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郭大权的马铃薯致富之道
十三五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国家对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很多投资创业者将目光投向了农业领域,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推动了新型智慧农业的发展。
西和县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大权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他敢为人先、积极创新,将科技嫁接于农业,彻底改变了大家对传统马铃薯种植的“旧观念”。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户自愿与合作社达成土地流转协议,合作社反过来为他们免费提供脱毒马铃薯原种,并由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待丰收时,合作社按照市场价统一收购,不仅土地流转了起来,还能让群众增收致富,逐步实现土地的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成就了农户、流转土地方、政府的“三赢”。
今年50岁的郭大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家子弟,由于家境贫寒,只上过两年学,年轻时走南闯北,做过各种买卖,后来跟随父亲当了一名电焊工。同时,他还是一个马铃薯的二道贩子,在贩卖马铃薯的过程中,他发现零星分散的马铃薯种植和销售势单力薄,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经常难以规避市场风险。因此,郭大权便萌生了助农帮销的念头,他的后半生也就此和马铃薯结下了不解之缘。
“看到村里人辛劳一年种植的马铃薯卖不上好价钱,当时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开办了一家马铃薯收购点,往天水贩运马铃薯。”郭大权说。
2006年,郭大权动员四个同村村民集资成立了全县第一家农产品专业协会--何坝镇马铃薯协会,正准备大干一番,谁料出师不利。花了15万,历史3个月建成了储藏窖,在连续的几场暴雨中,被洪水冲塌了。“当时的我内心受到了严重打击,精神面临崩溃,在家躺了一个多月。”郭大权说。
不过,郭大权并没有就这样认输,怀揣着对马铃薯事业的炽热情怀,他经过一番休整,准备再次出征。“我又向银行贷了5万元,到镇里争取了30吨水泥,发动村里的群众齐心共建,两个月以后,新的1000吨马铃薯地下储藏窖又建了起来。”郭大权自信的说道。“储藏窖建好后,正赶上马铃薯上市时间,我和协会成员一道,用贷款收购马铃薯1000余吨,并于第二年春天售出,不但还清了债务,而且还有了20余万元的结余。从那以后,我的事业出现了转机。”
2007年10月,郭大权吸纳13名会员,以入股的方式共筹资120万元,注册成立了西和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为解决西和马铃薯品种老化、产量低的问题,郭大权几次邀请甘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所长王一航到合作社传授技艺,王一航最终被郭大权的赤诚之心所打动,从那年起,他每年都会到民旺马铃薯专业合作社传授马铃薯种植、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和知识。
在王一航的精心指导下,合作社提出了改良品种、增加产量、繁育种薯的新思路。如今,合作社主要从事原原种培育及脱毒种薯繁育,给全县的种植户供应脱毒种薯。有了品质良好的种薯,县里出产的商品薯每亩产量达到2000公斤,比过去的1200公斤增加了800公斤,而且价格也卖得好,收入比过去翻了一番。
“科技就是生产力,可以给咱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郭大权说。
在郭大权的带动下,全县20个乡镇和150个村,先后成立20个乡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150个村级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全县马铃薯产业走上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发展之路,马铃薯种植面积、产值由2006年以前的26万亩、3亿元,扩大到现在的40万亩、6.9亿元;品种也改良为陇薯系列、克新系列、黑美人等20多个优良品种。西和马铃薯不光在陇南九县区畅销,还远销四川、陕西、河南等省,过去的“土蛋蛋”变成了山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蛋蛋”。
吃水不忘挖井人。郭大权在马铃薯产业上得到了乡亲们与社会认可的同时,他也一直没忘记帮助困难群众。在得知村里的五保户郭彦一病重之后,郭大权二话不说不说立即赶往他家,看到郭彦一正佝偻着身子,额头上布满了汗珠,面色苍白,郭大权连忙拦了辆车将郭彦一送到了医院,经医院诊断为尿结石,他及时联系专家和医生采取了手术治疗,并支付了全部医药费。
“大权事业红火,是他心里有咱修来的,与那些为富金身的铁鸡公不一样,简直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这是街坊邻居给郭大权的一致评价。几年来,经他资助救治特困户、残疾人、五保户有二十多个。“每帮助群众解决一个困难,我的心里就感觉非常踏实、舒心。”郭大权告诉记者。
深耕马铃薯产业十余载,郭大权深深地知道,合作社能够发展到现在,依靠的就是广大老百姓。“ 作为广大人民群众一步一步支持发展起来的合作社“当家人”,我将继续以当好合作社的“掌柜子”为立足点,紧紧依靠广大群众,真心服务广大群众,带动广大群众发家致富。 ”郭大权说。
通讯员 韩冬 图/文
相关新闻
- 2021-01-27瓜州李艳玲:把合作社办在农民心坎上
- 2021-01-27民乐:戈壁滩变身百姓增收致富“聚宝盆”
- 2021-01-27高台:劳务输转架起农民致富“桥”
- 2021-01-26庄浪:打造“民生蛋糕”增进群众幸福感