次实现了全年不断流。
相关新闻
- 2013-07-30雪漠:岷山洮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